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013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四部分(1)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
3、知识1、 思想内容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2、艺术风格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
4、、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3、 创作手法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4、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
5、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高考题例1.(2003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
6、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解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2.(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
7、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3.(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注。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
8、项是(C)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A、B、D三项都是恰当的。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
9、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圆。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解析:A项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中的“闻道”“书信定应稀”都是直接抒情;D项全诗几乎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只有B项是写景传情,写离别之地,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离别之情含蕴其中。4.(20
10、00年全国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解析:“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第三句用“有约”
11、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扣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故A、B、D三项赏析正确。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可见C项分析不当。5.(1999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
12、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解析:诗人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
13、,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通过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惊丧乱的诗人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 故A、B、D项分析恰当。诗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江风吹打桅灯,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C分析不当。(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C)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
14、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解析:这题涉及绝句体中“一句一绝”的格调。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A、B、D项均不合题意。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
15、。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香气袭人的景色;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简单说来,“日、风、燕、鸳鸯”四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故选C。三、课堂检测1.(2003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闻 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 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
16、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2.(2003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甲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注:朝元阁:唐朝宫殿。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1) 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咏史)(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讽刺了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兴衰或兴废或更替)3.(2002年全国春招)阅
17、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村行王禹偁偁马穿山径句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偁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A、C、D三项是对诗歌的正确赏析。B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对比”之说不当,“数峰无
18、语”是写人因眼前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以上句“有声”衬托“无语”之静。(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解析:A项是分析主旨,但以偏概全;B项也是以偏概全;C项“渗透”之说不当。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后说“吟余忽惆怅”,可见D分析恰当。4.(2002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4)题。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19、。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林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ng):蟋蟀。(1) 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C)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 词中所说的“心事”指_。(希望抗金报国)(3)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知音少,弦断有谁听?)(4) 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_(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
20、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5. (2001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诗。(诗圣 律诗)(2) 从诗中_和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四
21、、课后练习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答: (C D 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2、。)(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答:_(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题目。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诗歌通过“幽草”“黄鹂”“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出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
23、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为什么?答:_ (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
24、这句诗的妙处。答:_。(“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使读者抚今思昔,与下文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南 征 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_的景象,而全诗抒发了_的情感,这是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开阔、盎然、美丽、迷人 羁旅中愁苦悲哀、无以自遣 反衬) (2)三、四两联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试解说。(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有
25、绝代才华,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绝句(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1)诗中_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_的心情。(客愁 饱受乱离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2)此诗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简要分析。答:_。(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7.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3)题中吕 卖花声 怀古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
26、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的典故反映_的历史。(2)诗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_,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旨:_。(3)整个作品在_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哀,“长叹”中包含着_的复杂感情。(11.虞姬自刎 楚汉相争 12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 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 13.叙述史实 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蚕丛:传说中的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君平:
27、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1)本诗开篇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有什么不同?(蜀道难开篇感情豪放,富有气势;而本诗开篇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觉。)(2)尾联借用君平典故有什么作用?(用典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厚情谊,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9.阅读下面的唐诗,对其表达技巧或思想内容进行赏析。(任选其一)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秋词是作者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期间写的。春朝:春天的早晨。排云:凌云。排,冲破。碧霄:碧蓝的天空。表达技巧:(开头两
28、句,正反对照鲜明。三四两句,诗人抓住秋天晴空的特点,并用一鹤冲天加以渲染,突出一幅天高气爽的开阔图景;而诗人油然而生的诗情,也随同排云而上的白鹤直到碧霄。)思想内容:(悲秋几乎是古代诗文的传统题材。本篇首句对古人逢秋多寂寥的这种普遍现象进行了概括。次句反其意,说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见不到对秋的一丝伤感,而是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诗人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台 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
29、说“台城柳”“无情”?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暮 江 吟
30、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
31、浴红衣。 对这首唐诗的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有人认为是一句“闲笔”,有人却认为是“极为关键的一句”,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诗予以赏析。答:_(我认为,此句是“极为关键的一句”,结合全诗看,这句虽淡淡写来,却极为重要,是全诗的关键。它不仅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而且托出尽日看雨之人,其无聊情状可想见。诗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鸣莺、蔷薇,尤其是相对戏水的鸳鸯。此句有空灵含蓄之妙。)13.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1)(2)题闺 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
32、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取欲抑先扬的手法。)(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4.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2)题江 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知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
33、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有撷取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的_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幽静 经过漂泊后 自然质朴清新)(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不必强求一致,能陈述理由即可。)1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1)(2)题。清 平 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抒发了诗人寻觅春天的迫切心情
34、。)(2)说说本词在构思上有哪两点新奇之处。(拟人手法 想象新奇)16.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鹿 柴 韦庄 王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
35、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1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C)A.首联写诗人登楼远望,面对辽阔的海天和山川形势,心事茫茫。B.颔联描写了杭州成的万家灯火和水中倒映的银河,景观开阔而美好。C.颈联
36、取“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诗意,暗含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慨叹。D.尾联以欢愉的口吻诚邀好友到望海楼上来纳凉消暑。E.全诗既有登楼所见的实景描绘,又有奇妙的想象,表现了一种闲适心境。(2)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18.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2)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
37、来渭水流。(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1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如 梦 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书写的是什么事物?(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
38、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笔法谈谈你的看法。(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2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3)题。早 梅齐己万木欲冻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1)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观全诗,诗人写出了早梅的什么品性?(不畏严寒,傲然独立。)(2)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读后说:“未若一枝佳。”你认为将“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一枝”紧扣诗题,更能突出梅之“早”,显出梅不同寻常。)(3)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早梅的品性?(对比,首联以“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相对照,既点明梅花生存的恶劣环境,又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秉性,同时还照应了诗题的“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