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备考指南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地利用类型图表判读等知识列入等级考教学要求。考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导图多联系热点区域(如非洲、我国西北地区等),考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1.区域认知:以区域图或文字材料为命题素材,重点考查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2.人地协调观:不同的生态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不同,对人类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3页基础自查知识清单特别提醒认识荒漠化【辨析】认识荒漠化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荒漠化”并非等同于“荒漠”。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
2、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2.荒漠化并不一定是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辨析】自然与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影响并不等同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即人类活动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点拨】1.我国西北地区
3、干旱的成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不利于土层的积累;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的植被破坏。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辨析】植树造林并不一定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因而在荒漠化的防治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不能盲目植树造林。【点拨】荒漠化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荒漠化的治理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以“防”为主,有重点地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此强调“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要防与治并重”是片面的。深化探究1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吗?提示不是。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的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
5、石漠化。2次生盐渍化只在西北地区有分布吗?提示不是。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3宁夏沙坡头为什么不造林固沙,而是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提示宁夏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流沙活动,植被种植后很难成活,且成活后维护管理成本极高。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是因地制宜的做法。4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400 mm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环境治
6、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提示沙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为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相结合。旱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热点快递热点扫描沙漠治理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以下两组题以我国科研人员防治沙漠的实践经验或技术方法为切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热点题型1鄂尔多斯高原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
7、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生物量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据此完成(1)(3)题。(1)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2)据图可知()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3)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A避开天然降水B减弱气温变化C防止风沙掩埋 D控制光照强度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原本平坦的荒漠”,
8、排除A项;由“绿色斑斑的小沙堆”,排除B项;由“荒漠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可推知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由材料可推知“绿色斑斑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选C。第(2)题,据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选B。第(3)题,人为设置了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来观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油蒿和羊柴的竞争强度,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避开天然降水对实验的干扰。选A。答案:(1)C(2)B (3)A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诗经记载,西周时期库布齐草原上出现了朔方古城。目前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笫
9、七大沙漠,建国初期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推进数十米、泥沙进入黄河1.6亿吨。从1988年开始库布齐沙漠实施沙棘生态建设工程,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这种“库布齐模式”获得了联合国大奖。沙棘喜光,抗严寒、风沙,耐干旱和高温,根系发达,对土壤适应性强。沙棘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沙棘叶富含蛋白质。如图示意库布齐沙漠位置及区域降水分布。(1)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形成原因。(2)说明库布齐沙漠对黄河的影响。(3)分析沙棘成为库布齐沙漠治理首选树种的原因。(4)说明“库布齐模式”对我国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启示。答案:(1)位于西
10、北内陆,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气候干旱;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临近阴山洪积扇,靠近黄河,松散物多,沙源丰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不当,植被破坏严重。(2)风力和流水作用将泥沙带入黄河,该河段水流较平稳使得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堵塞河道。(风力作用将沙尘带入黄河,含沙量增加,泥沙沉积导致河床抬升;暴雨冲刷泥沙进入黄河,阻塞河道)(3)沙棘环境适应性强,易于存活,适合干旱地区栽种;沙棘根系发达,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沙棘的果实、叶子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4)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治理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吸引相关
11、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5页考点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真题体验把握命题来源1(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高ABC D(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风速较大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降水较少A BC D(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 B种草C栽灌木 D自然演化解析
12、: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答案:(1)C(2)B(3)D2(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13、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M
14、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条件具体表现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物质
15、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天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2)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过度樵采干旱
16、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2.土壤次生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表层土层疏松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碱化的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开挖排碱水沟方法技巧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思
17、路1自然原因(1)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2)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3)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4)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5)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把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考法体验提升解题能力(高考经典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
18、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根据材料,自然环境恶化;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第2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森林消
19、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答案:1.C2.D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最为集中(如图1,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如图2),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据此回答35题。图1图23关于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B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C沙丘东坡缓西坡陡D沙丘向湖心移动4据图推测,影
20、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有()西北风湖陆风地壳隆起河流地形A BC D5推测近年来青海湖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A气候干旱 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青海湖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东岸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A正确。第4题,据图推测,图示西岸沙丘的西北部有黑山阻挡西北风,西北风不是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错,对。湖陆风中湖风吹向陆地,将湖泊中泥沙吹上岸边堆积形成,有关。地壳隆起影响整体区域,不仅影响西岸,错。河流携带泥沙沉积,是主要沙源,对。C对。第5题,青海省是我国四大牧场之一,主要人类活动是利用草场资源放牧,造
21、成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青海湖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B对。答案:3.A4.C5.B考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真题体验把握命题来源(高考经典题)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千米,宽15千米。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1)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2)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3)从
22、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4)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答案:(1)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2)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3)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于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
23、沙。(4)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规律总结人为原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考法体验提升解题能力内蒙古河套灌区某地耕地与盐荒地相间分布,地下水自由流动。当耕地灌水时,不仅耕地的土壤含盐量发生变化,还引起相邻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变化。耕地除了农作物生长期灌水外,还在每年1011月作物收割后进行秋后灌。下图示意该
24、地6月灌水前后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1图中表示耕地灌水后的曲线是()ABC D2该地6月灌水后,土壤含盐量()A耕地上升,盐荒地下降 B耕地、盐荒地都上升C耕地下降,盐荒地上升 D耕地、盐荒地都下降3该地实行秋后灌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壤蒸发 B种植越冬作物C储水补墒淋盐 D便于茬地翻耕解析:第1题,干旱区地表土壤盐碱含量较大,而灌溉能对表层土壤起到淋盐作用,从而使地表土壤盐度降低、土壤下部盐度相应增大;图示曲线符合。第2题,灌水后,耕地因水的淋盐作用而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周边盐荒地因地下水位上升,把较深层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带到表层;6月气温高、蒸发强,最终
25、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而使盐类物质富集,则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上升。第3题,秋后灌一方面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保持土壤墒情,利于春季的春播;同时也能对耕地表层土壤中的盐分起到淋盐作用,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答案:1.A2.C3.C学霸加餐培优提能*再下一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 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 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 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1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26、C秋季 D冬季2沙丘12 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A坡顶坡中坡脚B坡顶坡脚坡中C坡脚坡中坡顶D坡中坡脚坡顶3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保护水土,减轻洪涝灾害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该地冬季有2030 cm深的稳定积雪,积雪冬季不会融化,而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积雪消融,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含量高。选A。第2题,读图可知,植被由坡脚到坡顶变得稀疏,说明由坡脚到坡顶土壤水分条件变差。选C。第3题,丘间平地地势低平,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对涵养水源有一定作用。选B。答案:1.A2.C3.B-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