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线索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人民的抗争(1)列强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围剿下以失败而告终;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五四运动兴起,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线索二曲折发展的民族工业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
2、工业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民族工业出现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萧条。线索三思想文化的繁荣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项目年份考向202020192018试题分布近代中国的政治全国卷,29(辛亥革命)全国卷,28(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全国卷,28(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新高考卷(山东卷),8(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扩张)近代思想的嬗变全国卷,29(新文化运动);全国卷,29(新文化运动)全国卷,28(严复翻译天演论)命题视角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
3、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扩张等方面,命题多提供新材料,以小角度切入,多层面综合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强调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政治1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过程:1894年在丰岛日本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八国联军侵华。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的探
4、索与抗争。(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2)义和团运动。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概况: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3)辛亥革命。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
5、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意义: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初步发展。(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2)表现: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2进一步发展。(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2)表现: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三、社会
6、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
7、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四、思想1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三民主义
8、。(1)提出: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评价。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新文化运动(1915年)。(1)背景: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
9、力量壮大;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特点: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道路。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4)影响。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考向一多角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2020全国卷)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外国在
10、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据上图可知,当时()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解析:由材料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中,运输业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进而攫取铁路沿线的物产资源,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并未提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无法体现国际资本垄断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企业而非民族企业,排除D项。答案:A2(2018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
11、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
12、近代外交,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答案:C多角度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考向二近代前期的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1(2019全国卷)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
13、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解析:本题以新文化运动前期、后期新青年中典型词汇出现频次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解释素养。材料表明,19191922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民主”出现的次数,说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追求民主平等转变为革命、科学救国,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国
14、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而非知识界对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的态度,C项错误;此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答案:A2(2018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
15、,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意。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严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误,排除A项;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由此排除B、C两项。答案:D方法技巧(1)注意人物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把人物的思想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如本题把严复的思想放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他“煞费苦心”的原因了。(2)注意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派别的主张,如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革命派主张反清斗争。区分了不同派别的主张,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16、,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异同、比较类大题全国卷高考有关“异同、比较”类大题有以下几种设问角度:类型问题呈现形式求异型概括(指出、分析)不同之处(区别、不同、差异、发展)求同型概括(指出、分析)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异同型概括(指出、分析)异同(异同点、对进行比较)答题思路:1审清设问类型: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型。2明确比较对象:明确比较哪几类历史事
17、件或哪些历史人物。3找准比较角度:一般来说,已经设定了比较点的题目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比较点。具体有以下四种:(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3)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
18、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9、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指导语“促进作用”表现在政治和思想等方面。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君主专制”“人民主权”“平等”试答:_(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
20、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导语从中法两国民族主义所反对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上寻找其相同点;从两国民族主义反对的侧重点上概括其不同点。“原因”要结合当时中法两国不同的政治状况来分析试答:_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这类试题一般是将
2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分析比较。试题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不同之处”等词语出现。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为四个步骤:1.“审”:仔细审题,明确试题的要求。注意试题比较的角度,是考查二者的区别,还是联系,或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例如本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2.“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例如本题第(1)问要联系法国大革命的有关史实。3.“获”:获取材料信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按题目要求进行对比分析。4.“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两者同一性质的内容进行比较,逐条归纳
22、出二者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一、选择题1(2020山东青岛5月质检)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A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B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C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D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解析:根据漫画“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其反映了各国决定武力征服清朝,但因各自的利益,其实各有算盘,故选B项;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并非“列强合谋”,排除A项;根据漫画“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帝国主义列强在合谋的同时又各谋私利,“帝国主义列强
23、合谋征服中国”的这一说法对漫画信息反映不全面,排除C项;根据漫画“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列强合谋征服清政府,并非“扶植清政府”,排除D项。答案:B2(2020广东深圳二模)1912年秋,钱病鹤在上海民权画报发表了漫画中央梦(下图)。由该漫画可知,作者()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B号召国人参加护国运动C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D表达对帝制复辟的担忧解析:由材料“1912年秋”可知袁世凯已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图中的猿猴意指袁世凯,手中的牌匾是对帝制的渴求,所以通过漫画表达对帝制复辟的担忧,故选D项;1912年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结束,排除A项;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
24、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袁世凯而非北洋军阀,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是在袁世凯去世之后,排除C项。答案:D3(2020安徽合肥二模)1915年10月,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北京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国货展览会。全国18个省都选派产品参加,展出的国货产品约10万件,展览会的游览人数每日不下万人,国民“参观约买,争先恐后”。这一现象()A折射出国民物质生活的丰富B缘于北洋政府杜绝洋货的流通C表明民族工业结构渐趋合理D反映了广大民众爱国热情高涨解析:根据材料“1915年10月,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北京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国货展览会。全国18个省都选派产品参加,展出的国货产品约10万件,展览会的
25、游览人数每日不下万人,国民参观约买,争先恐后”,可知1915年广大民众争相购买国货来抵制洋货,故选D项;近代中国民众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物质生活不丰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北洋政府举办国货展览会,并没有说杜绝洋货流通,排除B项;近代民族工业结构的特点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排除C项。答案:D4(2020云南曲靖二模)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国“种以之易,国以之我,兵以之窳(懒惰),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这说明严复主张()A政治变革,实行君主立宪B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C提高女性社会地位D传播人权意识,救亡图存解析:根据材
26、料“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国种以之易,国以之我,兵以之窳(懒惰),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可知严复认为吸食鸦片、缠足等陋俗严重影响了国民体质,主张破除陋习,进行改革,故选B项;材料强调社会习俗改革,并不涉及政治改革,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废除陋习,并不是提高妇女地位,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改革陋习,并不是传播人权意识,排除D项。答案:B5(2020福建漳州三模)1914年申报报道,上海家庭的祭祖仪式,首先悬列祖先像于中堂之上,具体祭祖仪式如下:“一,肃立。二,向祖先行礼。三,家长献花。四,报告说明纪念意义。五,行辞岁礼,卑幼向家长鞠躬。六,合家欢
27、宴。”这一仪式()A颠覆了传统的伦理纲常秩序B受到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影响C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产物D大大加速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解析: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倡导新式生活方式,主张移风易俗,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的,故选B项;举行祭祖仪式本身就是传统的伦理纲常秩序的体现,只是材料中的仪式与传统社会相比稍有不同,但并未颠覆,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祭祖仪式不属于科学思想,与民主思想也无关,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6(2020山东济宁二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
28、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帝退位诏书(1912.2.12)材料二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材料三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
29、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解析:(1)材料一的内容节选自清帝退位诏书,根据其内容中“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体变化进程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可知其着眼点在于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深远发展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可
30、知毛泽东比较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材料一侧重辛亥革命对中国政体类型的影响,材料二侧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则侧重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其理由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它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进程;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1)材料一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体变化进程中的地位;材料二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深远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三强调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它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进程;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