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431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4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本课话题 团结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廉颇为争个人名位,意气用事,口出恶言,炫耀自己战功赫赫,还鄙视蔺相如出身卑贱。按照常理,蔺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蔺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理解和敬佩。最终廉颇也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请罪,二人言归于好。链接生活中

2、的素材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专门的蚂蚁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团结合作的精神,才能生存下去。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经 3.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4.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5.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团结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肉袒()赦臣()甚倨()睨柱(

3、)渑池()酒酣()鼓瑟()盆缻()不怿()避匿()鄙贱()刎颈()【答案】tn sh j n min hn s fu y n b wn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可予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5)设九宾于廷()(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8)请奏盆缻秦王()(9)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答案】(1)“不”同“否”(2)“庭”同“廷”,朝堂(3)“案”同“按”(4)“详”同“佯”,假装(5)“宾”同“傧”(6)“缪”同“穆”(7)“孰”同“熟”,仔细(8)“缻”同“缶”(9)“质”同“锧”,承

4、斧的砧板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遗使人遗赵王书()小学而大遗()深追先帝遗诏()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2)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3)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4)因秦王因曰()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5)负秦贪,负其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闻之,肉袒负荆()(6)幸大王亦幸赦臣()而君幸于赵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7)顾相如顾召赵御史()顾野有麦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吾念之()(8)使使人遗

5、赵王书()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乃使其从者衣褐()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9)以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于以勇气闻于诸侯()故燕王欲结于君()乃设九宾礼于廷()(11)乃今君乃亡赵走燕()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答案】(1)动词,送,读 wi/动词,忽略,遗漏,读 y/动词,死人遗留下来的,读 y,特指义/动词,遗失(2)动词,宴请/动词,拉/动词,调转(3)副词,白白地/副词,只,仅仅/名词,这类人(4)副词,于是,就/介词,趁机/介词,通过(5)动词,倚仗/动词,辜负,对不起/动

6、词,违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动词,背着(6)副词,幸而,侥幸/动词,宠幸/动词,皇帝到某处(7)动词,回头/动词,往旁边看/动词,探望,拜访/副词,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8)动词,派/动词,出使/动词,让/名词,使臣(9)介词,凭,凭借/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10)介词,在/介词,跟/介词,在(11)副词,却,竟然/副词,于是/副词,才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而相如廷叱之()(2)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怒发上冲冠()(4)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5)舍相如广成传()(6)左右欲刃相如()(7)乃使其从者衣褐()(8)蔺相如前曰()(9

7、)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10)臣乃敢上璧()(1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12)赵王鼓瑟()(13)为刎颈之交()(14)宁许以负秦曲()(15)毕礼而归之()(16)秦王恐其破璧()(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1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9)臣请完璧归赵()(20)大王必欲急臣()(21)且庸人尚羞之()(2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2)名词作状语,从小路(3)名词作状语,向上(4)名词作状语,向西(5)名词作动词,安置(6)名词作动词,杀(7)名词作动词,穿(8)名词作动词,走上前(9)名词作动词,献礼祝寿(10)名词作状语,献上(

8、11)名词作状语,怀里藏着(12)名词作动词,弹奏(13)动词作名词,朋友(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1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7)形容词作动词,尊重,敬畏(18)形容词作动词,宽容,宽待(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逼迫(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其势必不敢留君古义:今义: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今义:两个方位名词。(3)请指示王古义: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4)臣以

9、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古义:今义:用布做的衣服。(5)得璧,传之美人古义:今义:美貌的女子。(6)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今义:限制。(7)不如因而厚遇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结果。(8)明年,复攻赵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9)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今义:向前行进。(10)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1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今义:卑鄙下贱。【答案】(1)形势一定。(2)代指秦王身边的人。(3)指给看。(4)平民。(5)指

10、秦王的姬妾。(6)信约。(7)趁着(机会)。(8)第二年。(9)上前进献。(10)扬言,到处说。(11)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12)地位低下,见识浅薄。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文:(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译文:(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译文:(5)不若也。()译文:(6)而君幸于赵王。()译文:(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文:(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文:(9)拜送书于庭。()译文:(10)会于西河外渑池。()译文:(11)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文:(12)君何以知燕

