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708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二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面为18331856年间中英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年代自华输英值自英输华值183318353 779 385850 159183718394 273 858911 560184218465 323 3881 783 888185418569 157 0011 964 242A.中国对英贸易仍保持一定优势 B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情况C中国已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加快解析: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在对英国贸易中处于顺差状态,中国的对英

2、出口远远超过进口,说明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一定的优势,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值增多,已经影响到中国的贸易,故B项错误;C、D两项不能从表格数据中得出,应排除。2读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1840年1860年1894年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 97760 471.058 915.8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620.9628.6612.4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2.53.5143.4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推断(A)A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C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解析:从材料中的

3、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土布产量大幅增长,对洋纱的消用量大增,即中国土布大量采用国际市场上的洋纱作为原材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土布使用的原材料的变化,没有反映小农经济遭受冲击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涉及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民族工业的勃兴”,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3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浸至歇其旧业。”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B)A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B尽快兴办

4、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C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D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时间和所学知识可推知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后期,左宗棠希望创办福州船政局和洋人分利“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故选B项;1866年民族工业还未产生,故排除A项;C项错在“取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法取消;D项与材料内涵不符,故排除。4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C)A

5、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B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解析:“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表明李鸿章创办的洋务民用工业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项正确;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材料无法体现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项错误;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不属于军事工业,D项错误。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

6、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D)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C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解析: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内煤矿企业较之外国煤矿企业的税收要重,洋务运动在开办民用工业的时候,为了减少受到外资企业的压力,李鸿章奏请政府减轻税收,这是利用行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开平煤矿的个例,不能说明整个煤矿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煤矿业的控制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看出加强对开平煤矿的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税收制度的调整,排除

7、C项。6观察下表,表中、处填写正确的是(A)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年份1893年15.681.82.61910年39.841.418.8A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B手工制品原料机器产品C机器产品原料手工制品 D原料机器产品手工制品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893年到1910年,和的数据不断增加,的数据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应为原料;应为中国手工制品,其出口量应是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企业的产生发展,手工制品的出口量不断下降;应为机器产品,随着近代企业的产生发展,机器产品的

8、出口量不断增加;综上所述,排除B、C、D三项,所以选A项。7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对近代产业投资约2 796.6万银元,其投资总额占我国此时期近代产业资本的70.48%。这说明当时(D)A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冷淡 B国家资本极力排斥民间资本C近代工业化呈现出畸形发展 D国家资本主导着工业化进程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产业的主要投资者是清政府,说明此时是国家资本主导着工业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态度,且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严格限制民间资本投资近代工业,A项错误;B项材料不能说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工业化的畸形发展体现为工业结构的失衡与不合理,材

9、料信息不能说明,C项错误。8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C)A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C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D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末年国家对于奏请开埠通商是十分认可的,这与清朝末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关,符合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说明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不符合材料

10、主旨,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即宣告失败,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主动适应近代化,不是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的作用,排除D项。9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呈现“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这是继洋务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都(A)A受到政府政策的推动 B促进了政治体制的转变C由国际环境变化决定 D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解析: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抵御外国入侵的自救运动,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也得益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促进政治体制的转变,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主要是自救运动,与国际环境变化关系不大,故C项

11、错误;洋务运动主要是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未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故D项错误。10晚清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A)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解析:晚清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主要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好,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说明实业救国并不能挽救中国,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A项正确;B项是民

12、族工业特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属于思想层面。11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C)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在自己国家开矿办厂由海关征收“出厂税”,明显加重中国民族工业的负担,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干的相关信息明显体现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不平等性,故排除B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2清末官

13、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定为150元。材料反映了(C)A清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B国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政府近代产权意识的落后 D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政府在将民间参股的电报局收归官办时,不顾市场情况,严重压缩商人估价,体现了政府缺乏近代产权意识,侵吞民间财产,故C项正确。清政府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腐朽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行为,这一时期清政府也并没有抑制商

14、业,而是放宽政策,鼓励发展商业,故D项错误。131894年,华盛纺织总厂投产之后,李鸿章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一规定的实质是(B)A反对在传统手工业领域发展近代机器生产B保证洋务派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C通过限制生产规模抵制外商企业的经济渗透D满足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解析: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往往通过手中的政治特权,限制和压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李鸿章正是为了保护其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垄断地位,才发布了对同行业进行限制的规定,故B项正确。李鸿章的洋务企业也是近代机器生产,故A项错误;材

15、料中做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洋务企业的地位,不是抵制外商企业的渗透,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自己创办企业,不是代表帝国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14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项。

16、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15下图是“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D)A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B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的输出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解析:数轴显示轻工业进口呈现下降趋势,轻工业出口有升有降,重工业进出口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该阶段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故D项正确。数轴不能说明此时经济结构趋于平衡,故A项错误。轻工业进口呈现下降趋势,不能说明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的输出,故B

17、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出口说明此阶段工业有所发展,并不是受挫,故C项错误。16下表是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A)年份棉制品棉花面粉交通器材机械191310.30.51.80.81.419361.53.80.55.66.4A轻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C重工业发展迅速 D实现了关税的自主解析:从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看出,棉制品、棉花、面粉进口较少,表明当时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故A项正确;材料数据表明中国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落后,说明经济结构不合理,B、C两项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实现了关税的自主”,排除D项。17右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

