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
2、,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
3、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
4、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
5、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 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 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
6、子部小说家类。C.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
7、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C项,“如果能充分就不会”错误,过于绝对;本文引用的王国维古史新证中话的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选项的结论。故选C。【
8、2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原文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
9、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B项,“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原文“神话传说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大多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3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敏慧夙成,济阴王晖业每云:“此子王佐才也。”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河间邢邵试命文遥:“诵之几遍可得?”文遥一览便诵,时年十余岁。济阴王曰:“我家千
10、里驹,今定如何?”邢云:“此殆古来未有。”起家员外散骑常侍。遭父丧,服阕,除太尉东阁祭酒。以天下方乱,遂解官侍养,隐于林虑山。武定中,文襄征为大将军府功曹。齐受禅,于登坛所受中书舍人,宣传文武号令。杨遵彦每云:“堪解穰侯印者,必在斯人。”后忽被中旨幽执,竟不知所由。如此积年。文宣后自幸禁狱,执手愧谢,亲解所著金带及御服赐之,即日起为尚书祠部郎中。孝昭摄政,除大丞相府功曹参军,典机密。及践祚,除中书侍郎,封永乐县伯,参军国大事。及帝大渐,与平秦王归彦、赵郡王睿等同受顾托,迎立武成。天统二年,诏特赐姓高氏,籍属宗正,子弟依例岁时入朝。文遥历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敕,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
11、吐无滞。齐因魏朝,宰县多用厮滥,至于士流耻居百里。文遥以县令为字人之切,遂请革选。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既与赵彦深、和士开同被任遇,虽不如彦深清贞守道,又不为士开贪淫乱政,在于季、孟之间。然性和厚,与物无竞,故时论不在彦深之下。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魏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文遥即以与之。及贵,此人尚在,乃将家逃窜。文遥大惊,追加慰抚,还以与之。彼人愧而不受,彼此俱让,遂为闲田。(选自北齐书元文遥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
12、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B. 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C. 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D. 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即受贬谪罢官后被重新起用。B. 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
13、之首。C. 摄政,代替君主处理国政。摄政者可能是朝廷重臣、太后或者太上皇。D. 赐姓,天子以国姓赐予功臣,以表恩宠。如汉代娄敬,高祖赐姓刘氏之类。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文遥少年聪慧,受人赞美。元文遥被济阴王元晖业称赞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河间人邢邵看到十多岁的元文遥背诵文章的情况后说,元文遥大概是自古以来没有见过的神童。B. 元文遥突然入狱,皇帝道歉。齐朝时,突然有圣旨将元文遥幽禁,过了好多年,文宣帝亲自到监狱,握着元文遥的手道歉,并解下佩带、脱下衣服赏赐给他,任命他为郎中。C. 元文遥分析时事,看法准确。齐朝因为魏朝有旧例,所以朝廷任命的县令多是随便挑
14、选的人,造成那些士流耻于做县令,元文遥认为县令是治理百姓的关键,应淘汰选拔。D. 元文遥为人平和,不用官威。魏将灭亡时,有人侵占了元文遥家的土地,后来元文遥在齐朝官位显赫,这个人吓得带全家逃跑,元文遥知道后就亲自劝慰。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2)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答案】4. D 5. A 6. C 7. (1) 元晖业曾经大规模宴请宾客,有人带着何逊集刚到洛阳,各位有才能的人读了都称赞欣赏。(2) 早先,文遥从洛阳迁到邺城,只有十余顷地,家境贫困,就依靠这些土地供给衣食。【解析】【4题详
