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200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选修二第51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教学讲义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59课时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纲要求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4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及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学生用书P288一、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1)早期维新派:超越“中体西用”界限,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好。(2)康有为的民主思想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君主立宪、“托古改制”“三世说”,用孔子证明维新改制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编译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主张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设立“制度局”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

2、枢机构。(3)梁启超的民主思想:民权思想更加突出(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相结合、“伸民权”和“广民智”相联系);接受卢梭的启蒙思想。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想(1)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形成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其中民权主义最能体现他的民主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形成“五权分立”方案。民族、民权、民生之间联系密切,主张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2)章炳麟、陈天华、邹容传播革命思想,宋教仁绘制共和蓝图。史论归纳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

3、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复杂历程。二、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21898年1月,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同年春,发起成立了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等相继成立。3“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主要措施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创

4、办各种专业学校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3)历史意义: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议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实践由此迈出了重要一步。4辛亥革命(1)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朝专制统治陷入空前孤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很大发展。(2)成果: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约法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政治体制。(2)意义:约法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的形式,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5、,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它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的武器。6维护共和的斗争(1)“二次革命”:1913年为反对袁世凯专权而进行的斗争,以革命党人的失败而告终。(2)“护国运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组织护国军,“洪宪帝制”失败。(3)“讨逆运动”: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4)护法运动: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势力举兵北伐,结果失败。史论归纳 近代中国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说明封建旧势力还依然强大,两次复

6、辟帝制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志士维护共和斗争的最终失败,再次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主题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史料研读史料一“进化者,向一目的而上进之谓也。日迈月征,进进不已,必达于其极点。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绪论“自达尔文种源说出世以来,全球思想界忽开一新天地,不徒有形科学为之一变而已,乃至史学、政治学、生计学、人群学、宗教学、伦理道德学,一切无不受其影响,斯宾塞起,更合万有于一炉而冶之,取至一至赜之现象,用一贯之理,而组织为一有系统之大学科。伟哉!近四十年来之天下,一进化论

7、之天下也。”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史料二治旧国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曰“守古守古”,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问题根据史料一概括梁启超对进化论的认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启超对进化论的认识。解读史料来源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绪论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变法通议自序关键信息“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伟哉!近四十年来之天下,一进化论之天下也”“治旧国必用新法也”理清层次史料一主要介绍了梁启超对

8、达尔文进化论的高度评价,史料二主要强调了梁启超认为变法已经迫在眉睫。获取结论从史料一可看出梁启超认为事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进化论开阔了人类的思想;将各种社会科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两则材料反映出梁启超借进化论回击顽固派的守旧思想,宣传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论证维新变法的合法性;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史料拓展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异同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两个主要内容。两者尽管在政体、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式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但本质上是一致的。相同点来源都来源于西方,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目的都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影响都推动了中国

9、社会的近代化,都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不同点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其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革命派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由改良到革命,由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由保留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的过程。其演变动力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动力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学生用书P289一、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代表

10、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2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1)内容:民主选举、宪政运动、建立“三三制”政权。(2)意义: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3两种命运的抉择(1)专制、内战、一党独裁的命运: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企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召开国民党“六大”,拒绝建立联合政府。(2)民主、和平、联合政府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批判中国之命运、回击反共高潮,召开中共七大,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二、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1背景(1)国民党借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时间准备内战,欺骗人民。(2)召开由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

11、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3)制造血案(“校场口血案”“一二一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血案”),镇压民主运动。2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1)和平斗争:重庆谈判和参加政协会议。(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在国统区建立第二条战线,领导学生运动(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史论归纳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面临着两大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在国统区,人民斗争的主要任务是反独裁,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一党专政统治。在抗日根据地,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主要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其主要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

12、。主题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史料研读史料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共产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毛泽东团结到底问题据史料分析“三三制”出现于哪一时期?其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3、“三三制”的历史意义。解读史料来源毛泽东团结到底关键信息“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理清层次史料第一层指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为统一战线政权;第二层指出“三三制”的组成部分及具体要求。获取结论根据史料可判断出“三三制”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 “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它的实行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史料拓展1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及历史作用(1)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其真实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不去

14、,就可宣传共产党无和平诚意,把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利用机会准备内战,并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实现他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2)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响应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努力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以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和平的诚意。(3)重庆谈判的历史作用: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合法地位,为全国人民争取了民主权利。通过谈判,迫使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建国方针,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比较(1)

15、相同点都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都采取多党派平等协商的方式,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都商讨建国、军政的重大问题。(2)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是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背景下召开的;后者是在国民党统治被推翻的背景下召开的。范围不同:前者包括国民党、共产党等五大党派;后者由共产党组织领导,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范围较前者广泛得多。内容不同:前者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文件,设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结果不同:前者由国民党反动派抵毁,并挑起内战

