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200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7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论述类文章阅读2016高考导航考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解读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2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名师微课论述类文章怎么读?怎样答?学生用书P1一般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从选文看,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内容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等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从表达方式看,一般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

2、主张;从考查能力看,考查精读(信息阅读)的能力,以确认、筛选、整合为基本手段,考查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文本的阅读题目,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口诀:通读全文定主旨,前后联系找答案。具体问题依段落,全篇问题依主旨。对这个口诀,又可概括为“读找比”三步阅读法。具体如图所示:阅读示例读的流程答的方法找与比文本题目一、读文本,明确主旨思路具体读法是:1.文章共几段,先标段落数。2.逐段读下去,画出关键句。3.论点分论点,层次要清楚。4.材料与观点,注意对应处。要提问的问题一般有:1.全文共几段?答:答案:全文共5段。2.本文谈论的话题概念是什么?答:答案:有关敬畏的问题。3.文章的

3、主旨观点是什么?答:答案:不应没有敬畏,不能无视神圣,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4.有几个分论点(或几层)?答:答案:有两个。一是世间有许多值得敬畏的东西,二是敬畏主要源自内心的自律;5.本文的结构思路是怎样的?答:答案:第段提出观点,人要有敬畏;第段写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法律、规则;第段写世间有许多值得敬畏的东西,当今人们敬畏有功利化色彩;第段谈敬畏的方法内心的自律。第段总结升华。二、读题目,明确考查问题1.读题干把握要求,选什么,选正还是选误。2.读选项把握每一个细节,用词,意思等。所谓敬畏【重要概念】,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1A)

4、丝毫不敢亵渎。(3A)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中心论点】(3C)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分论点1】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1B)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分论点1】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

5、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分论点1】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3B)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3A),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

6、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1C)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分论点2】(3B)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一个民

7、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结论】(1D)(3D)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3D)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知、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本文作者为佳桐,文章有删节)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

8、一项是()A.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像宗教徒对神的崇拜。B.我们要敬畏大自然,因为人的理性与能力相比于宇宙和大自然是有限的。C.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D.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言行不属于心怀“敬畏”的一项是()A.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B.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一个老人能够得到的最好收获不过是家人的仁慈和爱,统领和敬畏已不再是他的武器。”C.东汉东莱太守杨震对私下以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的行

9、贿人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D.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这是带有几分敬重和畏惧心理造成的。B.世间需敬畏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自然、生命,对它们心存敬畏,不仅靠外在的约束,更要靠内心的自律。C.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的力量。D.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会导致社会变得肆无忌惮,导致精神世界荒漠化,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第1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依据“全篇

10、问题依主旨”的口诀,应全文检索。A项处于文章的开头,是引出部分,说明什么是敬畏,不是文章的“主旨”。B项在文章的第段开头,是敬畏的内容之一,是其中一个自然段的分论点,不是全文的主旨。C项在文章的第段,是提出“敬畏”这个论题的背景,不是全文的主旨。D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在结论句中,是对全文观点的准确概括。故答案选D。第2题考查筛选信息。虽然此题的信息来源于文本之外,但判断的依据在文章的第段,属“具体问题依段落”。A项“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是对个体生命的敬畏。B项蒙田的这句话中虽然有“敬畏”一词,但谈论的中心不是“敬畏”而是“家人的仁慈和爱”,所以“不属于心怀敬畏”。

11、C项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是对法律、法则的敬畏,对神圣的敬畏。D项康德是对大自然(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的敬畏。故答案选B。第3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一题关联的信息点很多,且不集中,依据“全篇问题依主旨”,需要全篇检索。A项有两个信息点组成,“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在第段,“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这是带有几分敬重和畏惧心理造成的”在第段。表述正确。B项“世间需敬畏的东西有很多”,在第段;“比如自然、生命”在第段,“对它们心存敬畏,不仅靠外在的约束,更要靠内心的自律”在第段。这一项基本是三个分论点的综合表述。C项在文章的第段,“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