11、王。()译文:【答案】(1)判断句。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2)判断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3)判断句。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4)省略句。把和氏璧传给宫中妃嫔和左右侍从观看。(5)省略句。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6)被动句。而您被赵王宠爱。(7)被动句。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却白白地被欺骗。(8)被动句。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9)状语后置句。在朝廷上行了叩拜礼。(10)状语后置句。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会面。(11)定语后置句。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12)宾语前置句。你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常识速览识作者史学巨子司马迁司马迁(约

12、前 145 或前 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10 岁就读于长安,20 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 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太初元年(前 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探背景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

13、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知文体史 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书 8 篇,表 10 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语来称道其杰出的文学价值。整体感知本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中心,选取了“完璧

14、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例,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维护团结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歌颂了廉颇勇于改过的高尚品质。文脉梳理【答案】镇定自若,智勇双全 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 1 段,回答下面问题。1.下列对第 1 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B.廉颇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蔺相如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宦者”。C.本段先写廉颇后写蔺相如,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突出了两人在赵国的不同地位。

15、D.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作了铺垫。【解析】B 项,蔺相如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即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非“宦者”。【答案】B二、阅读课文第 27 段,回答下面问题。2.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智谋和勇气的一项是()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臣愿奉璧往使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拜相如为上大夫A.B.C.D.【解析】是缪贤对蔺相如的评价;是秦王的话;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加官。【答案】C3.下列对课

16、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B.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由于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C.从“秦王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D.作者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如蔺相如在秦廷所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有时咄咄逼人地斥责。【解析】B 项,蔺相如的承诺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答案】B三、阅读课文第 810 段,回答下面问题。4.以下

17、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一组是()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赵亦盛设兵以待秦A.B.C.D.【解析】为廉颇的话;写秦王的表现;表现廉颇所指挥的军事力量。【答案】D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国战败,形势严峻;赵王畏惧,不敢赴渑池之会,都从反面衬托出蔺相如的非凡胆识。B.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C.第 10 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渑池会上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

18、淋漓尽致。D.正是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使得秦国在会上“终不能加胜于赵”,在会后“不敢动”。【解析】D 项,“在会后不敢动”是由于“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答案】D四、阅读课文第 1112 段,回答下面问题。6.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一项是()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B.C.D.【解析】表明相如功大;是相如舍人的话;侧面表现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答案】C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9、是()A.第 11 段前几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引出廉、蔺矛盾。B.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窄,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C.写相如舍人“请辞去”,既引出相如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表现其内心思想,又是对相如的侧面衬托,使行文自然,人物形象更加饱满。D.廉颇因为宾客的劝告到相如家门谢罪,表现出他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解析】D 项,文中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里对“因”理解错误,廉颇是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的。【答案】D话题互动话题:本文表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但在历史上人们却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如对其完璧归赵,王世贞就认为,赵国因一璧之故,加重了秦王对赵国的仇恨

20、,也加速了祸患的到来,对此,蔺相如应负重要责任。你是怎样看待蔺相如其人的?学生甲:王世贞的评价确实有独到的批判成分,但“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的无畏与胆识,以及“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大公无私的胸怀是不能抹杀的。我的观点:【答案】(示例一)在对待廉颇的态度和做法上,蔺相如确实有投机取巧的嫌疑。蔺相如首先是一位谋士,面对着廉颇的巨大挑衅,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智取,而非武斗。这正如兵书所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廉颇最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说明蔺相如的策略是成功的。(示例二)蔺相如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

21、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此避让廉颇,理由冠冕堂皇,既挽回了面子,又表明了自己大公无私的伟大胸怀;同时,“徒以吾两人在”之说,过分夸大了个人力量,有些居功自傲的成分。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者也:文言判断句的标志。“者”和“也”都是语气 词。“者”用在主语后,表示提起和停顿;“也”用在名词性谓语后,帮助判断,表肯定语气。翻译时须加上判断词“是”。赵惠文王十六年,赵惠文王十六年,赵惠文王:赵国国君,名何。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廉颇为赵 将,伐 齐,大 破 之,廉颇任赵国大将,(领兵)去攻打齐国,彻底打败了齐军,取 阳 晋。攻占了(齐国的)阳晋。为:在这里是“