16、;后者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学生用书P290)史观连线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认识辛亥革命【史观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两点论”就是在处理众多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处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两点兼顾,只注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就是一点论。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处理矛盾时,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在处理某一矛盾时,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等量齐观,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全面分析,主次分明,否则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无重点无主次,犯均

17、衡论的错误。【史观运用】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成功”的革命(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2“失败”的革命(1)辛亥革命的胜利

18、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时时处处以建立专制统治,出卖民族利益为己任。(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辛亥革命同时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对点训练(2015吉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

19、想与国体问题材料二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1)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2)材料二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做了哪些主要规定?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等知识点。第(1)问辛

20、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实际要求回答辛亥革命的作用;“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指袁世凯等复辟帝制;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新文化运动。第(2)问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回顾教材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制定临时约法。萌发: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封建统治。斗争: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2)规定: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学生用书P291)1(2015湖南永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

21、,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起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摘编自冯兆基民国

22、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解析:第(1)问,从阐释民主的角度、民主构想的内容以及民主理解的多元化来说明。第(2)问,结合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答案:(1)从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形势变化的角度阐释民主;强调国家、整体利益,忽视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从社会的多个层面审视民主,对民主的理解出现多元化局面。(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把民主政治视为救亡手段;从传统文化出发,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寻求与民主契合的观念

23、。2(2015山东淄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人道进化皆有定位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康有为论语注材料二(此次革命)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已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孙中山军政府宣言(1906年)(1)材料一、二表达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2)说明康有为、孙中山为实现其主张所做的努

24、力,并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考查考生材料信息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材料一中的进化有渐、孔子之为春秋、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说明康有为主张渐进变革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而材料二中的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大总统等说明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民主共和。第(2)问,两者的努力则列举相关史实即可,并予以两者反封建斗争的功绩肯定,也须清楚其不足之处。答案:(1)同:提倡社会变革、否定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异:康有为的思想依托传统儒家思想,主张渐进性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的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学说,主张实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2)努力: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25、、推动戊戌变法。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2 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评价: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充满了残酷性、曲折性、复杂性;资产阶级不懈追求,勇于探索,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等。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方传统理论往往把和平与民主同举,而把暴力与专制并论。摩尔却针锋相对地提出:暴力在历史上有着不可低估乃至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西方民主道路的起点便是暴力革命,尽管许多资产阶级著作往往有意无意地抹去这一历史渊源。(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序言结合中外史实,评述材料中摩尔的观点。解析:解答评述观点题型时先依据材

26、料归纳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论证观点,从材料“暴力在历史上有着不可低估乃至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中归纳摩尔的观点,中国历史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说明观点,外国历史从英法美等国(任选一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以及结果来评述即可。答案:评述:摩尔认为,暴力在历史上对实现民主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历经反复,最终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以英、美为例亦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4(2015山东青岛高三自评测试) 革命和立法是确立和保障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

27、问题。材料一人人生而平等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独立宣言材料二第四条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人权宣言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三条 中华

28、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指出三部文献的进步意义。(2)概述上述三段材料对权利问题的阐述是如何深化发展的。解析:(1)从反封建的成果、立法形式以及对民主政治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2)材料一从“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来概括答案;材料二从“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可以归纳出答案;材料三从“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来概括答案。答案:(1)意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或殖民统治的重要成果,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和保障民主政治。(2)发展:材料一肯定了人

29、是生而平等的,规定了人民有权改变和废除损害人权的政府。材料二进一步明确和规定了人与公民的权利,肯定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材料三明确提出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在东瀛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1906年)材料二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时说:“孙中山先生始终站

30、在时代前列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但他的革命理想没有成功,遗留下许多社会问题。”(1)材料一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新创”的民主思想的内容。指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尚未成功”的遗留问题。解析:第(1)问对材料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得出; 第(2)问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即其所提出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其遗留问题即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主张:以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

31、专制,建立民主宪政。(2)民主思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遗留问题: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国初年政治形同闹剧;宪法规定主权在民,但革命后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没有兑现;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没有体现;妇女的参政权也没有落实等。6(2015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确立民主法治制度的理由之一,便是中国近年来国家日趋统一,政府权力日益扩大,有许多以往并不属政府管理范围的事,如今也统归政府处理因此,该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三)政

32、府体制应民主化。该案表示:它并不谋求改变目前政府由国民党指导和组织这一现实,“然由党所组织且受党所指导之政府,仍应向国民负责。国民如依法对政府表示不满,政府仍不能设法满人意时,党应分别轻重,加以改正或改组。”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1)据材料概括参政员提案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其实质。(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参政员提出该提案的背景和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梳理材料可知提案的核心内容为政治应该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第二小问其实质应该是完善民主也即反对一党专制。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阶段特征,可知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共专制倾向有上升趋势;人民民主意识增强等;第二小问,该提案的影响: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团结。答案:(1)内容:政府应该法律化、制度化、民主化。实质: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2)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专制倾向增长;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主力量壮大。作用: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