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786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5页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4)改革开放后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

2、。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二、饮食文化变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三、居室建筑变化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四、社会习俗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由

3、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五、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1)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3)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4)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5)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6)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

4、,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发展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2)多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六、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2)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2)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七、大众传

5、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1)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2)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2广播影视(1)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2)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

6、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教材拓展补遗】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

7、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图解历史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构图解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形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知识拓展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

8、达。辨析比较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构图解史大众传媒的变迁信息提取:大众传媒经历了从报刊到影视,再到互联网的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素养感悟唯物史观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9、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核心素养重点深化 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6页主题(一)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指人类社会的生活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针对练1】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年

10、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当地政府这一举措()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解析:A项表述中“废除了”说法错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宗法血缘的观念始终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B项错误;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故C项错误;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属于对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答案:D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

11、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

12、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历史认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13、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19世纪4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中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

14、,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20世纪初期,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说明开始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及建筑布局的变化反映出中西交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反映出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反映出在建筑中开始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提取史料信息从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角度归纳特点,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建筑等角度分析原因。 提示特点:

15、中西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主题(二)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针对练2】193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这反映出 ()5月

16、12日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吁 5月13日 各尽我之救命责任 5月14日 各竭其力,各尽其心 5月15日 陕灾之造因及目前之转机 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解析:据材料大公报为陕西受灾连续配发了4篇社评,可知报纸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呼吁各界尽职尽责,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故选C项;材料是大公报的社评,“众多报纸媒介”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我们判断不出官方赈灾力量的多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公报呼吁社会各界为陕西救灾,体现不出政府救灾问题,排除D项。答案:C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中国近

17、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新闻传播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传播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辩证认识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

18、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人物或政治

19、集团对报纸的影响。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主要措施有:一、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二、强化报纸发行;三、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而危及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

20、国民党接管,改变了纯民营性质。摘编自沈惠敏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思考根据史料分析申报曲折发展的原因。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爱国实业家支持,申报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方针1922年,申报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注重发行质量和广告宣传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新闻写作“三字经”领先报业为抗日宣传做贡献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企业性质发生改变(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申报的发展体现了近代报刊业的一个发展缩影。近代报刊业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思想的传递和民智的启迪。结合的信息分析“发展的原因”,结合信息分析“曲折的原因”。 提示发展原因:爱

21、国实业家(民族资本家)的支持;重视质量和广告宣传、重视创新;确立了适宜的办报方针和编辑方针。曲折原因: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官僚势力的阻碍。关键能力定向突破 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8页 材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要求:从材料中找出近代天津社会生活“洋气”的原因。信息: 答案: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材料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

22、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极力阻挠近代铁路修建,说明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和近代中国阻碍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试答: 答案: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资金、燃料不足的困

23、难。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材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论证: 答案: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

24、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9页考情分析在高考中,本讲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节假日的变化、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和近代报刊的发展与影响。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由于本讲较高地贴近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1命题点: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2017高考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

25、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蓝袍黑褂”等,又有西方的“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出身等信息,排除A、C两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答案:B2命题点:大众传媒的发展(2014高考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

26、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答案:C3命题点:政治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影响(2018高考海南卷)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

27、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的发式,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并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1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

28、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解析: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答案:A2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根

29、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大多数国民会赞成恢复帝制、垂辫缠足、复科举等,说明国民的思想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A项正确。答案:A3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一幅照片。该照片可表明()A近代文明礼仪被普遍接受B民众的服饰带有政治色彩C妇女是生活时尚的引领者D近代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近代文明被普遍接受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民众的服饰带有政治色彩照片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照片中主要体现是男性服饰的特点,无法体现妇女是生活时尚的引领者,故C项错误;照片中的服饰既有长袍马褂,也有西服等,体现的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答案:D4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

30、,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解析:通信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行路”不符,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从今不歌行路难”相符,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材料中“1905 年”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故D项错误。答案:B5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解析:材料反映出申报转变对民主革命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媒体报道受到政治时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申报立场的变化是主动紧随,还是被动接受的结果,故C项错误。答案:D-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