22、担任”的意思。大:程度副词,这里译作“彻底”。之:代词,代齐军。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拜 为 上 卿,(于是)被赵王封为上卿,以勇 气 闻 于 诸侯。凭着勇气而闻名于各诸侯国。拜:特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在意念上有被动意味。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闻于诸侯:即为诸侯所熟知。于,介词,被,引出动作“闻”的主动者“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为:表判断。宦(hun)者 令:宦官的首领。舍人:有职务的门客。赵惠文王时,得 楚 和 氏 璧。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和氏璧:传说楚 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拿去献

23、给楚厉王,厉王认璞为石,砍掉了和氏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和氏又拿去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他骗人,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楚文王即位后,和氏抱着璞在荆山下哭。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不 是为自己被砍掉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石头,把忠贞的人当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 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秦昭 王 闻 之,使 人 遗 赵秦昭王知道这件事后,派人送给赵惠文王王书,愿 以 十 五 城 请 易 璧。一封信,(表示)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来(与赵国)换和氏璧。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之:代词,代赵得和氏璧一事。遗(wi):送。请:表敬副 词,作

24、状语。易:交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 诸 大 臣 谋:欲 赵王和大将军廉颇等各位大臣商议:想(把璧)予 秦,秦城 恐 不 可 得,徒 见 欺;交给秦国,又担心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白白地受欺骗;欲勿予,即 患 秦 兵 之 来。想不给,又担心秦军会打进来。与:介词,和。诸:各位,众。予:给予。见:助词,表示被 动,可释为“被”。即:用法同“则”,连词,可译为“又”。之:结构助词,无义,起取消主谓句独立性的作用。患、恐:同义,担心。计 未 定,求 人 可使 报 秦对策没有定下来,(打算)找一个能出使秦国,答复对方的 者,未 得。人,(也)没有找到。报:答复。者:结构助词,与动宾词组“报秦”组成名词

25、性短语,指代“报秦(的人)”。宦者令缪贤曰:“臣 舍人蔺相如可 使。”王 问: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道:“何 以 知 之?”对 曰:“臣 尝 有“(你)凭什么知道他能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窃 计 欲 亡 走 燕。罪,私下打算逃奔燕国。计、欲:同义词复用。亡:逃跑。走:奔向。臣舍人 相如我的门客相如止 臣 曰:君 何以 知 燕 王?劝阻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君:对人的敬称。臣 语我便告诉 曰:臣尝 从 大 王 与燕 王会境上,燕王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过面,(当时)燕王私 握 臣 手曰:“愿 结 友。”以 此 知 之,暗中握着我

26、的手说:“(我)愿跟你交个朋友。”我因此了解了燕王,故欲 往。所以想到他那里去。语(y):动词,告诉。后边省了宾语“之”(代相如)。会境上:即“会于境上”。介宾短语组作补语,译作状语。愿结友:对象状语“与君”省略。之:代燕王。往:到去。“往”后省了宾语“之”(代燕王那里)。相如谓臣曰:夫 赵 强 而 燕 弱,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 君 幸 于 赵 王,故 燕 王 欲 结 于 君。而您被赵王宠幸,因而燕王希望结交您。夫(f):句首发语词,无义。幸:宠幸,意念上表被动。于:介词,第一个译作“被”,介进“幸”的主动者“赵王”;第二个表“结”这个动作的对象,可译作“与”。今 君 乃 亡 赵

27、 走 燕,眼下您却要逃离赵国投奔燕国,燕 畏 赵,其 势 必 不 敢 留 君,而燕国畏惧赵国,照此看来,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而且束 君 归 赵 矣。还会将您捆起来遣送回赵国。亡、走:后边各省了一个介词“于”。其势:指燕畏赵的情况,可译作“照此看来”。君不如 肉 袒 伏 斧 质 请您不如祼露着上身,俯伏在大斧和垫板上请求罪,则 幸 得 脱 矣。治罪,这样兴许能得以解脱。不如:即“与其不如”的“不如”,表取舍的关联词。“与其”表舍弃,承上省略;“不如”表选取。肉袒(tn):脱去上衣,露出上身。斧:刑具。质:同“锧”,承斧的砧板。解衣伏质,是古代请罪的 方式之一。则:顺承连词。就,活译为“这样”

