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必修三 岳麓版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简要历程,了解相对论、量子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现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图片理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树立既尊重权威又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培养质疑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三、教学难点: 相对论、量子理论的内容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
2、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已经日趋完善,达到了高峰。但是一些新的研究发现对它提出了挑战,导致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出现,它们掀起了物理学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并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科学探索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二)讲授新课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19世纪末,物理学界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以实验事实使得原子不可分、不变化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物理学家们曾认为的似乎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从根本上出现了动摇,这就是所谓的“物理学危机”。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
3、界,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深入了一个层次。物理学家继续向前探索,于是产生了以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物理学从此开辟了新的天地。二、相对论的提出1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过去的物理学都以牛顿的理论为基础,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两者是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
4、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被考虑的主要问题。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使人类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广义相对论又被认为是一种引力理论。2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三、
5、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1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质的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位即能量量子的整数位跳跃式地变化的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在普朗克之后,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论用于原子结构的研究,证实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在不同轨道上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当电子从外层轨道跳到内层轨道时就放出相应波长的电磁波。玻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等创立了物理波
6、理论,指出电子和一切物质粒子都像光一样,既具有连续的波动性质,又具有不连续的粒子性质。经过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2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
7、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巩固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促使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诞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从此,人类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 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二、相对论的提出1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2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1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2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一、教学目标
8、1.知识与能力熟悉20世纪后半期诞生的主要科技,理解高新科技的时代内涵,了解新兴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认识高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形成认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高新科技特性的认识,渗透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不断探索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诞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9、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二)讲授新课一、电脑与网络(1)互联网诞生的背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2)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美国建成了
10、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全球信息网(WorldWideWeb),音译为万维网,顾名思义就是包罗万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网络。它是人们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抽象空间,主要由互联的文本页面、图像、动画、音像及三维世界构成。(3)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丰富多彩。例如,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
11、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等等。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信息化社会既是科技革命的成果,也带来了一场经济革命。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二、探索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奥秘是人类永远在思索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生物学理论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这构成了我们今天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的基础。生物工程技术属于综合
12、性学科,建立在计算机、化学等领域各自的技术进步上,其发展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而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深远。遗传工程的进展是针对人类自身的,也是生物工程的最重要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际人类对自身了解的关键性的进步。我国的科研力量在凭借人类生命奥秘这项伟大事业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角色。三、登上太空对于太空的探索和人类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索几乎是同步出现的。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它标志着人类的活动空间已经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大到了宇宙空间,人类从此打开天门,放眼宇宙。航天事业的投入是极其巨大的,
13、因此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持,根本无法取得进展。然而,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从人类发展的前景来看,今后人类的足迹将延伸至整个宇宙,而地球的资源已经发出枯竭的危机信号了,我们一方面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一方面也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而整个太空还是一座根本没有人类印记的巨大矿藏。航天事业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或从广播中听到天气预报,正因为有了卫星拍摄的气象云图的帮助,我们才可以更加正确地预测天气,从而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和保障。我国在火箭、卫星等航天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攀
14、登上了新的高峰,并且完全有能力向更高更深的领域继续前进。(三)巩固小结:计算机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网络使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生物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被一层一层地打开;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互联网诞生的背景一、电脑与网络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探索生命奥秘的重大意义二、探索生命的奥秘 生物工程技术的形成和应用遗传工程的进展和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天事业的发展三、登上太空 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15、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两弹一星与中国航天技术的巨大发展,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及杨利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的研制和推广。通过上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媒体资料,观看相关图片,培养学生从史料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新中国科技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袁隆平,杨利伟等科学家和宇航员先进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更正确地把握人
16、生方向.通过对党和国家一系列科教政策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政治,经济的重大影响,并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二、教学重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在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三、教学难点:发展战略核导弹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列举法 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二)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1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
17、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2“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二、“东方魔稻”
18、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意义重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其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代表。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三、“银河”系列计算机改革开放伊始,面对技术落后、资料匮乏、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等一系列难题,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毅然上阵,利用5年时间自行研制出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中国成为继美、日等少数国家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一。巨型计算机在诸多高科技领域中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具有运算速度快和存储容量大的特点。这也使得巨型计算
19、机成为保证其他高新科技能够不断发展的基础性设施之一。此后,中国在巨型计算机研究领域不断进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如今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空气动力实验、工程物理、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神州”号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
20、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将带动计算机行业,航天制造业,钢铁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通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的发展,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巩固小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在原子能、火箭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杂
21、交水稻、计算机和航天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 一、两弹一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运载火箭和战略核导弹研制成功 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 二、“东方魔稻” 杂交水稻技术的重大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意义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巨型计算机研制的成果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极其意义 “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四、“神州”号飞船 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重要意
22、义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我国教育发展的曲折过程和产生的影响,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初步理解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并形成终身教育观念。二、教学重点: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三、教学难点:教育大革命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3、(二)讲授新课一、扫盲教育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联合国还决定,从200
24、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这是1961年12月22日,在古巴哈瓦那庆祝全国扫除文盲大会期间,扫盲队员拿着象征扫盲成功的铅笔模型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二、义务教育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的做法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
25、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三、高等教育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
26、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11工程”是指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三)巩固小结: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
27、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建国初期的扫盲工作一、扫盲教育 建国以来扫盲工作的巨大成就 义务教育法和“科教兴国”战略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和扫盲战略目标的实现 “大跃进”对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三、高等教育 “文革”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 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情况,认识“双百”方针的内涵和依据
28、,理解“双百”方针的重要性。2. 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各种言论及其图片,认识史论与史实之间的关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双百”方针在实施中的曲折历程的认识,探索“双百”方针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渗透在推进文化进步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的价值观。4通过对马寅初及新人口论的了解以及联系现实问题的讨论,加深对以人为本精神的理解。二、教学重点:“双百”方针及其贯彻中的经验教训三、教学难点:遭遇曲折的原因四、教学方法:列举、自主探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适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调动几百万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
29、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但由于“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这一方针未能坚持执行。“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文化事业遭受沉重打击。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二)讲授新课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中央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为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需要而作出的、符合科学与文化发展规律的伟大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尤其是文化建设理论的一大贡献和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
3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给文学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二、遭遇曲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
31、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毛泽东赞扬了王蒙的小说,说他讲正了一个问题,就是批评官僚主义。其间,毛泽东曾要求调整文艺政策,邓小平在全面整顿中也试图力挽狂澜,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三、文学艺术的春天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百”方针才得到恢复。由于这时党清算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之前的“左”倾错误,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即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在新形势下,“双百”方针得到更加自觉、坚定的贯彻,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
32、。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这是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对“双百”方针所作的深刻阐述。这些都有力地说明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三)巩固小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一定的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为现实服务的。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四)课堂练习:课后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重大意义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的影响 反右斗争对“双百”方针的干扰 二、遭遇挫折 “文革”对“双百”方针的严重冲击 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再度焕发生机三、文学艺术的春天 “双百”方针影响下文艺创作的繁荣 “双百”方针影响下学术领域的春天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