15、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发敕用之”意思是“发布命令任用他们”,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犹恐其披诉”意思是“还担心他们向朝廷申诉”,不能断开,故排除。“士人为县”意思是“士人担任县令”,不能断开,故排除。故选。句子翻译:于是,朝廷秘密搜集士大夫和缙绅子弟,下诏任用他们。为了防止他们向朝廷诉说,便将他们召集在神武门,命赵郡王高睿宣布圣旨,一一喊出他们的姓名,厚加劝慰勉励。士族到县任职,从这里开始。【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
16、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项,“即受贬谪罢官后被重新起用”错误,“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故选。【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对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题时先找准信息范围,然后逐字对照。注意细节。项,“随便挑选的人”错误。“厮滥”为“地位低贱的人”。故选。【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
17、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翻译时需注意:“尝”,曾经;“会”,宴请; “将”,带着;“贤”,有才能的人。(2)句翻译时需注意:“初”,早先;“惟”,只;“资”,依靠;“衣食”,动词,供给衣食。【点睛】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
18、语境理解。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翻译: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文遥天生的聪明智慧,济阴王元晖业常常称赞他“:这孩子是辅助天子的人才啊。”元晖业曾经大宴宾客,有人带着何逊集刚到洛阳,各位有才能的人读了都称赞欣赏。河间的邢邵问文遥:读几遍可以背诵?文遥看一遍便可以背诵,当时他才十多岁。济阴王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今天你测试的结果怎么样?”邢邵说“:这大概是自古以来没有见过的神童。”他开始做官就担任任员外散骑侍郎。他的父亲
19、去世,守丧期满后任太尉东阁祭酒。因天下动乱,便辞去官职,回家奉养母亲,隐居在林虑山。武定年间,文襄帝征请他任大将军府功曹。北齐代魏,文宣帝在登坛受命的地方封文遥为中书舍人,命他宣读朝廷的号令。杨遵彦常说:“将来能够像战国时的秦国的穣侯那样挂起一国相印的,必定是这个人。”后来忽然有圣旨将他拘押幽禁,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过了好多年,文宣帝亲自到监狱,握着他的手惭愧地谢罪,并解下身上佩带的金带以及衣服赐给他,从这一天起他被封为尚书祠部郎中。孝昭帝管理国家朝政,任他为大丞相府功曹,参与国家的机密。孝昭帝即位后,任他为中书侍郎,封为永乐县伯,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孝昭帝病重,他与平秦王高归彦、赵郡王高睿等
20、一起受孝昭帝的委托,迎立武成帝高湛。天统二年,后主下诏特给他赐姓为高,户籍隶属皇室正宗,每年按时到宗庙祭祀。文遥历经三位帝王。他通达时务,天子每次登殿大集群臣,多次命他宣读朝廷的政令,号令文武百官。他的声音高亢响亮,说话流利顺畅,毫不阻滞。北齐沿袭魏时的制度,县令多任用地位低贱的人。至于望族名门,都耻于掌管方圆百里的小县。文遥认为县令抚养人民,最为重要,便请求朝廷认真加以选择。于是,朝廷秘密搜集士大夫和缙绅子弟,下诏任用他们。为了防止他们向朝廷诉说,便将他们召集在神武门,命赵郡王高睿宣布圣旨,一一喊出他们的姓名,厚加劝慰勉励。士族到县任职,从这里开始。文遥与赵彦深、和士开同被朝廷重用,他虽然不
21、如赵彦深廉洁忠贞,坚守直道,也不像和士开那样贪婪好淫,祸乱朝政。他的品格介于二者之间。然而,因为他的性格温和厚重,与物无争,当时的评论认为他不在赵彦深之下。早先,文遥从洛阳迁到邺城,只有十余顷地,家境贫困,就依靠这些土地供给衣食。北魏衰萎,皇族宗室都被侵侮,有人与他争夺土地,他便给了这个人。等他官位显赫,侵夺他土地的这个人还在,吓得带着全家逃跑。文遥听说后十分吃惊,追上他加以宽慰,把土地还给他。这人因惭愧而不再接受,彼此互相谦让,这块地竟被闲置起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术策五苏辙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
22、,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昔者天下既安,其人
23、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疏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疏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
24、杜密、范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相比而成俗 比:勾结B. 坏堤防、包陵谷 包:淹没C. 直言忤世而不顾 忤:违背D. 曲直相犯 犯:冲突9.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A.
