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与应用(共36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2分) 1C(C项每对词语分别读“s”“zh”“k”;A项“偌大诺言”分别读“runu”;B项“饯别栈道”分别读“jinzhn”;D项“峥嵘岁月字斟句酌”分别读“zhng/zhn”) 2D(A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B项“安祥”应为“安详”;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 3B(A项“捉摸”应为“琢磨”,“捉摸”侧重“猜测”“预料”,“琢磨”则是“反复思考”;C中“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D项“同日而语”主要指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比较,多用于否定) 4B(A项成分残缺,在“自主创新”后加“能力”;C项偷换主语
2、,将“自从”提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前;D项前后矛盾,“近”和“以上”任意去掉一个) 5(4分)参考示例: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水泊聚义;红楼梦,梦木石前盟,金陵还泪 (符合对联要求2分,内容恰当2分) 6(6分)参考示例:立足民族才能走向世界。王澍的职业生涯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吸取养分,用建筑的语言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观点明确2分,有理有据2分,语言通顺2分。如果从其他方面谈,只要符合题干要求也可) (二)名篇名句(6分) 7(6分)(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羁鸟恋旧林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泣孤舟之嫠妇 (5)莫道不销魂 (6)树犹如此 (三)梳理探究
3、与名著导读(8分) 8(4分)每点2分。参考示例: 内容变化的特点: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或“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 折射出的心理:生存问题是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话题。(或“民生问题是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话题”或“对民生问题忧虑的心理”) 9(4分)(1)(1分)克劳狄斯 (2)(3分)“我”即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是犹豫、拖延。如当他偶遇仇人祈祷时,本已拔出佩剑准备复仇,却进入了再三的思考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他犹豫、拖延的性格特征。(性格特点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2分) 二、阅读与鉴赏(共54分) (一)(8分) 10(4分)全诗写了寺外之景、寺内之景和梦中之
4、景。(1分)诗中先描绘云门寺的周围景象,写出了云门寺的幽静;随后写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及卧床环顾的景象,写出了云门寺的高远与古老。(2分)最后描写凌空遨游的梦境,营造了朦胧恍惚、似有若无的境界。(1分)(如果从“现实之景”和“梦中之景”两个角度回答也可) 11(4分)写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1分)写“悬灯”可以烛照千山夜色,写“卷幔”可以看到(想象)“五湖秋色”;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放笔天地,万物无所隐藏,如此壮美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宽阔胸怀。(3分,分析恰当即可) (二)(14分) 12D(疾:憎恨) 13D(均为指示代词,这;A项,连词,因为连词,来;B项,代词,他语气词,不译;C项,副
5、词,于是,就介词,依靠) 14C(“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错误,原文为“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15(8分)(1)(5分)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刻就向朝廷检举上书,另选清正贤明、能够颁布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大意正确3分,落实“举”、“班”各1分) (2)(3分)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大意正确1分,落实“遁世”、“退”各1分) 【参考译文】 陈蕃,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后来公府征举方正,都不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升为乐
6、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为修武令。 后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
7、核州牧太守县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
8、。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 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尽力辞让。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
9、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三)(3分) 16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断对三处给1分,如果“夫正直者”和“有学问者”后面未断不扣分) (四)(9分) 17(3分)C(逻辑
10、关系错误,原文为“只有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题干偷换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 18(3分)C(“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在原文无依据) 19(3分)参考示例:庄子“适性为美”观点认为,万物都应顺应自己生命的本性,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强调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才能收到 “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种“顺天致性”的观点,正与“适性为美”的观点相一致。 (“适性为美”观点正确1分,举例正确1分,阐述恰当1分) (五)(共20分) 20(4分)BE(B项,文章的主旨应该是通过羞涩丧失的现象,表达现代物质社会的人对回归生命本质以及恪守生活的信念与纯洁理想的
11、渴望。E项,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说明了真正的羞涩不是做作和粉饰,它蕴含了对信念和希望的恪守;选对一项计2分,超过两项不得分) 21(5分)描写了夏夜的闷热沉郁(1分)与都市的繁华(1分),烘托出作者的郁闷心情(1分),为后文写现代物质社会羞涩的丧失及对羞涩的向往作铺垫(2分)。 22(7分)(1)(3分)现代社会追求物质利益,人们不再关心内心的不安与生涩(人们失去了浪漫的情怀),而羞涩是浪漫的表现,是稀有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表达内心的迟疑(或“矜持”),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不安,对亲情与母性的赞美,表现了内心的善良灵秀和沉静素美。(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3(4分)参考示例一:现代社会人的性格普遍外向造成羞涩丧失。性格外向的人更为开朗活泼,少了矜持与羞涩。而现代社会的孩子性格养成方面普遍趋于外向,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参考示例二:社会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造成羞涩丧失。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流沟通更加快捷全面,人们对自身或外界信息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很难对某些人和事保持矜持与不安,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参考示例三: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造成羞涩丧失。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更加自信开放,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观点恰当2分,阐述合理2分;意思恰当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