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972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2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形成这些特征的制度因素主要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

2、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B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D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4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5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养,命(你的儿子

3、)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谈到:“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材料旨在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B有利于国家政治安定C强化了君主专制D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7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

4、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8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的主旨是()A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B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C商汤灭夏乃以暴制暴D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9唐朝白居易在朱陈村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润中水,男采山上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0诗经中有记载:“载芟(除草)载柞(砍树),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5、,徂隰(洼地)徂畛(坡田)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简单落后的耕作方式 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话色彩ABCD11中国民间每逢春节都要贴年画、道“吉祥”,寄托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种习俗源于我国古代的()A小农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12礼记王制记载:“平民祭祀祖先的献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黍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这说明商周时期A重农抑商意识严重

6、B小农经济的盛行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D注意农牧业协调发展13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14先秦时期有“乐教”传统,西周主要是“功成制礼”之乐,而到了战国时期,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形。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井田制走向瓦解B分封制走向崩溃C诸侯国赋税改革D重农抑商受推崇15 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的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该铭文(

7、)A需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才能体现它的证史价值B可为后人提供研究西周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C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反映铸鼎者的价值取向D其最主要价值在于可研究我国早期文字演变16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越到晚期礼器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其器型越来越多姿多彩,装饰性和趣味性也日益增强。上述变化反映了()A尊卑观念日趋淡化B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C时代风尚骤然转型D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17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

8、度的雏形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18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在周朝()A区域间的联系显著加强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C强化了君主专制的权力D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19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A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B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D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20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实行强制分户

9、,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21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22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23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规定废除过去的差役办法,改由官府募人应付。 募役的费用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其名目除“免役钱”之外,又增加“助役钱”。免

10、役法的实行()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4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C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25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慈禧太后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慈禧太后此举()A实现了对光绪帝的控制B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C旨

11、在提高清政府的权威D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26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2719世纪60年代,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是因为()A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B“二一九法令”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C司法改革使人民权利获得了法律保障 D地方自治改革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2819041905年,日本和俄

12、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俄国战败直接推动了农奴制改革ABCD29明治维新中,改革派领袖大久保利通提出:“若徒鼓励人民,不予以低息贷款,人民依何振兴产业?”随后,政府颁布了日本银行改定条例,鼓励成立公、私银行。政府此举()A目的在于强化国营企业B推动了日本的土地私有C打击了传统的幕藩体制D有利于殖产兴业的推行30为了与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对抗,1875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

13、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材料表明明治政府()A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B加紧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C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D发挥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二、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使团在回国时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

14、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

15、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10分)3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战国时期,各国兴起变法运动。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丞相主持改革。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法察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他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

16、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为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在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整理自赵蓓变法图强的申不害“法”“术”治国方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申不害改革的影响。(7分)答案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可得出周朝是为了强化以嫡

17、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观念,故选B项;礼乐制度主要是体现等级差异,排除A项;母系权威在先秦时期已经消失,排除C项;分封制主要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D项。2【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源于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宗法观念,故选A项;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郡县制在秦朝推广到全国,废除了分封制,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排除D项。3【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可知,西周礼制有了丝织品的痕迹,

18、反映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故选D项;“等级意义”是通过丝织品使用的等级差别体现的,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失去”一词更无从体现,排除A项;西周礼制是一种等级制度,礼制的破坏体现在等级秩序的破坏,材料信息与此无关,“开始”一词更无从体现,排除B项;中国桑蚕文化自原始社会我国祖先养蚕种桑就开始了,并非起源于礼制,排除C项。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可知殷人治国强调虔诚,由材料“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可知周朝治国强调道德,与商朝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念的变化而非神权

19、王权观念,排除B项;“已经确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神的地位”,排除D项。5【答案】B 6【答案】B 【解析】“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的意思是诸侯归顺了商朝后消灭了夏朝,诸侯归顺了周而消灭了商,表明推行分封有利于安定,故选B项;分封制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社会安定,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的问题,排除D项。7【答案】C 【解析】题干中所提及的“中山国”是少数民族白狄鲜虞氏所建,再结合题干“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

20、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等内容可知,华夏文化中“忠、孝、仁、义、礼、信”、“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内容已经被中山国所接受,这体现出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虽然“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但是不能据此扩大推论为中山国的治国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题干中所涉及的“忠、孝、仁、义、礼、信”、“得贤”、“得民”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不属于礼乐制度范畴,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表明中山国接受了华夏文化中“忠

21、、孝、仁、义、礼、信”、“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内容,这不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排除D项。8【答案】D 【解析】据材料“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可知当时商汤以自己身体作为牺牲为民求雨,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故选D项;商王借助神权巩固王权,并非“受神权制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商汤以自己身体作为牺牲为民求雨的政治行为,未涉及经济活动,排除B项;据材料“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可知当时商汤灭夏乃顺应民心,并非“以暴制暴”,排除C项。9【答案】A 10【答案】C 【解析】题干中“载芟(除草)载柞(砍树),其耕泽泽

22、”可知,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与刀耕火种有相似之处,故正确;题干中“千耦其耘”就是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的意思,故正确;题干中“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的意思是酿造清酒与甜酒,进献先祖先妣尝,完成百礼供祭飧,是农民欢庆农业丰收而已,不是乐歌,故错误;“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出自小雅楚茨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王祭祖祀神的乐歌,不是反映楚国的情况,楚楚的意思是植物丛生貌,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1【答案】A 12【答案】C 【解析】平民祭祀祖先是希望祖先保佑、赐福,根据平民在四季祭祀祖先的献礼包括韭菜与鸡蛋、夏天与鱼等可知,这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农作物和家畜的需求,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23、,故选C项;重农抑商意识的出现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才产生了小农经济,排除B项;“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等只是祭祀时的一种搭配,并非强调农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排除D项。13【答案】C 【解析】由“诗齐风:公田维莠骄骄”说明春秋时期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丛生茂草,公田不治的景象,据“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得到如果共同耕种,效率很低,耕者不尽力,如果把地分开耕种,耕种就快得多,耕者就不吝惜力气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故选C项;小农经济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周的千耦其耘到春