25、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B.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C.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D.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B. 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
26、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C. 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D. 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2)而上之人不从而遂疏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答案】8. A 9. D 10. C 11. (1)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么他们势必会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2)然而,身居高位的人却不顺应趋
27、势,对这种堵塞现象加以疏导。臣恐怕天下一些贤能的人将抑制不住他们的愤怒情绪,要自己起来冲决堵塞的障碍了。【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A项,相比而成俗:在相互随从当中逐渐造就一种习俗。比,随从。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
28、等断句。需要注意连词“则” “而”等,“治水者”,是治水的人的意思,作为句子的主语,总领后面分句,“治水者”后面应该断开;“则”表承接,其前断句;排除A、C两项。“亦”引导的句子与前面形成并列,其前断句;“亦将顺流奔走”句意完整,应断句;“而”表承接,其前断句,排除B项。句意:所以治水的人,只要能使水流日夜不停地流淌,那即使有蛟龙和鯨鯢那样巨大的怪物。也会顺流奔走,踊跃愉悦,没有工夫来得及制造变乱。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
29、还是分析观点。C项,“就得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分析可知,应为“适当地顺从他们的意愿,更不能打击、压制正义的呼声”。故选C。【1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之”,助词,的;“驰”,使动用法,使放松松弛;“而”,
30、连词,表并列;“之”,代词,他们;“拱手”, 拱手不管,无为而治;“其”,代词,他们;“则”,连词,那么;“其”,代词,他们;“势”,势必;“无所不至 ,指没有什么不去做,此处意译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2)疏:疏导;壅:堵塞;胜:禁得起,受得住;之:代词,障碍。【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31、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臣听说,有的事情看起来演化似乎很缓慢,但它一旦发生变化的时候,却又异常迅速。天下的大势就是这样的。天下人,幼年的时候让他们学习,长大以后教他们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事。大家在彼此的喧闹呼叫声中慢慢养成一种风气,在相互随从当中逐渐造就一种习俗。但这样的群体却是涣散的。人们向各个方向涌动的都有,乱纷纷的一片,难以形成一股势力。在这种时候,那上面的统治者惩罚他们,他们就会恐惧;驱逐他们,他们就会顺从,那样子看起来好像不能有所作为。然而一旦等到他们出来变乱,常常至于破坏巨大而
32、不可防御。所以,做天子的,应该是观察天下的趋势然后制定发展的方向,来确定天下归从的人。那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他们势必会无所不至。那情形就像长江大河,日日夜夜,浑浩流转,流向下游不能止息。一旦受到阻挡,转变流向,就会激荡不已,激荡不已又得不到宣泄,就会向四处漫溢。结果,冲垮了堤岸,淹没了丘陵山谷,浩瀚汪洋,再也无法控制。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总是顺着水的流向而疏导它。这样,水流就不至于变得湍急奔涌而不可驾驭。而假如水流已经出现了湍急的情况,则又能够慢慢地让它排泄。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冲决堤岸、四处漫溢而不可控制的局面。然而天下的人们常常在长江大河安然流淌没有什
33、么灾祸的时候,轻视狎玩,认为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不去考虑去除那造成激荡的隐患;当看到水流相激荡,相蹙踏,还未发生溃乱的时候,认为不值得过于恐惧,这个时候不能缓缓地宣泄水流的怒气,因此最终造成了横流原野而无法根治。过去天下安定以后,那些人想要安坐无为保守天下,把循规蹈矩当做敦厚,把默默无言当做忠信。使得忠臣义士的愤怒郁闷之气不得发泄,豪迈俊杰之士忍不住心中的郁怒,起来振作士气。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讳。现今的君子成群结队地来做这种事。只不过天下的人们还没有全部起来响应他们。这是因为,旧的风
34、俗习惯还在许多方面留存着,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样,新旧两种思想和势力就在社会.上形成对抗,谁胜谁负,一时还难以预料。结果,邪正曲直的双方互相搏击,互相冲突,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谁也不知道最后将会出现什么局面。这种状况说明,天下的形势已经由平静而稍稍转向激荡了。然而,身居高位的人却不顺应趋势,对这种堵塞现象加以疏导。臣恐怕天下一些贤能的人将抑制不住他们的愤怒情绪,要自己起来冲决堵塞的障碍了。世上只有国君凭借自己的威严,想干什么事情的时候,天下的人们才会全部听从。现在上边不加疏导,却听任下边的人们自己冲突。这样,那部分并不赞同的人便会愤愤不平,心中不服;而天下的豪杰俊迈之士,也会奋勇不顾而
35、冲决堤坝,怒气喷发如果不能成功,大的就会受伤,小的也会死亡,横然溃决无法挽救。比如,东汉时的李膺、杜密、范滂、张俭这些人,慷慨议论,本意只是想以此矫正世俗的弊病。然而,当时的国君却对那正和邪的势力不加区分,使正气得不到伸张,天下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奋起而自行冲决障碍,结果便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由此看来,对天下的英雄豪杰,是不能不适当地顺从他们的意愿的。所以治水的人,只要能使水流日夜不停地流淌,那即使有蛟龙和鲸鲵那样巨大的怪物,也会顺流奔走,踊跃愉悦,没有工夫来得及制造变乱。即使水流蓄积浑浊,壅塞而不疏决,那水中各种各样的怪物都将会勃然兴起,放肆作怪,寻求自己的快意而致使水流不可阻挡。所以治理天下
36、也不可不稍微地疏通民意,来使人们郁积德心情得到顺应和快适。三、古诗文鉴赏默写(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藕香残”句,以点代面,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表现出词人孤独寂寞的感觉。B.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中的“独”点出夫妻离别后的孤独,暗含对丈夫归来的切盼。C. “花自飘零水自流”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比喻岁月流逝,不见丈夫归来的悲伤。D.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由
37、己推人,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13.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答案】12. C 13. “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语言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
38、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比喻岁月流逝”错,“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句诗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它写出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等丰富的感受。故选C。【13题详
39、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
40、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D.
