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333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 6 月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 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2、,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

3、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的思想和观念。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

4、之相比,王国维在 20 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B.理解和解读经典,不仅要借鉴西方积累的文化成果,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百

5、家争鸣。C.中国文化的走出去,要以其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D.近代的大儒们都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持既批评又借鉴吸收的态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批评以“中”为主的偏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注意摆

6、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分析它的普遍意义。B.如果中国文化能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就可以更好体现“学无中西”的理念。C.因为王国维以世界文化视野来理解经典,所以他不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D.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可能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答案】1.D 2.D 3.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 项,“近代的大儒们都能够”范围扩大。文章只是说

7、“章太炎、梁漱溟、梁启超”等“新儒学”的大儒们,并不是近代所有的大儒者。故选 D。【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圏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旨在批评以中为主的偏颇”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目的是点明我们应该“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故选 D。【3 题详解】本题考查

8、学生理解概括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只说“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但不能就此推断是因果关系。故选 C。【点睛】解答以上三道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相关段落。一是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做题一定要认真,

9、不能马虎大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 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数 4640 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

10、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 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 95.7%,但 16-18 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 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 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 9.7%,但 16-18 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但遗憾的是,人们目前仍然缺乏有效应对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材料二 图 1:中国超重率与

11、肥胖率统计 图 2: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港澳台除外)(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居民健康促进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握“四个坚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

12、明的生活方式,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此外,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选自共建共享 健康中国,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13、确的一项是()A.由图 l 可知,自 1992 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B.由图 2 可知,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差异,并且北方肥胖率高于南方肥胖率。C.从图 2 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肥胖率,按所在省份所在位置自北向南依次递减。D.图 1 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超重率约为 30%,是 1992 年超重率的两倍左右。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柳叶刀2016 年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表明,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C.统计数据显示,不吃早饭、爱

14、吃夜宵是导致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D.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表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作用。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答案】4.C 5.D 6.普及相关专业知识,解决肥胖问题;把握“四个坚持”;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营造尊医重卫的风气。【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

15、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项,“自北向南依次递减”错。从材料二图一可以看出河北省超重率最高。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错。原文是“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实指人口数量超越美国。B 项,“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

16、界的担忧”,并没有提到“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的问题。C 项,“导致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错。原文说“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其次,爱吃夜宵。”注意这里针对的对象是“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不包括“中国成年人”,本选项属扩大范围。故选 D。【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于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

17、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回答“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结合文本“但遗憾的是,人们目前仍然缺乏有效应对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可知,要普及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切实解决肥胖问题。原文说“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要把握好“四个坚持”。“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坚持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

18、复中的重要作用”,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要营造尊医重卫的风气,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特点: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

19、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山向日葵 张抗抗(1)葵花朵朵向太阳,是你和你们曾经欢唱过并热爱过的一首颂歌。(2)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的事实。(3)或许说,已成为一种被反复应用的理念,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4)如若不是去往遥远的西域,在巍峨的天山脚下,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你

20、一生也许都会对这个命题深信不疑。(5)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6)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7)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8)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9)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

21、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10)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11)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12)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13)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14)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15)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

22、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16)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17)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子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18)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19)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

23、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20)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21)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22)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23)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

24、景。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天山脚下的向日葵的所见所感,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思路清晰,富有哲理。B.第(2)段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凑严谨;也为后文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C.第(9)(10)段着重对天山向日葵进行描写,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D.第(10)段“升腾的金光”生动再现了成片的向日葵在夕阳下光彩夺目的情景,描绘出一幅开阔壮美的画面。8.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秘密:_ 那一刻:_ 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天山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10.文章

