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002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邯郸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8)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解析】根据材料“光绪六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的屈辱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变,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错在“完善”,故B项错误;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

2、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项正确。【答案】D2(2017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B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C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D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解析】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划分势力范围是其表现,中国面临被分割、灭亡的危机,故导致中国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故A项正确;清帝退位是

3、在1912年2月12日,不是中华民国成立的标志,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中国还存在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不能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故C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不是中美建交的标志,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28)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反映了()A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B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C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D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出自治带有欺骗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乡设

4、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自治受到了西方民主宪政的影响,故B项正确;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清政府尚未放弃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B4(2017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8)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共成立后,要进行()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旧民主主义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中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不符合,故A项错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所

5、以不可能推翻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知是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答案】D5(2017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高三模拟考试(一)28)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说明中国()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A.小农经济日益陷入了破产的窘境B传统轻工业贸易顺差越来越大C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被列强控制了棉纺织业的命脉【解析】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能反映进口

6、量及对小农经济的冲击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棉花及棉纺织品进口税率,故B项错误;进口税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开始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进口税率,不能反映进口量,及所占市场比重,故D项错误。【答案】C6(2017安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29)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解析】根据材料“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尚未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

7、;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之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日益显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封建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7(2017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高三模拟考试(一)30)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A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解析】根据材料“1934年12月黎平会

8、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移师陕北的信息,故B项错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A8(2017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12)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解析

9、】一国两制的内涵很明确,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中央对香港有所管、有所不管,为防止香港出现混乱,中央要适度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表明香港的自治不是完全脱离中央,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消除香港分裂势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9(2017福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质量检测35)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公报,西方媒

10、体称之为“外交核爆”(如图)。这一事件()A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B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C促进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D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解析】题干中的外交核爆指的是中法之间的外交关系发展,与核武器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外交核爆指的是中法之间的外交关系发展,这意味着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因而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西欧一体化,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并未出现建交热潮,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7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高三模拟考试(一)31)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

11、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结果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化【解析】1978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正确;1992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故B项错误;1984年才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1982年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7赣州市高三一上学期期末考试13)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年份高校高中初中小学19572292184891254730019

12、58791414424787776800195984141441669173740019601289469017115726500A.“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象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解析】“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与材料“19571960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19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从1958年开始,从小学到高校数量都有迅猛增长,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教育界开展大革命,违背教育规律,故C项正确;19571960年学校数量增加,不能反映人民群众提

13、高文化素养的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C12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解析】A、B、C三项表述都过于片面,故A、B、C三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时代的宏观概括,较为全面,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

14、分)13(2017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新课标月考(六)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奕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咸丰帝降谕:“所有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随后在奕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一再修改。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材料二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

15、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华民情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规定:“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国地方官知会领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完办,不得拘留”。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条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

16、具体细则。奕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可知中外条约转化成中国法律;根据材料“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说明中国法律也必须经外国同意,所以中国法律实质上也是中外条约。综合可知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的原因有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的原因有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第(2)问影响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答,积极性有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

17、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消极性有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答案】(1)关系:相互转化。(3分)原因: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内容: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12分)(2)影响: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制和

18、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10分)14(2017揭阳市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

19、往往转化为革命。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据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可得观点一:改革是常态机制,是一种量变,改革得当就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据材料“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

20、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可得观点二:革命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如果改革不得当的话就会引发革命。选择观点一,从肯定改革的作用来分析,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来评述,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社会生活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选择观点二,从改革不当的不良效果引发革命来分析,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来评述:如清末新政,改革不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

21、】示例一:观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3分)论述: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新政与预备立宪。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9分)示例二: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3分)论述: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