12、神的力量”与“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神”与“神圣”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差别很大。D项的信息点主要集中在第段,“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是文章的结论句;“会导致社会变得肆无忌惮,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是第段中原文;“导致精神世界荒漠化”在第段中有相关表述。故答案选C。总之,论述类文章首先要会读、读透,然后才是解答,解答方法一般是“找”与“比”,最关键的一步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这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自主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问(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未必为人普遍接受,但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13、,则为多数哲学家所接受)。所谓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包括山河大地,也包括人类自身。古代哲学家一开始就注意观察客观世界的构成,推测构成世界的材料成分。中外哲学家都是从关心天地万物构成开始其哲学探索的。这是宇宙论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不满足探求世界的构成,还要进一步探求其所以构成的理论根据,即玄学家所说的“所以迹”。这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本体论阶段。人类认识不断深入,转而观察、研究人类自身、主观世界,考察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这就由本体论进入人性论的阶段。对于人性论的研究,佛教有它独到的地方,印度佛教有很多关于心理活动、心理摹述的记载,但论证的是如何纯洁心灵,杜绝杂

14、念,完全是为了宗教修养的目的。这一套学说传到了中国,促使中国哲学利用佛教的思想资料完成了自己的进程,从而从本体论进入心性论,这是佛教传播者们所未料到的结果。南北朝时期佛教心性论还带有外来文化的某些生硬痕迹,如“阿赖耶识”即属于引进的概念,与中国哲学传统观念不甚衔接,虽然在理论发展的道路上是衔接的。禅宗在这一条道路上使它中国化,明确提出“明心见性”的新范畴,正式建立了心性之学,已经发表的各种版本的坛经以及南宗之是非论坛语等禅宗文献以及其他已有的大量禅宗资料,有不少关于“心性”“本心”“识心见性”以及“顿悟”和自修自悟的生动论述。心性论的建立,是隋唐佛教在理论上的贡献,而贡献最大的应推禅宗。心性之

15、学建立之后,得到中国哲学界的普遍认可,禅宗成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宋明理学可以说是接着禅宗的心性之学继续开拓的新领域,形成儒教。儒教还吸收了道教思想和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但主要脉络来自禅宗。禅宗,不是外来的宗教。禅宗的出现不是从中国思想的主流之外横插进来的一股思潮。它是中唐以后,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它提出的心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环节,是嫡系正宗而不是旁支别派。禅宗对佛教其他宗派自称“教外别传”,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比它在正统佛教中的地位重要得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对其他的文化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节选自任继愈禅宗于中国文化)1下列关于“禅宗”的表述,不正确的

16、一项是()A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被中国传统思想改造后形成的一个分支教派。B禅宗最大的贡献是在隋唐佛教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心性论这一哲学理论。C禅宗的思想实际上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主流,它是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D禅宗思想在正统佛教中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影响较大。解析:选B。B项,“禅宗最大的贡献是在隋唐佛教的理论基础上”错误,原文是“心性论的建立,是隋唐佛教在理论上的贡献,而贡献最大的应推禅宗”。2下列对禅宗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禅宗使带有外来文化某些生硬痕迹的心性论与中国哲学的传统观念衔接起来了。B禅宗完成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心性论

17、的中国化,正式建立了中国的心性之学。C禅宗提出“明心见性”的新范畴,下启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环节。D禅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对其他的文化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解析:选D。D项答非所问,偏离题干要求;题干指向是“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而此项指向是“在中国文化方面”。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问,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B中外哲学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宇宙论到本体论,到人性论,再到心性论的相同历程。C中国哲学借用了佛教中关于人性论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从本体论到心性论的进程。D宋明理学是以禅宗心性论为主体,吸收道教思想和

18、佛教其他各派思想形成的哲学体系。解析:选C。A项,原文为“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则为多数哲学家所接受”;B项,中国哲学是从本体论进入到心性论,其他哲学则是从本体论进入到人性论。D项,宋明理学“是接着禅宗的心性之学继续开拓的新领域”,“主体”一说无据。先做真题写写你的感悟一、(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

19、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20、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

21、,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22、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

23、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解析:选D。本题从混淆是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悲剧(的性质)”的理解。原文第三段中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四段也说“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而D项中表述的“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A、B、C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体现于整篇文章中。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

