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对应学生用书P089 一、基础小题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答案B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过程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因为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表示光合作用,
2、大力增强过程可吸收较多的CO2,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经流向B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C错误;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即植物根细胞的细胞呼吸,D错误。3右面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C蚕是次级消费者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答案D解析“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池塘”的箭头;图中蚕以桑叶为食,是初级消费者;该生态农业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4下列有关
3、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模式中,错误的是()A在人体内甲图中的A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B乙图中碳元素在A、B、C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C人体内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甲图中的DD乙图中的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答案B解析图甲代表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交换模式图,A、B、C、D分别是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图乙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A、B、C、D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无机环境。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错误。5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
4、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B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答案B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即图中的丁,A正确;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的传递伴随着能量的流动,传递方向是单向的,B错误;人工生态系统中往往需要输入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故CO2的消耗量可能小于CO2的产生量,C正确;根据图示可知,该森林生态系统的CO2消耗量大于CO2释放量,说
5、明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增加,消费者种类或数量会增多,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D正确。6(2018乌鲁木齐二诊)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碳元素转移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水稻的过程B鱼的数量增加不一定降低水稻产量C丁中的大部分生物可促进乙的过程D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abd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稻田排水利于根部呼吸作用,A正确;鱼捕食藻类、杂草后,与水稻竞争营养的生物减少,产量可能会上升,B正确;丁中生物代表分解者,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可以提高稻田的营养物质的量、二氧化碳浓度等,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可促进乙的过程,C正确;
6、在水稻的生长期,水稻流入高营养级能量,除了呼吸、流向分解者外,还有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abd,D错误。7(2018潍坊市高三统一考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体富营养化时出现“水华”现象,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B流经所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摄入D碳循环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进行的答案A解析水体中因N、P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出现“水华”现象,此时物质循环平衡被破坏,A正确;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饵料中的化学能,B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
7、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错误;碳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进行的,D错误。8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都非常关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系统中都存在人和动、植物,说明均含3个营养级B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现象C实施必要的物质输入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D这两类人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无需信息传递答案C解析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动物和植物可形成多条食物链,可有多个营养级,A错误;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B错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量较少而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因此需要必要的物质输入,C正确;这
8、两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需要信息传递,D错误。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答案D解析植物只能利用太阳能,不能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A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C错误。10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
9、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反复进行的。11为了控制甘蔗害虫,有人将蔗蟾带入澳大利亚。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起初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但现在,袋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蔗蟾和袋鼬之间肯定不存在()A物质循环 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 D共同进化答案A解析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蔗蟾与袋鼬之间为捕食关系,不存在物质循
10、环,A符合题意;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蔗蟾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了袋鼬,B不符合题意;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信息传递,并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不符合题意;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进化,以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12(2018宁夏银川一中第二次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B解析用黑光灯诱捕法调
11、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正确。二、模拟小题13(2018北京市顺义区第二次统练)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
12、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答案B解析图中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化石燃料;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14(2018广东清远调研)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以作为1、3所示成分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1所在营养级D碳元素的循环可以在任何一个结构完善的生态系统内独立进行答案C解析由图知,只有1能利用4中的碳,且碳循环中的其他组分都有碳流向4,说明4应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1为生产者。1和2都有碳流向
13、3,则3为分解者,2为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生物量是最大的,而碳元素是生物干重的最大组成部分,所以含碳最多的营养级是1,C正确;1代表生产者,6可以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5是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A错误;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既可以作为分解者,又可以作为生产者(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还可以作为消费者(寄生细菌等),即可以作为1、2、3所示成分,B错误;碳元素的循环属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不能只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独立进行,D错误。15(2019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模拟)切叶蚁切割收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
14、正确的是()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物理信息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据题意分析可知,真菌分解的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而不能促进能量循环,A错误;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而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16(2019亳州月考)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如蝉在
15、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无机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是只来自生物。17(2018贵州贵阳监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
16、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来说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行为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即化学信息)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18(2019山东青岛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
17、同B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答案A解析捕食链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各营养级利用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只能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而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C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不都是