25、展现了作者发现向日葵秘密的过程,这一发现过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答案】7.C 8.(1).秘密:天山向日葵不向阳的事实。(2).那一刻:我们在天山脚下走近向日葵的那一刻(停车照相、走近向日葵的那一刻)。9.外表:金黄色、健壮、笔挺、蓬勃兴盛。内在:不谄媚(不谦卑、高傲),团结,勇敢,坚持自我(固执)。10.盲从和简单化,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只有亲自认真观察,深思慎取,才能认识事物的真谛。【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

26、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 项,“第(9)(10)段着重对天山向日葵进行描写,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说法错误。文章没有采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故选 C。【8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

27、本题中,要理解“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中“秘密”和“那一刻”的含义。结合“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的事实”“如若不是去往遥远的西域,在巍峨的天山脚下,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你一生也许都会对这个命题深信不疑”“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分析可知,在人们的认知中,

28、向日葵定然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但作者却发现了这个秘密天山向日葵不向阳的事实;结合“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分析可知,那一刻指的是我们在天山脚下走近向日葵的那一刻(停车照相、走近向日葵的那一刻)。【9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事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题干“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天山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夕阳

29、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分析可知,天山向日葵的外表:金黄色、健壮、笔挺、蓬勃兴盛。结合“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分析可知,天山向日葵的内在:不谄媚(不谦卑、高傲),团结,勇敢,坚持自我(固执)。【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主旨的能力。主旨题可以从题材、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人物描写的

30、方法技巧来入手。本题中,题干“文章展现了作者发现向日葵秘密的过程,这一发现过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结合“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的事实”“或许说,已成为一种被反复应用的理念,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分析可知,盲从和简单化,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结合“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分析可知,只有亲自认真观察,深思慎取,才能认识事物的真谛。【点睛】对于现代文阅读,拿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

31、体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把握全文。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做题时,应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选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3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

33、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

34、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二)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35、(节选自王安石送孙正之序)注一失:一次过失。诎:通“屈”。襜如:整齐的样子。襜,chn,系在衣前的围裙。11.下列对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B.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C.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D.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

36、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屋定居 B.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D.不以时胜道也 胜:克制、遏制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B.阳,与阴相对,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文中“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C.至和是宋仁宗的一个年号。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王公年次纪年等。D.先秦时期,姓氏是分离的,称姓区分贵贱,称氏区别婚姻。秦汉以后,

37、姓氏逐渐合而为一。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答案】11.A 12.C 13.D 14.(1)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可惜不被君主信任,使得真正的儒家学说的效用不能在当世显著,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很杰出了。【解析】【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

38、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夫君子有穷苦颠跌”,是说“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是后面句子“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的状语,可以排除 B 和 C 项;“若反手然”是说“是轻而易举的”,“然”,用在形容词之后,作词尾,“的”,中间不能断开。“彼其术素修”是说“他们的学术修养向来很深”。可以排除 D 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不愿意因为一次过失而屈服自己趋附时尚潮流,不因为时尚潮流而克制道。所以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正确的

39、方向,是轻而易举的,他们的学术修养向来很深,他们的志向向来很坚定”。故选 A。【12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C 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是说“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谬:弄错。故选 C。【13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40、作答。D 项,“称姓区分贵贱,称氏区别婚姻”错误,这里应该是“氏是用于区分家族贵贱,姓是用于区别婚姻的”。故选 D。【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瑰怪”应理解为“珍异奇特”;“非常”应理解为“非同寻常”;“险远”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应理解为“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罕”应理解为“少”。第二句中,“不得志于君”是被动句,“于”是表示被动的介词,“被”;“真儒之效”应理解为“真正的儒家学说的效用”;

41、“不白于当世”是状语后置句,应理解为“不能在当世显著”;“白”,应理解为“显著”;“卓”应理解为“卓越、杰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一)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

42、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

43、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

44、、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同游的

45、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二)参考译文 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不愿意因为一次过失而屈服自己趋附时尚潮流,不因为时尚潮流而克制道。所以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是轻而易举的,他们的学术修养向来很深,他们的志向向来很坚定。时代流行杨朱、墨子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信奉孟子学说的人;时代流行佛家及老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