18、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A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1929年至1932年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B项是在一战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应该减少,C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18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

19、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A)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解析:由题干中“1935年”“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可见,政府积极筹建后方战略基地以抵御日军侵略,故选A项;当时中央红军已经战略转移到陕北,排除B项;C项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项是洋务运动,均排除。19据民国经济史统计:“1932年政府颁布以国有化为主导

20、的铁道法自1935年上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铁路营业收入从858万元增加到9 190万元,支出则从5 420万元减少到4 690万元。但铁路债务却年有增加,从7 742万元增加至95 551万元;铁路员工从12.2万人增加至13.1万人。”这表明(A)A政府干预经济面临负面效应困局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效甚微C抗战爆发制约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冲击官僚资本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颁布铁道法、实行国有化导致铁路债务和员工的增加,说明政府干预经济面临负面效应困局,故答案为A项。从铁路营业收入的增加来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当时全国性抗战尚未

21、爆发,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20“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D)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 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 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解析:材料表明,在重庆等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业不知所措,而原先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却有可能获利生机,说明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重视,反映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故D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

22、产业结构,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在国家工业建设上并不重视,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

23、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

24、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应对“霾灾”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4分)答案:(1)特点:祭天敬神,迷

25、信色彩重;调整种植方式,无效应对。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迷信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2)变化:古代:“天降灾异”导致雾霾。近代:工矿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等导致雾霾。根源: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国民科学意识的增强。(3)启示:以科技为手段去认识和治理雾霾;民众是推动环保革命的主要力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应对“霾灾”的措施和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清

26、代应对“霾灾”举措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科技文化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来回答。(2)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可以联系材料一总结出的特点和材料二中的“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等信息分析比较得出。联系所学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是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国民科学意识

27、的增强。(3)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得出从科技、民众、法律、产业结构、经济转型等方面采取措施的结论。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以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为基础的商人组织迅速发展。这些商人组织往往有自己的行规帮约。行会组织就把同行业产品的规格、价格,作坊的规模和地点,学徒、帮工的工资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有的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这一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

28、行规范。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材料二: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章程附则六条,并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近代商会的产生与中国面对诸列强从领土到经济的欺辱是分不开的,更是与广大中国民营资本试图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列强侵略的民族愿望分不开。民国时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社会组织的近代商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商会成员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抒议论,择善以从”。民国初年,在全国范围内振兴实业和“商战”热潮下,商会

29、组织达到发展的高峰期。摘编自杨涛商会与近代中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人组织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商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6分)答案:(1)作用:规范和建立经济秩序;调节经济纠纷;收集经济信息;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信用者与保证者。(2)特点:政府支持;法律保障;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自由民主的运作氛围。(3)背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解析:

30、(1)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人组织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行会组织就把同行业产品的规格、价格,作坊的规模和地点,学徒、帮工的工资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章程附则六条,并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更是与广大中国民营资本试图团结起

31、来共同抗击列强侵略的民族愿望分不开”“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社会组织的近代商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抒议论,择善以从”等信息,可以从政府支持、法律保障、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自由民主的运作氛围等方面回答即可。(3)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商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结合当时的国内外的历史大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思考。政治上,主要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经济上,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主要是“实业救国”思潮、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人们思想的解放。2

3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部分)地点与年代一览表通商口岸设海关年代通商口岸设海关年代通商口岸设海关年代上海1854汉口1862奉天府1907广州1859重庆1890大东沟1907汕头1860沙市1896满洲里1907摘编自吴松弟、杨敬敏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材料二:战前中外贸易由行商控制,实际经手的为洋行买办。他们初为临时雇佣,仅代外人购买零星什物以及起居饮食的必需品,及外人与华人交往日繁,兼承办其他事物,权力渐重。上海兴起,已有经验的广东人随之而来,如徐润、吴健彰。长于买卖的浙江人,亦以此业。除了经办本埠业务,且不时深入内地,收购茶叶,推销进口商品,在不断地

33、与外人接触中,习于西事。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海关设置过程的空间特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海关设置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买办这一社会群体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在中国经济变动中所扮演的两种角色。(8分)答案:(1)从沿海内地东北。影响:严重践踏中国的主权完整,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特征。(2)社会背景:西方经济入侵;中外贸易的活跃。角色:作为替外国资本主义收购原料和推销商品的代理人;成为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群体。解析:(1)从地理位置来看,随着时间的发展,海关设置从沿海为主逐渐发展到内地,最后在东北也出现了海关。海关设置对

34、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严重践踏中国的主权完整,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特征。(2)社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方经济传入中国,贸易比较频繁。从“他们初为临时雇佣,仅代外人购买零星什物以及起居饮食的必需品”得出他们的角色是作为替外国资本主义收购原料和推销商品的代理人。此外,他们也是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群体。24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

35、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材料二: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类别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15.681.82.6191039.841.518.8192040.339.420.6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1)依据材料一分析,近代山东的洋

36、布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5分)(3)材料三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认识。(2分)答案:(1)特点:从沿海到内地延伸。问题: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2)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洋务运动和中外商战的反思。(3)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主要原因:中国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4)认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道路是曲折的;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最大的障碍。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