18、沿食物链(网)来传递的,如无机环境中的物理信息,D正确。19(2018黄山一模)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信息者发出信息以改变接收信息者的行为。则下列不属于“沟通”的是()A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注意,使其远离雏鸟B捕食性萤火虫模拟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将之捕食C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及时躲避天敌D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了天敌的注意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对动物“沟通”的定义,可以得出D选项不符合要求,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并没有改变接收信息者的行为。三、高考小题20(2018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
19、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答案D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一、基础题212016下半年,我国华北、华中地区又接连发生了多次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是粗放式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带来的后果。减少人类生活的碳
20、排放,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决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如图为某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分布情况,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1)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_。(2)图中丙为_,通过_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甲通过_过程吸收二氧化碳。(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4)该生态系统中B与D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_,该生态系统中,当B数量大量减少,最终该生态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答案(1)甲ABCD(2)分解者分解(或呼吸)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
21、总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及流向分解者(4)物理、化学、行为信息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解析(1)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C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因此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甲ABCD。(2)图中丙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甲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吸收二氧化碳。(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食物链中由于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及流向分解者,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4)该生态系统中B与D均为消费者,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由于生态系
22、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某种生物大量减少时,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2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的形式进行的。图示各种成分之间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2)图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填字母)同化量的一部分。b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_。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 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_ kJ。(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_,导致气温升高从而形成温室效应。为了避免温室效应的形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写出两点)。答案(1)CO2如图
23、中虚箭头所示(2)d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25(3)碳平衡(或碳循环的平衡)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色植物对CO2的吸收等(合理即可)解析(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根据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点可知,d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中缺少a指向c的箭头和无机环境指向d的箭头。(2)初级消费者(a)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d)同化量的一部分。b为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若b的同化量增加1 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
24、少需要增加120%20%25(kJ)。(3)当碳过度排放到环境中时,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从而导致大气中CO2增多,形成温室效应。为了避免温室效应的形成,采取的措施可以从碳的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模拟题23(2018河北保定调研)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甲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_。(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40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是15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是_只/hm2。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掉,则会导致鼠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3
25、)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 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4)图乙中,碳元素主要由B通过_过程进入A。碳元素在A、C、D之间以_形式传递。图乙中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未在图甲中体现的是_(填字母)。(5)给牧草施加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食草昆虫和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丙。图中曲线表示_体内的放射性强度。若实验再增加对蛇体内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其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填“高于”或“低于”)曲线的峰值。答案(1)人、蟾蜍、蛇、猫头鹰(2)40偏高(3)草固定的太阳能
26、4.5(4)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B、D(5)蟾蜍高于解析(1)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据图分析,人、蟾蜍、蛇、猫头鹰属于次级消费者。(2)根据题意,在标志重捕法的计算中,利用公式: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因此鼠的种群数量304015240只/hm2。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掉,根据公式,会导致鼠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偏高。(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蛇取食鼠的比例改变前体重增加1 kg需要草的量为:110101101010775 kg,蛇取食鼠的比例改变后体重增加1 kg需要草的量为:110101101010325 kg,改变后与改变前可以节省7
27、75325450 kg的草的能量可以流向人,所以可以使人增重45010%10%4.5 kg。(4)据图乙分析,B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生产者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图甲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图乙中的D和B。(5)32P会随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传递,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体内的放射性强度越大,所以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会高于食草昆虫,据图丙分析,曲线表示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蛇以蟾蜍为食,若实验再增加对蛇体内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其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高于曲线的峰值。三、高考题24(2018天津高考)为研究
28、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碳量西黄松生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g/m2)死有机质(g/m2)土壤有机碳(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73025605330470440幼龄146032404310360390*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29、。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答案(1)恢复力(2)基质360消费者分解者(3)大于不能解析(1)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西黄松群落被砍伐遭到破坏后,又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大气中的碳以CO2形式存在
30、,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发生CO2的固定。本题中,每平方米生产者当年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生物量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净初级生产力,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这部分有机物中的碳,一部分会流向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转化成CO2,返回大气;一部分通过动植物死亡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中的有机碳,并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成CO2,返回大气。(3)由图可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14600.25;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127300.04,因此
31、,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异养呼吸消耗量为390,净初级生产力小于异养呼吸消耗速率,故不会有有机物的积累,即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25(2018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字母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
32、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答案(1)D低于(2)呼吸作用大于(3)非生物环境取消“DA”解析(1)题图显示:A、B、C、E均有箭头指向D,说明D表示大气中的CO2。A、D之间是双向箭头,A、B死的有机物可被C利用,说明A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进而推知:B是消费者,E为化学燃料的燃烧。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旺盛,使夏季大气中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所示的生产者、B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C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E所示的化学燃料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因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所以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取消“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