28、。幸:刘淇助字辨略:义与“庶几”相近。庶几,表可能或希望。这里译作“兴许”。脱:解脱,指免除刑罚。臣 从 其计,大王亦 幸 赦 臣。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就赦免了我。幸:表敬副词,现代汉语中没 有可对译的词。依现代汉语习惯,可不译。赦(sh):免罪,宽恕。臣 窃 以 为 其 人 勇 士,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宜 可 使。”又有智谋,自应能够出使。”窃:谦辞,私下。其:近指代词,这。宜:适宜。可:能够。“宜”“可”连用,表示没有疑问的语气。于是王 召 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于是赵王便召见了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城 请 易 寡 人 之 璧,可 予 不?”座城请求换我的

29、和氏璧,(你看)能不能换给他?”于是:顺接连词,语气紧承 上段。请:请求。寡人:君主自称,谦词,言寡德之人。不:同“否”。相如曰:“秦 强 而 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赵 弱,不 可 不 许。”小,(我们)不能不答应(秦国的要求)。”而:并列连词,不必译出。王曰:赵王说:“取 吾 璧,不予我城,奈 何?”“(如果秦国)得了我的和氏璧,不给我城,那该怎么办呢?”吾:充当定语。我:近宾语。城:远宾语。奈何:怎么办。或写作“如何”。相如曰:相如说:“秦 以 城 求 璧 而 赵不 许,“秦国用城换取我们赵国的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曲在 赵。理亏的罪名就在赵国一边。而:假设连词,如果。曲:理屈,理亏

30、。在:动词,不是 介词。赵 予 璧 而 秦 不 予 赵 城,曲 赵国给了和氏璧,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理亏 在 秦。的罪名就在秦国一边。赵、城:都是“予”的宾语。均之二 衡量一下这两策,宁 许 以 负 秦 曲。”种办法,宁可答应(秦的要求)而让秦国担当理亏的罪名。”均:衡量,比较。之:近指代词,这。二策:即赵予秦璧而秦不予赵城和赵不予秦璧二策。许:后边省了宾语“之”(代秦)。以:目的连词,而。负: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担当。王 曰:“谁 可 使 赵王问道:“谁能出使秦国者?”呢?”谁可使者:疑问句。“谁”是主语,“者”表疑问语气。相如 曰:“王必相如回答说:“大王果无 人,臣愿 奉 璧 往 使

31、。真没有人(可派),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去出使。必:果真,副词。奉:捧着。城 入 赵 而 璧 留 秦;(如果秦国的)城邑移交给赵国,那么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城 不 入,臣 请 完 璧如果城不移交给赵国,我请您相信,我将让和氏璧完整归 赵。”无损地归还赵国。”请:表敬副词。助字辨略:“以卑承尊有所启请,故曰请也。”请,有“请允 许我”之意。译文用意译。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整。“留”“归”后均省去了介词“于”。留于,留在;归 于,还到,还给。赵王于是遂遣相如 奉璧 西 入 秦。赵王于是就派相如捧着和氏璧西行来到秦国。于是:承起连词。遂:副词,可译为“就”。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方向,“向西”。秦 王

32、 坐 章 台 见 相 如,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相如,相如捧起和氏璧献给秦王。坐: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在)。奏:进献。秦 王 大 喜,传 以 示秦王十分高兴,(把和氏璧)递给美人 及 左右,左右 皆 呼 万 岁。嫔妃和左右的人观赏,左右的人都喊着“万岁”。传以示:递给看。其后都省去了宾语“之”(代璧)。以,连词,连接“传”和“示”两个动词。可不译出。美人:这里指秦王的姬妾。左右:身边侍从。万岁:本为一般的欢呼用语,后来 专用作对皇帝的祝颂词。相如视 秦王 无 意 偿相如观察出秦王不想偿付城邑给赵赵 城,乃 前 曰:“璧 有 瑕,请指 示国,于是走上前说道:“璧上有斑点

33、,请让我指给大 王!”王看!”偿:补偿。乃:副词,就。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去。瑕(xi):玉上的斑点或裂痕。玉有瑕,即不纯,不算好玉。请:表敬副词。王 授 璧,秦王把璧递给相如,授:给予,付与。“授璧”后省略了“于相如”。相 如 因 持 璧却 立,相如于是捧着璧后退几步站立着,倚 柱,怒 发 上 冲 冠,背靠着柱子,怒发上指,像是要顶起帽子,怒发上冲冠:愤 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冠。形容极其愤怒。谓秦王曰:“大 王 欲 得 璧,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璧,使 人 发 书 至 赵 王,赵 王 悉 召 群 臣 议,(曾)派人送信给(我们)赵王,赵王召集齐各位大臣商议皆 曰:秦 贪,负 其 强