46、有信奉韩愈学说的人。像信奉孟、韩学说的人,可以算得上学术修养向来深厚而且志向向来坚定了,不因为时尚潮流而克制道。可惜不被君主信任,使得真正的儒家学说的效用不能在当世显著,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很杰出了。唉!我看现在的世道,带着高高的儒家帽子,穿着宽大的学者服装,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站起来就模仿舜的动作,却不以孟、韩学说为本,果真和普通人不同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 原诗题目“自河南经

47、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时难年荒导致家业荡然无存。B.前两联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田园荒芜,骨肉分离。C.颈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雁”“蓬”人的情感,表现百姓饱受战乱的零落之苦。D.尾联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愁的图景,创造了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1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异同?【答案】

48、15.C 16.同:都是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姊妹的挂念(思亲)。异:“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姊妹无法团聚的伤感与思乡之情。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解析】【15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 项,“拟人的手法”错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

49、作九秋蓬”,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这是“比喻”手法,不是“拟人”。故选 C。【16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

50、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

51、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由此可见,两首诗词都是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姊妹的挂念。不同之处在于“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姊妹无法团聚的伤感与思乡之情。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兰亭集序中,“_,_”让王羲之可以借此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2)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显箫声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3)赤壁赋中用“_,_”形容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

52、而下时的军容之盛。【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 (2).俯察品类之盛 (3).舞幽壑之潜蛟 (4).泣孤舟之嫠妇 (5).舳舻千里 (6).旌旗蔽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答题要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壑”“潜”“嫠”“舳舻”“旌”。【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

53、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1 时 40 分,“嫦娥四号”传回了月背影像图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 40 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到月球背面去看看”,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

54、公转周期几乎相等,()。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的正面半球,使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之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之时,_的中国科学家正在加快研究进程,我们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的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

55、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限制 弹冠相庆 急不暇择 源源不断 B 制约 欢呼雀跃 席不暇暖 源源不断 C.制约 欢呼雀跃 急不暇择 不绝如缕 D.限制 弹冠相庆 席不暇暖 不绝如缕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20.文

56、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D.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答案】18.B 19.C 20.D【解析】【18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和一般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

57、确答案。第一空处,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这里应选“制约”。第二空处,弹冠相庆:一人当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有官可做,贬义。欢呼雀跃:快乐高兴得像雀一样跳跃。根据语境“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之时”,可知这里没有贬义的意味,此处应选“欢呼雀跃”。第三空处,急不暇择:暇:空闲。择:选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席不暇暖:指连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语境中形容科学家的忙碌,工作勤奋,应选“席不暇暖”

58、。第四空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故选 B。【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应使用主动态。A、B 两项省略了主语,而采用了被动态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 AB;D 项,根据语境,“观察月球”的立足点应是“在

59、地球上”,且“地球上的人们”语言累赘,说法不妥,排除 D。故选 C。【20 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划

60、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排除 A、C 两项。“得”后一般补语,“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加“得”,排除 B 项。故选 D。【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关键词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

61、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整齐美观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和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更是中华灿烂文化的载体。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不过,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古老的方块字面临着发展的危机。_,而不愿意提

62、笔写字,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_。【答案】(1).宋词的婉转清雅 (2).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3).更别提汉字的风采和韵味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的解题思路如下,先浏览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此段大意写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成就了中华文学艺术。然后看横线前后的内容,以此作为依据确定横线上的内容和句式。第一处根据前一句“唐诗的激情洋溢”,再根据后面内容“元曲的灵动俏丽”,来推测此句的内容应填“宋词的”,结合宋词

63、的特点,整合答案为“宋词的婉转清雅”。第二处根据前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着发展的危机”和后面“而不愿意提笔写字”可以得知,这一句应填方块字面临的危机是什么,整合答案为“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第三处根据“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可以推测,此句主要是说人们潦草的书写对汉字的影响,整合答案为“更别提汉字的风采和韵味了”。【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

