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1页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耦犁。(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3影响(1)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小农户
2、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主要土地制度(1)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2土地兼并及影响(1)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2)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3)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四)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2)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随
4、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3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二)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2)商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3)汉代:花色品种多样,纺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6)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
5、时民众的主要衣料。(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冶铸业(1)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2)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3)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4)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5)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6)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陶瓷业(1)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2)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3)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
6、青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4)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5)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6)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7)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教材拓展补遗】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图片解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
7、革命性的变革。构图解史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易混辨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图片解史水排信息提取: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以水力为动力,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思维点击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
8、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迁移运用:你如何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提示:在民营手工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已经出现,经济领域中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图示明史古代手工业思维点击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材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礼记王制材料二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迁移运用:依据上述两则材料,说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提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手工业劳动者地位低下,世代为官府服务。家庭手工业的
9、特点:是农户的副业,主要满足家庭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核心素养重点深化 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2页主题(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
10、非常艰苦。2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针对练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休耕与连种属于耕作技术,材料技术的变化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
11、术的进步,故选B项。答案:B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以通史视角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
12、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三
13、、“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思考据史料一、二,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
14、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说明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说明沉重的赋税使贫困的农户倾家荡产(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两则史料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不同方面说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从中概括归纳即可。 提示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主题(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一、“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1原因(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
15、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影响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
16、,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北方人民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如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二、“史料实证
17、”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方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 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化。(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
18、取信息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落后说明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表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江南成为国家的重要粮食产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由所获取的信息和所获取的信息对比可知江南地区的变化,由所获取的信息概括其实质。 提示(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从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从史料三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地区通过科举入朝
19、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主题(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2匠户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
20、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针对练2】隋朝将作大匠宇文恺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B隋朝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解析:由“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可以分析出政府对官营手工业严格控制,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故答案为C项。答案:C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1、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全面认识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1)从行业和区域上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2)从表现上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从程度上看: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是十分微
22、弱的,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也没有成长为独立的经济力量。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4)从历史地位上看: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2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23、史料一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摘编自苏州府志卷三史料二1850年以前,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但江南基本没有煤铁工业,生产、生活工具用铁甚少,更遑论其余贵金属。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发展,但在工业中占比不断下降。相应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为主材,但人均消费量不高。在明清江南,人力
24、一直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较大规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场不仅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思考(1)概括史料一中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苏州地区农民多以丝织业为生出现了早期资本家(机户)出现了早期雇工形成了自由劳动力市场江南手工业技术领先,发展速度快煤铁、工具制造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人均木材消费不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据所获取的信息概括苏州丝织业的新现象;据所获取的信息分析总结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
25、展的特点。 提示(1)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丝织业兴起,出现了早期资本家和雇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2)江南手工业发展速度快,技术领先,但煤铁工业和工具制造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缺乏机器动力和大型工场,这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关键能力定向突破 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5页材料一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26、。钱穆国史大纲要求:分析材料一,指出“鱼鳞图册”与黄册的主要区别。信息: 答案:“鱼鳞图册”明确了土地所有权,保护了农民利益,而黄册使赋役征收具备确实的根据,从而保证了政府的税收。材料二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要求:从材料二中找出中国古代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信息: 答案: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27、。材料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思考: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工匠地位有何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试答: 答案:变化:以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
28、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5页考情分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本讲在全国卷的考查中,高频考点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素以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高考中,本考点考查的内容相对较少,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官营手工业仍是
29、关注的重点。1命题点:清代租佃关系的发展(2019高考全国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C对: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A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佃农只是以租佃方式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且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极为频繁的表述错误。B错: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
30、的问题。D错: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2命题点: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发展(2018高考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此图见2018年高考全国卷第24题)。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D对: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A错:材料中仅反映了当时铁器的少数分布区域
31、,而且也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铁制农具。B错:仅凭铁器在新疆出现,不能说明当时新疆与中原联系密切。C错:材料中只反映了铁器的发现地分布情况,并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在当地生产的。答案:D3命题点: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18高考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A对: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
32、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错: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理各个朝代基本都采取压制政策,故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C错:“已经普及”说法与史实不符。D错: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的制盐业情况,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4命题点:玉器的使用对等级秩序的冲击(2017高考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
33、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答案:B5命题点:唯物史观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2017高考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34、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排除D项。答案:C6命题点:汉代农业的生产方式(2016高考全国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
35、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答案:D7命题点:明末雇工地位的提高(2016高考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
36、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8命题点: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2016高考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
37、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答案:B9命题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201
38、5高考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答案:A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
39、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2下表取
40、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解析: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地主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C3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手工业的传承方式,不涉及官、民营,故A项错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均以父子相传为传承的主要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手工业家族内的传承,不涉及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与仕宦之路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