24、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解析:选C。本题从语义夸大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第四段中说“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C项表述为“不至于获得”“不至于介入”,语义程度加深,与原文不符。A、B、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五段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

25、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解析:选B。本题从因果不当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

26、的把握。选文第四段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人们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应是“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A、C、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二、(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27、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28、。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

29、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实“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30、)4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

31、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不是指“老子和道家”。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

32、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解析:选D。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中“或人”是指“或曰”一句中的这个人,朱熹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所称引的这句话今见老子书,因此,“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这一句,而“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句“是对老子的批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

33、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解析:选C。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中“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

34、文并未提及。三、(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

35、,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

36、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37、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7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解析:选B。本题从语义夸大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原文第一段表述为:“似凫而大,赤目。”而B项表述为“一般大”,与原文不符。A、C、D三项正确,其信息均在前两段。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代晚期的

38、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解析:选A。本题的设误点为肯定与否定(颠倒是非)。原文第二段中说:“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而A项中说“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显然是颠倒是非。B、C、D三项正确,其信息分别在第二、三、四段中。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9、)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解析:选B。本题从无中生有、因果关系不当的角度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信息集中在最后一段。B项中“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而“

40、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而是“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1近几年,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具有怎样的特点?答:22014年的论述类文本的命题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感悟:1近几年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题型相对稳定,分值多年不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22014年课标卷第1题“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往年相比考查形式略有

41、变化,选项内容不再是对文本内容的复述和直接摘引,而是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印证文本观点。这启示我们;要学会用作者的观点去思考,去判断,要加强对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把握。逐点突破掌握论述类文章的六个命题角度学生用书P7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文章论述的对象或表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的重要词语。这类词语往往具有临时借用的特点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这类词语的临时义或附加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014高考辽宁卷语段)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

42、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作“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

43、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作“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

44、,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

45、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读后想一

46、想1本文涉及的最重要概念是什么?答:答案:全文谈论的话题是“幸福”,“幸福”就是本文涉及的最重要概念。2作者如何理解这一重要概念?作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在文中何处能体现?答:答案:作者的观点是“幸福与价值观密切相关”,在文章第一自然段的结尾处和全文的结尾处都能体现。3除作者外,文中还写了哪些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其观点各是什么?答:答案:文中写了四种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伊壁鸠鲁等“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中国庄子的观点与其接近;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马克思也属于这一类,中国儒家的观点与其接近;叔本华认为“

47、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读后做一做(2014高考辽宁卷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我的理解】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由原文第三、四段可知,亚当斯密、约翰穆

48、勒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黑格尔、马克思等人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二者的主张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可见二者的主张并不是“相反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有哪些方法?提示:抓住阐释概念的文字,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明确概念包含的内容;抓住分类解说的文字,把握分类标准和相关阐释,明确概念使用的范围。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重要句子”指

49、对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结构思路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文眼”句),显示结构层次的句子(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作用的句子,意蕴丰厚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013高考安徽卷语段)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

50、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

51、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读后想一想1横线处语句在文中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句子?答:答案:属于“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作用的句子”。2横线处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答:答案:处在第段的观点句之后,进一步阐释观点。读后做一做(2013高考安徽卷1题)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C

52、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我的理解】解析:选B。根据“具体问题依段落,全篇问题依主旨”的解答方式,句子的理解是具体问题。应结合本段的有关内容理解。有关语句处在第段的观点句后,是对观点的阐释。结合这段文字看,A项,“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与上文“不表达什么感情”意思不同,理解错误。B项,与下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这样一类的句子”意思一致。C项,“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与原文“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表述不一致,理解错误。D项,结合第段的首

53、句和尾句看,“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有哪些方法?提示: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准确把握被解释的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确定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句子的表达重心,如“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其含意就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看前后文中与之有关联的词句,相互参照准确判断或解读。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论述类文本中的“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指按照考题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字、

54、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考查形式一般是按照题目的要求把命题人整合的信息与原文进行对比,做出正误判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014高考四川卷语段)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