24、秋时期的个体自耕农出现,排除A项;铁器广泛使用是在战国,铁犁牛耕广泛使用是在汉朝,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由井田制之下的千耦其耘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的个体耕作,排除D项。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礼崩乐坏为礼乐制度的崩溃,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宗法制的工具,故此变化为分封宗法制的逐渐崩溃,而题干中问经济因素,分封宗法制走向崩溃的经济原因为井田制的逐渐瓦解,故选A项;分封制崩溃并非经济因素,排除B项;诸侯国赋税改革是顺应井田制走向瓦解而进行的经济改革,并非促进分封制走向崩溃的原因,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后期商鞅变法时才提出,排除D项。15【答案】B 【解析】“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腹内壁

25、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这属于第一手史实,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这种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是最大的,排除A项;“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有事件就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意图,具有价值取向,排除C项;“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只能说明西周时期文字的形态,无法体现演变,排除D项。16【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象征国家权力的青铜器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故选B项;“尊卑观念日趋淡化”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不涉及这方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从礼乐制走向社会生活,与时代风尚无关,排除C项

26、;齐国青铜器用途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资料我们得不出“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的结论,排除D项。1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可知官员住在王宫附近,非官员和耕地的人住在城门附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住在市场附近,这反映了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的特点,这与后来坊市制度类似,故选C项;“严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布局而非农业发展,排除B项;先秦时期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排除D项。18【答案】A 【解析】材料现象说明铭文相对于甲骨文,在区域间得到广泛传播,这表明周朝区域间的联系显著加强,故选A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

27、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说明汉字从甲骨文开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排除B项;周朝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周朝实行分封制,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D项。19【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是商鞅变法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加强了思想文化的统治,促进了国内思想的统一,故选D项;焚烧诗书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与打击旧贵族阶层特权无关,排除A项;焚烧诗书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不等于强化法律意识,排除B项;焚烧诗书是措施,不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行的条件,排除C项。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

28、敬宗之道”可知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与地方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D项。21【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北朝正史记载”、“族际通婚”、“北魏一朝就有121起”、“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民族之间通婚不等于改行汉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之间的联姻大部分是政治性的结合,但题干并没有提及族际通婚的双方,排除B项;族际通婚不能完全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排除

29、D项。2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的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国有制,该土地政策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魏均田制下,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对桑田是限制买卖,不是严禁买卖,排除A项;根据均田令的规定,男子和妇女分别授予不同数量不同的田地,即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排除B项;在均田制下,土地私有和买卖现象仍然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D项。2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免役法的规定,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就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限

30、制了官僚地主阶级的特权,不是限制了其盘剥老百姓,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而不是减轻其负担,排除B项;免役法可以使得原来轮流到政府服役的老百姓回乡务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24【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中“虽得天下,旋踵灭亡”的议论,可以体现出其借评说商鞅变法来反对王安石变法,故选B项;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论,其着重点在于“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是在否定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而不是肯定其历史作用,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苏轼只是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其评价并不全面,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和苏轼都属于地主阶

31、级,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只不过二人的政治立场出现分化现象,排除D项。2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说明加强对高官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将军、都统、督抚、提督”不是皇帝,排除A项;据所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是戊戌政变,排除B项;材料主要慈禧太后的控制不是清政府,排除C项。26【答案】D 【解析】由材料“1898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选D项;“广泛支持”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排除A项;1898年,加强排外活

32、动的是义和团运动,而并非清政府,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强调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强干涉内政,排除C项。2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19世纪60年代,可知该题目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题干中“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法令中规定,农民要取得份地,必须缴纳一定的赎金,并且该赎金要高出地价好几倍,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司法改革中,人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保障,排除

33、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自治改革中,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有增加了一套政府机构而已,资产阶级没有掌握实权,排除D项。2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一战、俄国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上,与1905年革命并非直接关联,故错误;项表述符合史实,故正确;符合题目中“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故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农奴制改革时间是在1861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29【答案】D 【解析】明治政府颁布条例鼓励成立公、私银行,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为殖产兴业提供资金,故选D项;材料是为

34、民营经济的融资提供便利,而不是强化国营企业,排除A项;材料是金融方面的改革,不是土地改革,排除B项;倒幕运动的成功,给日本封建幕藩统治以直接而沉重的打击,促进了幕藩体制的土崩瓦解,排除C项。30【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明治政府对三菱公司的各项优惠政策“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这反映出日本政府大力扶植三菱公司,即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故选C项;在明治维新即1868年之后,明治政府就已经推行了殖产兴业政策,而不是题干中所提及的1875年,排除A项;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争夺霸权,排除B项;题干

35、只是述及明治政府对三菱公司的扶植,没有提及三菱公司的示范作用,排除D项。31【答案】(1)特点: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范围广,惠及地区多;传播效果好,造福他国民众;传播途径多样,直接间接传播相结合。原因: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医疗水平先进;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中国与周边国家长期保持友好交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影响:促进了中国医学水平的提高;助推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冲击了中医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有利于促进中国医疗事业的近代化。32【答案】(1)战国时期,社会正在经历大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要求加强君主专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思想上“百家争鸣”,出现了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其他国家变法的影响。(答4点得8分) (2)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发展生产,增加了百姓收入;限制贵族特权,增强国君权力。(答4点得7分,言之有理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