64、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22.下面是某校“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答案】“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拟于 5 月 30 日举行,将以张贴海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报道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开展知识讲座、趣味游戏、诗词大会三项活动来体验端午节文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第一步是看图。需要把握主题与各个活动细节的逻辑联系。第二步是用文字简明表达。文字叙述要避免遗漏信息,还要注意语句的准确以及表达的连贯性。五、作文(60 分)23.以“老

65、屋的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融入个人情感;(3)字数不少于 800 字。【答案】例文:老屋的窗 推窗,窗外是空空的泥地。那是数年前,我最后一次从老屋的窗口望见的画面。在城里的我们接到通知,老屋所在那一片地方都要被拆迁了,我们必须去清理完所有遗留在老屋里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老屋居住了。和老屋告别的那一天,我们整理好了所有的东西,准备离去。趁着休息的时间,我偷偷爬上了老屋的顶楼。昔日堆满东西的房间,现在空空的。往日狭小的房子,一下子显得空旷起来。我的心也开始莫名的空旷,莫名的伤感。循着从窗口射入的细碎阳光,

66、我沿着熟悉的路径来到了那扇木质的小窗。窗子有些年代了,窗框上坑坑洼洼的,印着许多的划痕。那是我从小最爱的地方,从这里望出去可以看见一棵大大的香樟树,正值花季时,繁密的小花藏在绿叶之下,微风拂过,花儿如同天上的繁星,在绿叶中忽闪、忽闪。可以望见远处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在阳光下舒展着腰身,可以望见曲折的石径小路,一直蜿蜒到视线无法企及的远处,望见奶奶在井边淘米洗菜忙碌的身影,小黄狗在阳光下眯着眼睛睡得香甜。如同昔日,我小心地推开了那扇木窗,期待着这样的景象最后在我的脑海里深刻一次。木窗发出了“嘎吱”一声。我惊讶地捂住了自己的嘴。窗外,没有了那棵大大的香樟树,只剩下了房前那截低矮的树墩。窗外,没有了

67、绿色的田地。印象中,春天细雨绵绵时,田中嫩绿的庄稼好似蒙上了一层青烟,袅袅升起随微风飘浮,勾勒出江南独有的画卷。如今,只有被机械侵袭后的空旷的泥地。窗外,没有了奶奶的身影,没有了邻居吵闹的声音,没有了儿时的玩伴只留下一辆即将驶离故土的小车和眼前一片荒芜。老屋像是被抽走了灵魂,死气沉沉。我的眼泪慢慢湿润了眼角,离别的不舍这才慢慢涌上心头。这还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吗?我终是惶恐着关上了窗,将我曾经美丽充满生机的故乡,连同着我幸福的童年记忆一同锁在了空荡荡的老屋里。慢慢转身,留下了一片空旷与寂寞。几日前,我坐车偶然经过了那片土地,空空的泥地现在是杂草丛生,故乡的踪迹消失得无影无踪,包括那扇木制的小窗。低

68、下头,内心的一阵刺痛,亦是哀叹,亦是思念。窗外,最终只剩下一片荒芜。荒芜的是老屋与故土,是我心灵最深处的精神寄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是“老屋的窗”。考生要理解“老屋”的含义,这“老屋”可以是自己家的老屋,也可以是别人家的老屋,甚至是杜甫家的老屋;而“窗”代表的可以是现实意义的窗,也可以是抽象意义的窗,如窥见人生百态的窗,展现历史变迁的窗等等。考生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在老屋生活的美好时光,表达对童年、亲情的怀念;可以借老屋的窗展现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表达对农耕文明即将逝去的思考;可以通过写老屋的窗,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对某种人生的歌颂等。总之,这是一则以