55、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

56、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

57、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读后想一想1这篇文章谈论的对象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答:答案:对象:大数据教育。特点: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2请综合文中信息,概括作者对大数据教育的看法。答:答案:作者认为大数据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这种教育适应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将会给教育带来全新的变化。3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答案:文章共四段,第一段用工业化时代教育的特点引出大数据教育的

58、特点;第二段举例说明大数据教育的特点和目前在线教育的问题;第三段论述大数据教育的影响;第四段紧承第三段,论述大数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读后做一做(2014高考四川卷6题)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我的理解】解析:选

59、C。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信息点在原文第三段,是大数据给教育带来的变化;B项,在原文第一段倒数第二句,也是大数据的影响;C项,在第二段的中间部分,是目前在线教育的特点远程、平板、电子、数字。D项,在第一段第三句中有“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第二段中有“数据量巨大”,由此可知,筛选整合正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有哪些方法技巧?提示:首先把握全文的内容,要明确文章的观点态度,把握文章的论述层次,乃至每一层次论述的内容。其次要抓住题干,确定答题区间。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对比分析,

60、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比较,看意思有无变化。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线索、路径和脉络。把握文章思路,即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014高考安徽卷语段)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

61、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

62、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

63、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

64、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读后想一想1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各段的内容是什么?答:答案:第段,结合当前文艺演出的现象,引出本文谈论的话题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第段,阐述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指出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

65、置的现象。第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第段,对现在艺术演出的重技术、轻内容现象进行分析。第段,强调技术的工具性,呼唤重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2文章大致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答:答案:文章大致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读后做一做(2014高考安徽卷2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

66、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我的理解】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项,“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分析错误,从第段最后一句话“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和第段开头第一句话“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可以看出,第段是承接上文,对现在艺术演出的重技术、轻内容现象进行分析。可见段在内容上是

67、对比,在结构思路上是并列。再结合内容看,第段是阐明观点,古今对比,指出目前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可见段与段是总分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有哪些方法技巧?提示:首先要了解论述类文章的一般结构特征。此类文章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要善于抓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如“并且”“以及”“然而”“但是”“其实”“与其相反”“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总之”“由此可见”等。要善于抓住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如起统属作用的领起句、总括句,小结句,起启承作用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是在对文章分析理解的

68、基础上的综合概括。“内容要点”既可以是几句话、一段话、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内容。“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段)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

69、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

70、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读后想一想1节选部分围绕什么话题来谈论的?答:答案:围绕我国古代是如何对待食品安全问题谈论的。2第一、二自然段分段的依据是什么?答:答案:不同的时代。3第二段谈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样的内容?答:答案:谈了汉唐时期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情况。读后做一做(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题)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

71、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我的理解】解析:选C。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C项概括有误。从第二段“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可知,“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错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有哪些方法技巧?提示: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

72、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014高考江西卷语段)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

73、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据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

74、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

75、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读后想一想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答案: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够反映新石器时代前期母系氏族社会的和平安定氛围和当时人们的美好情感、复杂观念、想象意义。2每一段中蕴含作者观点或情感倾向的关键句是什么?答:答案:第一段,新石器时代前期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比较和平安定。第二段,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

76、社会氛围的反照。第三段,仰韶彩陶的鱼纹最普遍,是否含有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第四段,写彩陶造型和纹样的变化。第五段,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读后做一做(2014高考江西卷9题)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我的理解】解析:选D。A项,文章开头说

77、的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选项表述的是“母系氏族社会”,范围扩大了;同时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大概”。B项,对应的原文在第三段,鱼意味着“瓜瓞绵绵”的祝福,闻一多先生最早只说到诗经周易,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在文中并无定论。C项,“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不能说它“包含着形式”。D项,在原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中有相关表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哪些方法技巧?提示: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如每一段的大意,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

78、词语,点睛之笔等)分析体会。寻找规律三重比对识破八个陷阱学生用书P12基于论述类文本的命题方式目前是以选择题为主,解答这类题目最有效的方式是“读找比”,尤其是“比”:比细节看用词有无差异,比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比结论看推理是否成立。在比对中还应该留心命题人设置的八大陷阱。1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从而迷惑考生。示例1(2014高考湖南卷第13题有关文段与选项)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

79、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式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

80、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者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C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对比角度与对