41、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15. 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答案】14. D 15. “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解析】14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
42、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理解有误,作者说的就是人也要有红梅那种高情,那种纯洁。【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前,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然后抓住题干中的“梅格”来分析。诗中,作者多处表现梅格,“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故”,故意。 “作”,这里当妆扮讲。“尚余”,剩余,这里作显示,显露,保持之意。“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无叶子而显得孤独细瘦的样子。“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色,偶然出现浅浅的象
43、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梅因“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所以,一个“故”字,表明红梅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种被迫的意味在内,是为了和谐入俗的缘故。然而红梅不畏霜雪的本质是不会因此改变的。梅花毕竟是梅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虽然故意妆扮出了一点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经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点睛】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
44、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 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或反衬)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16.名句默写。(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
45、缅怀。(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3)苏轼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句子是“_,_”。(4)柳永雨霖铃中,“_,_”两句,词人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对情人即将分别时缠绵凄恻的心情。(5)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用“_,_”两句,描绘了钱塘江绿树环绕,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_,_”两句,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7)醉花阴中的“_,_”让李清照回忆起她和丈夫东篱对酒赏菊共度佳节的美好场景。(8)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46、的句子是:“_,_”。(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10)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慨叹的句子是“_,_”。【答案】 (1). 江山如画 (2). 一时多少豪杰 (3). 金戈铁马 (4). 气吞万里如虎 (5). 莫听穿林打叶声 (6). 何妨吟啸且徐行 (7). 执手相看泪眼 (8). 竟无语凝噎 (9). 云树绕堤沙 (10). 怒涛卷霜雪 (11). 楚天千里清秋 (12). 水随天去秋无际 (13). 东篱把酒黄昏后 (14). 有暗香盈袖 (15). 乍暖还寒时候 (16). 最难将息 (17). 问君能有几
47、多愁 (18).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 雕栏玉砌应犹在 (20). 只是朱颜改【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48、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时、戈、吟啸、凝噎、堤沙、际、篱、乍、将息、恰、砌。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_,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_,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_的。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
49、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_。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B.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C.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
50、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D.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浪迹天涯 隐忍不发 无懈可击 亲密无间B. 东奔西走 隐忍不发 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C. 东奔西走 忍辱负重 无懈可击 如胶似漆D. 浪迹天涯 忍辱负重 十全十美 如胶似漆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B. 在子女看来,中国
51、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C. 对子女来说,中国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D.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答案】17. A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
52、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这段话中心话题是说“父亲”,CD项的“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CD项;而B项逻辑顺序不对,应当是先说“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再进一步说“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排除B项。故选A。【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
53、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到处活动。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克制忍耐而不表露出来。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语境中无“屈辱”之意,应选“隐忍不发”。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语境无“严密”之意,应选“十全十美”。亲密无间: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毫无隔阂。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语境强调没有
54、隔阂,应选“亲密无间”。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两句的主语都是“他”,因此“虽”应移到“他”后面。B项,“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产生”。D项,中途易辙,“子女而言”并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下面却开始说“中国的父亲”的事,或成分残缺,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父亲”后面。故选C。【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
55、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
56、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A.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B.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C.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D.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首先辨别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形容皇帝或者国家领导者的行为和精神。第一处,是说“绣娘”的“工匠精神”,应使用“精益求精”,排除BD两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
57、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后者多指人,句中说“作品”,应使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前者突出“美好”东西多,后者只是强调多。第三处,前面说“可谓争奇斗艳”,应是强调美好的东西多,应使用“美不胜收”。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解答词语题,第
58、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1.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 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B. 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C. 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D.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首先观察漫画的内容,从图上来看,两个人物正向小船走去,船上的人正撑起长篙准备开船,树上一只鸟儿正对着人物离开的方向啼叫。A项,“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从图中看不出“小梅”“白马嘶”等内容;B项,“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图上根本没有“桥”,且“归来”说反了,应是离开;C项,“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偏离了画面的主题。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