69、小见大的作文,应当注意提炼出高大上的立意,否则就过于小气。另外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融入个人情感。参考立意:1.借老屋的窗感慨岁月的流逝,追忆过往的事与人,表达对往事、对亲情的怀念;2.借老屋的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考;3.借老屋的窗表达对即将逝去的农耕文明的惋惜;4.借老屋的窗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考素材:1.老屋有一扇会在风中咯咯作响的窗,木头窗棂,粗糙的玻璃,和一块用棉布穿起来的窗帘。这扇窗,是童年的我看世界的眼睛。春天,奶奶把窗户打开,温润的风绵绵拂过,轻轻掀起那块暗黄色窗帘,飘舞着轻盈的姿态。窗外送来

70、一阵槐花的清香,让人急于去抚摸嫩小的槐花,再捋一把放在嘴巴里嚼着,味道甘甜。2.那年夏天的午后,老屋窗台上养着一盆凤仙花。北方人管凤仙花叫指甲草。老人们会把指甲草花瓣摘下来,放在小碗里用明矾捣碎,敷在指甲上,用树叶抱起来,用线扎起来,晾一会儿会就能给指甲涂上橘红色,漂亮自然。那天,奶奶端来小板凳放在窗边,她一个,我一个。奶奶把指甲花一瓣瓣从枝头抓下来,放进小碗里,搁在窗台上用明矾捣碎。她一边捣,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小丫头片子一会儿就能染指甲了。”第一次被染指甲的我愣头愣脑地跟着笑。捣好后,奶奶把小碗搁在窗台,拿出牙签,挑出一点点稀碎的花瓣挨个儿放在我又小又嫩的指甲上,然后又小心翼翼地用树叶包

71、好,扎上白线。奶奶给我包扎好后,笑眯眯地看着我:“小丫头片子,你猜猜哪个指头染上最好看?”我摇摇头。一阵风送来,温润,不一会儿,奶奶给我把包扎在外面的树叶子、线都拆下来。哎呀,怎么除了指甲,手指头也变红啦。奶奶笑眯眯地说:“多洗洗,就只剩下指甲上的红色啦。”窗扇子被风吹得咯吱咯吱响,仿佛夸我的手指头好看。3.我家的老屋也有两个天窗。早晨,一睁开朦胧的双眼,视线首先到达的是屋顶的天窗。像两颗宝石般镶嵌在屋顶上的,没错,它就是天窗。阳光暖和地照进来,天窗像个魔术师,把阳光变成稀奇古怪的影子。瞧!有的像怪兽,正朝你大步跨来;有的像老虎,张牙舞爪,好威风;还有的像一个小人在地上打滚,十分可爱。4.晚上

72、来了,此时的天窗又活跃起来。月亮姐姐出来了,皎洁的月光缓缓的透过天窗形成奇形怪状的景象。我们几个小孩子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望着天窗,脑海里浮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事物。孙悟空会不会通过天窗跑过来呢?妖怪会不会在天窗上窥视我们?各种设想凭天窗而来。小时候,我总想当一名宇航员,飞出地球去遨游美丽的太空。我就梦见过,自己乘坐宇宙飞船通过天窗,飞出地球,看到了热情似火的天星、干涸寒冷的水星、胖墩墩的土星。参考结构:本文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老屋即将被拆迁的时候,去看老屋最后一眼,这个设定本身就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共情。文章描写了儿时记忆中老屋窗外的情景:大大的香樟树,繁密的小花,远处田里的庄稼,曲折的石径小路,奶奶在井边淘米洗菜忙碌的身影,小黄狗在阳光下眯着眼睛睡得香甜。这些画面营造出一种恬静美好的乡村图画,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然后写现在推开老屋的窗,看到的却是低矮的树墩,机械侵袭后的空旷的泥地,一辆即将驶离故土的小车和眼前一片荒芜。这种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更含蓄地表达了对老屋的依恋,对工业化文明进程中乡村逝去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