81、比结果答案:对比细节发现,C项偷换概念。错在“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原文为“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命题者故意混淆了“基本常识”和“知识”的概念,“基本常识”只是“知识”中的最基础的部分。2以偏概全。有时命题人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进行干扰。主要有空间错位、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示例2(2014高考安徽卷第1题有关文段与选项)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

82、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对比角度与对比结果答案:对比细节发现,A项以偏概全。技术崇拜不只是指“大型文艺晚会”,原文为“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3混淆因果。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示例3(2014高考湖北卷第6题有关文段与选项)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

83、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对比角度与对比结果答案:对比关系发现,D项强加因果,“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并不是“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的原因。4断章取义。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 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示例4(2013高考江西卷第7题有关文段与选项)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

84、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待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对比角度与对比结果答案:对比结论发现,A项“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错,原文有一个限定语“当它待在细胞外时”,属于断章取义。5混淆时态。命题人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把程度深浅进行颠倒错置,或使已然和未然混乱。要重点关注的词语有: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

85、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示例5(2014高考福建卷第10题有关文段与选项)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

86、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A它(指阅历)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对比角度与对比结果答案:对比结论发现,A项的表述犯了绝对化的毛病,把或然变成了必然。6张冠李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甲事物表述为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和特点表述为乙的观点与特点,等等。示例6(2013高考四川卷第7题有关文段与选项)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

87、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对比角度与对比结果答案:对比关系发现,C项张冠李戴,“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是陈淳自己的创新,不是文徵明的技法。7主客颠倒。就事物而言,有主体和客体;就事物变化发展的矛盾而言,有主要和次要;就原因而言,有主因和次因。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

88、体”和“客体”“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示例7(2014高考江西卷第8题有关文段与选项)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对比角度与对比结果答案:对比关系看,A项,主客颠倒,由

89、第一句话可知,应是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是社会氛围的反照。 8无中生有。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示例8(2014高考天津卷第7题有关文段与选项)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隐

90、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对比角度与对比结果答案:对比结论可以发现,A项属于无中生有,野中郁次郎“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在文中无依据。【考场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91、问题。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

92、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答卷抽样】C(0分)【失分原因】考生没有在“对比”中注意细节。这也是做

93、好此类题目的关键点。【解答规范】第一步,题目问的是“不符合原文”的,是选非题。第二步,运用排除法,精读原文相关段落,认真细致比对。A项的表述和第一段第二句的表述一致。B项的内容在第一段中有明确体现,所以,B项的表述符合原文。C项中的“高一级”和“次一级”和原文中的“两级结构”对应,也符合原文。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第三步,复查验证,D项“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说法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血缘联系了”。显然,D正是答案。(2015江西省六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13题。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郝立斯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文化大体上存在着

94、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

95、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

96、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功的当代中国,需要继续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优秀思想资源,

97、弘扬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相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全球化趋势继续扩展、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日益传播的情势下,我们更应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使之普及于国民,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2月19日,有删节)1下列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价值观深藏在文化存在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中,并能够持久发生重要的作用。B价值观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反映了所有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C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D价值观强烈地影

98、响社会和人的行为,是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解析:选B。B项,以偏概全。价值观是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不是“所有”。2关于“价值观”与“文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价值观念就是指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并得到认同。B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必然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民族的诉求与时代的局限性都制约着价值观念的形成。C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因此要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D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散发着恒久的魅力,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价值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解析:选C。

99、A项,原文“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不是把“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等同。B项,错在“必然”,原文是“往往”。D项,原因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根据约瑟夫奈对价值观的理念,国家政治价值理念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力量。B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出现过的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也带有时代的印记。C文化的本质是实践,因此离开实践就产生不了真正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100、产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D要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是中国价值观的唯一表达。解析:选D。无中生有,错在“唯一表达”,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专题跟踪检查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过去,生产国卖、消费国买是全球能源格局的特点。这种局面其实非常危险消费国容易受到价格高涨的影响,价格低廉又危及生产国而谁都意想不到这种局面会在近期内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先进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法”的问世所致。水力压裂法又称液压破裂法,这是一种用炸药、化学品和数百万加仑的水通过特殊手段使处于地下数千英尺的页岩产生

