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广东卷)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年份(年)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数量(百只)130200398990135012901190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1930年 B19301935年C19401945年 D19451950年2(2009年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
2、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3.(2009年安徽卷)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4.(2009年湛江一模)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
3、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5小时内,酵母菌经历了约6个细胞周期C在这段培养时间里,酵母菌的一个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3小时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5.(2009年肇庆二模)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这四种条件分别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质积累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菌株,新菌株能利用原
4、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以下哪一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 ) A.W X Y Z B.X Y Z WC.Y Z W X D.Y X Z W6. (2009年上海卷)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二、双项选择题7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
5、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8.(2009年深圳二模)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
6、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三、非选择题9用水蚤进行如右图实验:(1)原共同在号试管中生存的水蚤,有些水蚤能在号试管中生存,有些能在号试管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间存在着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的。(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作用,这种作用是 的。(3)号、号试管中的水蚤全部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 。10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记作a),将捕获的鼠经
7、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记作b),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记作c)。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头(计算公式是Na =bc)。A30 B32 C64 D96(2)(双选)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
8、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 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新生的子代数为 头。Aa8n-1 Ba8n+1 Ca8n 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 。 10题图 11题图11.(2009年汕头二模)6个绿藻培养瓶分别悬吊于湖中同一地点中的以下6个深度:0 m(水面)、2 m、4 m、6 m、8 m、10 m。培养瓶中藻细胞的最初密度是5000个/10
9、0 mL水,一星期后,各培养瓶中的藻细胞密度如上图变化: 。(1)描述曲线图显示的结果: 。(2)假如培养瓶的悬吊深度是5 m,藻细胞的密度是 。(3)导致各样本中藻细胞密度不同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 (答出两个),这两个因素分别如何影响藻细胞的密度? 。(4)在哪个深度藻细胞开始停止繁殖? 。假如藻细胞持续悬吊在上述的深度之下,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12.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和其生存环境进行调查。记录如下表:表一 不同调查面积的野菊数量统计结果调查面积类型101020204080809090100100110110120120130130140140A35
10、8141617192020B35691113131313C235888888表二 近五个月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单位:株/m2) 年份种名1月2月3月4月5月车前草00.31.42.0来源:高考资源网3.0婆婆纳1.31.41.72.83.2狗尾草0.81.31.52.21.6野菊0.42.02.53.45.4 (1)表一中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对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表二中狗尾草与野菊之间的关系是 , 狗尾草数量在4月份时有所增加,其原因是 。试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野菊和狗尾草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2)同学小王在调查该野菊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选取40
11、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参考答案1.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同理,1925年1930年内种群变化率为39.6,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内种群变化率均为负值。答案:B2.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都是影响微生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值
12、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时不能用普通载玻片。答案:D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必修3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一个新的种群引入到一个新环境中,开始时种群的数量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这时幼年个体多,种群处于增长型。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值时,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
13、增长率下降。整个种群的发展过程符合“S”型增长。答案:C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计算方法就是具体取样方,对照前后数量,后者再乘以稀释倍数。答案:A来源:K5.解析: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可以看成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条件,故与曲线3相符;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质积累,后期生存斗争较为激烈,故与曲线4相符;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食物的耗尽限制了细菌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曲线1较为相符;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菌株,新菌株能利用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由于新菌株的出现,又产生一个新的生长高峰,故与曲线2相符。答案:C6.解析:不同海
14、拔高度的蓍草仍为同一物种;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须观察蓍草种子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长情况和需原海拔处的数据作对照。答案:C7.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先确定样方多少、样方大小(一般为1 m2)和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要随机取样。并掌握如何计算种群密度。答案:AD8.解析:设种群中总个体数是N,初次捕获的总个数为5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10只,根据标记个体的比例相等,则有N/50=50/10,则N为250只,由于样方的面积为2 hm2,故种群密度为250只/2 hm2=125只/hm2。综合两次捕获,则性别比例为(28+32)(22+18)32。田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
15、捕捉,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答案:AC9.(1)差异 不定向 (2)选择 定向(3)环境的改变10.(1)D (2)BC (3)甲 增长 乙 稳定 (4)C (5)C11.(1)随着悬吊深度的增加,藻细胞的密度下降(2)11200个/100 mL水(无单位或单位错误均不正确,接受11100至11400的数值范围)(3)光照强度和温度(缺一个不正确) 光照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弱,藻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也随之下降。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藻细胞的酶活性也随之下降。这两个因素使得藻细胞的生长(或繁殖)速率随水的深
16、度而减少(4)8 m 藻细胞会死亡,原因是在这深度之下,光合作用速率会低于呼吸作用速率,养料贮存耗尽后藻细胞就会死亡12.解析:(1)从表一中分析:不同地块野菊的数量ABC,由此可推断野菊对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B、C。表二中随着野菊数量的增加,狗尾草数量不断减少,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表中4月份狗尾草数量略有上升的原因是:4月份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适宜于狗尾草的生长。画种群曲线比较简单,依表中数据相应画出即可。(2)本题设计步骤中的差错: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即100 cm100 cm。 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地块中随机取样。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答案:(1)A、B、C 竞争 气温升高、阳光充足,适宜于狗尾草的生长(2)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即100 cm100 cm。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地块中随机取样。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