101、裂缝,达到天然气增产目的的技术。长期以来,开采天然气困难重重且成本高昂,“水力压裂法”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难题。在美国,“水力压裂法”改变了天然气工业开采状况,给国内钻探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总储量是美国估计储量的两倍以上,他们将投资数十亿美元开采页岩气,这些投资有可能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减少世界对中东和非洲资源的依赖。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说:“页岩气是美国送给国际能源的一份大礼。”国际能源署预计世界可能很快进入天然气的黄金时代: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取代煤,成为首选发电燃料。但是,有页岩气并不意味着就能开采。在美国,页岩气开采已经放慢

102、脚步,因为有人担心“水力压裂法”造成环境污染主要是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在政界更加推崇环保、国家密度更大的欧洲,这种担心只会加剧。英国的夸德里拉资源公司最初在英格兰西北部钻井,但于去年春天暂停作业,因为在钻井地点附近发生了两次小地震。该公司后来发表报告说,这两次地震可能与水力压裂有一定关系。在中国,开采页岩气面临的问题更多。中国的页岩气埋藏较深,开发成本较高,且中国的国企缺乏水力压裂技术。尽管页岩气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人口较少,但这些地区往往缺少采用“水力压裂法”所需的水和管线。然而,欧洲和中国有理由继续采用“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页岩气可以使波兰、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等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前苏联

103、集团国家摆脱莫斯科的束缚,因为莫斯科一直将能源当作一种政治武器。波兰的页岩气蕴藏量居欧洲首位,该国政府已向国外某些大型的能源公司提供了超过100项的页岩气开采特许权。俄罗斯显然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以至于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一直像环保人士那样,大谈采用“水力压裂法”带来的种种危险。国际能源署资深天然气专家安妮索菲科尔博说:“波兰希望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与其他国家相比,波兰民众对开采页岩气的支持程度要大得多。”为使页岩气产量从目前的几乎为零提高到2020年的600亿立方米,中国则鼓励国有石油公司与壳牌等经验丰富的国际公司合作。显然,“水力压裂法”会持续下去,从而打乱似乎很久以前就已尘埃落定的全球

104、能源格局。虽然无法保证其前景有多美好,但无疑我们正在进入天然气时代。1. 下列对于“水力压裂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力压裂法”能通过某种特殊手段,使地下深处页岩产生裂缝,实现天然气增产。B“水力压裂法”的问世,解决了天然气开采技术上的难题并降低了开采成本。C“水力压裂法”使用的炸药和化学品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并可能引发小型地震。D“水力压裂法”可能带来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使某些国家减少对他国能源的依赖。解析:选C。或然说成了必然,原文是“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力压裂法”是一种先进的钻井技术,它能够使消费国不受价格高涨的影响,也能使生

105、产国不受价格低廉的波及。B欧洲比美国更担心“水力压裂法”的负面影响,英国的夸德里拉资源公司暂停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钻井作业,即源于此。C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在页岩气开采上面临埋藏深、缺技术的难题,蕴藏量丰富的地区常常缺少必需的水和管线。D波兰民众比其他国家人民更支持开采页岩气,其原因除了希望能源不被别国控制外,还应该有政治方面的考虑。解析:选A。A项,强加因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力压裂法”给美国钻探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天然气工业的开采状况,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可能很快成为世界首选发电燃料。B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的总储量远远超出美国的估计,这些页岩气一旦被开采出来,将

106、成为美国送给国际能源的一份大礼。C普京总统从环保的角度大谈采用“水力压裂法”带来的负面效应,目的是不想让波兰等国家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D中国开采页岩气困难重重,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中国开采页岩气的决心,采取的做法是鼓励国有石油公司与有经验的国际公司合作。解析:选B。B项,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总储量是美国的两倍以上。“这些页岩气”指的是“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不能直接理解成“美国的”。二、(2015南昌实验中学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从根本上讲,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客观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离不开现

107、实生活;但另一方面,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所以,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虾,徐悲鸿先生画中的马,已经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虾与马,它们不仅是客体美的再现,同时也是艺术家主体美的表现。作为艺术形象的虾与马已经凝聚着两位图画大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因此,一方面我们强调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它也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这方面,艺术家们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例如,唐代画家张璪有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绘画创作中

108、主客体关系的精辟独到的概括。清代绘画大师石涛在数十年生涯中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将现实中的秀美河山,通过画家创造性劳动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神奇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对于艺术家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甚至还可以启发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冲动。例如罗中立创作的父亲就是画家本人深入生活的结晶,为创作这幅油画,罗中立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画了大量素描,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是这些含辛茹苦、勤劳朴实的农民养育了自己,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可见,社会生活作为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这也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这个

109、意义上讲,艺术家和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美离不开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典型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然美、社会美等现实美,是现实生活中的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是第一性的;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因此,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例如唐代画家韩干擅长画马,唐玄宗曾命他跟随宫中另一位画马名画家学习,韩干没有应允,他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韩干画马的狠抓风格为世人所公认,这

110、种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而这正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关键。因为在艺术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艺术家自由自觉的创造,体会到艺术家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有删改)4下列对“艺术美与现实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美的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B艺术美已不同于现实美,它不再现现实美,而是艺术家主体美的表现。C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的美的典型形象,即客观再现自然、社会的现实美。D艺术美基于现实美,是社会存在作用于社会意识之上的美的典型形态。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艺术美“不再现现实美”错误,原文是说艺术美

111、“不仅是客体美的再现”;C项,“客观再现自然、社会的现实美”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艺术形象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D项,“社会存在作用于社会意识之上”错误,应该是“社会意识作用于社会存在之上。”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白石笔下的虾,徐悲鸿画中的马,是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创造性体现。B绘画大师石涛的山水画,尽显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他创造性地将思想情感熔铸到秀美河山之中。C罗中立的名画父亲的创作灵感源于他深入生活,认识到是那些含辛茹苦的农民养育了自己。D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韩干的“臣自有师”在艺术美与现实美方面强调的内容是对立的。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

112、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强调的内容是对立的”错误,张璪的名言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即“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而韩干的话强调的是绘画要从生活中领悟。这两者都强调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非对立。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客体,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B艺术创作要产生美,须结缘社会生活,但艺术的美更需要艺术家创造的自由和自觉。C画家韩干拒绝跟随画马名家学习,而以“陛下内厩之马”为师,独具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D黑格尔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之说,说明艺术创作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是成正比例的。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113、态度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是成正比例的”错误,原文是“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这句话说的是艺术美与人的心灵美成正比,而不是和现实美成正比。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2015安徽省黄山市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互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

114、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化。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化”来讲

115、,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概略地说,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蕴含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是后一方面的表现。相反的,贯通文化 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

116、式”风格,各种文化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在当今全球格局中,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而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与互联文化相比,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既不丧失各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又能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文化观。这一过程并不强调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它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节选自程广云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1下列关于

117、“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是跨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与国际化相对应,是一种“国际文化体系”;后者与世界化相对应,是一种“世界文化体系”。B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本质上都可以看作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C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体系中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其表现。D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虽多元文化共存,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解析

118、:选C。C项混淆概念,“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并不是“贯通文化”的表现,而是“互联文化”的“前一方面”的表现。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跨文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纵向运动过程和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横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B全球化既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化”。国际化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世界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C美国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D贯通文化中,不同文化共同体在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

119、程中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解析:选D。D项理解错误,“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结果”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中说“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奥林匹克精神”是贯通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因为它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的,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B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这与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对立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有所不同。C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其理念在于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贯通文化则强调文化的普遍

120、性,其理念在于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D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在当今全球格局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文化作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解析:选D。D项与作者观点相左,作者认为贯通文化“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

121、成员的生活和行为。“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

122、的精神尺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123、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

124、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4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

125、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B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划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C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解析:选B。B项,偷换概念,“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应为“家族组织”,而非“家风”。5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主义

126、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B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值观更易实现“深入浅出”。C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D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解析:选A。A项,“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错误,原文是“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

127、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解析:选C。A项,“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程度言重了。B项,“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错,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D项,“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说法绝对化,家风是重要载体,而非唯一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