34、,以 空(群臣)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着自己的强大,用虚假的言 求 璧,偿 城 恐 不 可 得。议 不 欲话求取和氏璧,偿付给赵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决定不打算予 秦 璧。给秦国和氏璧。悉:副词,全,齐。议:商议。“议”与“论”意义相近,但议重在明得失,议后必有 决,且是众人聚议;而论重在明是非,论后必有判断,不一定有许多人。所以后文“不欲与秦璧”前用“议”不用“论”。其:代秦,可译作“它的”或“自己的”。偿城:交付的城。予秦璧:即“予秦(以)璧”,“(以)璧予秦”。臣以为我觉得布 衣 之 交 尚不相 欺,况 大 国 乎?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交往呢?布衣:平民,借平民穿的衣

35、服代指平民。古代平民只能穿麻布、葛布。之:结构助词,无义,起使主谓句子词组化的 作用。尚况:尚且何况,表递进,连词。况大国乎:“况大国之交乎”的省略。且 以 一璧 之 故,逆 强 秦 再说因为一块璧的原因伤害强大秦国的之 欢,不 可。友好感情,也是不值得的。且:句首提起连词,再说。逆:拂逆,触犯。欢:欢心,即对 赵的友好感情。此系外交辞令,实为反语。于是赵王 乃 斋戒五日,使臣奉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命我捧着 璧,拜 送 书 于 庭。和氏璧,在朝堂上行叩拜大礼送出国书。斋(zhi)戒:古代祭祀时表示虔诚的 礼节,即事先沐浴净身,静心静性。拜送书于庭:“拜”是方式状语,“送”是谓语,“书”是宾语

36、,“于庭”是介宾词组作补语(译为状语)。“庭”同“廷”,即朝堂,君王听政的地方。何 者?为了什么呢?严 大 国 之 威 以 修 敬 也。(是要)尊重大国的威望,显示(敝国的)敬意呀。者:句尾语助词。以:连词。可不译出。修:整饰,活译为“显示”。今 臣 至,大王 见 臣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列 观,礼节 甚 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上很傲慢,列观(un):一般的台观,指章台。倨(j):傲慢。得 璧,传 之美 人,以戏弄臣。得到了璧,把它传给嫔妃们(观摩),又戏弄我。之:代璧。“之”与“美人”都是宾语。以戏弄臣:“戏”后省略了代词“之”,来戏弄我。臣观 大我看出 王无意 偿 赵 王 城

37、 邑,故 臣 复取 璧。大王不想把城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璧拿了过来。邑(y):城镇。大 王 必 欲 急 臣,臣 头今 与 璧 俱 大王如果要逼我(交出璧),我的头现在就和这块璧一 碎 于 柱 矣。”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必:假如。急:形容词作使动词,“使急”,译为“逼迫”。俱:副词,一齐。碎:形容词作动词,撞碎。矣:句末语气词,表将然。相如持 其 璧 睨 柱,欲 以 相如拿着那块璧,斜着眼看柱子,(就)要拿璧向击 柱。柱子撞击。其:代词,那。睨(n):斜视。以:后边省了宾语“之”(代璧)。秦王恐秦王怕其 破 璧,乃 辞 谢 固 请,他撞破了璧,于是婉言道歉,坚决恳求(相如不要撞破了璧),召

38、 有 司 案 图,指从 此 以 往 十五 都(立即)召来官员,查明地图,指明从这儿到那儿十五座城予 赵。移交赵国。破: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破,撞破。有司:官员通称。案:同“按”。从:介词,自。以往:等于说“以前”或“以东”“以西”。“以”与“往”连用,表示方位界限(也可表时间或数量的界限)。都:城邑。相 如 度 秦王 特 以 诈 详 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骗手段装作给赵予 赵 城,实 不 可 得,国城邑,而实际上赵国不能得到城,度(du):估计。特:只,只是。以:介词,与“诈”构成介宾词组作方式状语。诈:欺骗,这里作名词,欺骗手段。详(yn)为:假装作。详,同“佯”,假装。乃谓秦王曰:

39、“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 王 恐,不 敢 不 献。赵王畏惧(秦国),不敢不献给大王。共传:等于说公认。所:结构助词,与“共传”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共传的”(宝)。赵王送璧时,斋 戒 五 日,今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亦宜 斋 戒 五 日,设 九 宾 于 廷,臣大王您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九宾大礼,我乃 敢 上 璧。”才敢献上和氏璧。”设:设置,在这里是“举行”之意。廷:朝堂。上:进献。秦 王 度 之,终 不 可 强 夺,秦王估计了一下情况,终归不能强夺(和氏璧),就遂 许 斋 五日,舍 相 如 广 成 传。同意斋戒五天,让相如住

40、在广成宾馆(等待献璧)。之:代上述情况。舍:安置。广成传:前边省略了介词“于”。广成,宾馆的名字。传(zhun),传舍,宾馆。相如 度 秦 王 虽 斋,决 负 约相如估计秦王虽然斋戒了,但必定会背弃前约不 偿 城,乃 使 其 从 者 衣 褐,怀 其 璧,不肯交城,就派遣他的一个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揣着那块璧,从 径 道 亡,归 璧 于 赵。从小路逃走,把璧送还到赵国去了。约:指约定的事,即秦王致赵王信中的内容。其:代词。第一个代相如,译作“他的”;第二个为远指代词,那。从者:跟随的人。“者”用在动词“从”(跟随)之后,代发出这个动作的人。衣(y):名词作动词,穿。褐(h):粗布衣。衣褐是老百姓

41、的打扮。径道:小路。于:介词,表动作 趋向,译为“到”。秦王斋 五 日 后,乃 设 九 宾礼 于 廷,秦王斋戒了五天以后,就在朝堂上举行九宾大礼,引 赵 使者蔺 相 如。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上殿献璧)。引:接引,延请。这里指九宾排列在殿中,依次传呼,接蔺相如上殿晋见本国君主。相 如 至,谓秦王曰:“秦相如来到(大殿),对秦王说:“秦国自 缪 公 以 来 二 十 余 君,未尝 有 坚 明 约束者也。从缪公以来,二十几代君王,不曾有一个信守盟约的。缪公:秦国一代君王,名任好,春秋时五个霸主之一,又写作穆公。坚明: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坚,使明 (明确),可译为信守,恪守。约束:名词,信约。臣 诚 恐

42、见 欺 于 王 而 负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故 令 人 持 璧 归,间 至 赵 矣。赵国,因此派人拿着璧回去,已从小路返回赵国了。于:介词,被,介进“欺”的主动者“王”。而:结果连词,表示“负赵”是“见欺于王”的结果,可译作“以致”。间(jin):抄小路。矣:表已然语气。且 秦 强 而 赵 弱,大 王 遣再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只要派一 介 之 使 至 赵,赵 立 奉 璧 来。一个普通的使节到赵国去,赵国就立刻捧璧来献。且:句首提起连词。而:并列连词。一介:介,个,兼有微贱之义,故译作“一个普通的”。这是外交辞令,含有赵王敬畏秦王之意。今 以 秦 之 强而 先 割 十 五 都 予

43、赵,赵 岂而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大王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 留 璧 而得罪 于 大 王 乎?敢留下和氏璧来得罪大王呢?而:连词。第一个表示“秦之强”是“先割十五都予赵”的条件;第二个表顺承,即“得罪于大王”是“留璧”的结果,同现代汉语的“来”。于:介词,从。臣知我知道欺 大 王 之 罪 当 诛,臣 请 就 汤 镬,唯 大 王 与按照欺骗大王的罪过理当处死,我请求承受烹刑,望大王与群 臣 孰 计 议 之!”各位大臣仔细商讨我的请求!”欺大王之罪:在句中作“当诛”的状语,故译时 加上介词“按照”以构成介宾词组。就:动词,接近。汤镬(hu):无脚的大鼎(见汉书刑法志注)。汤 镬,刑罚名,又叫镬

44、烹,把人按在镬中煮死。汤,沸水。唯:句首表希望的语气词。孰:同“熟”,仔细。秦王与群臣相秦王与各位大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视 而 嘻。一个个发出惊惧叹息的声音。而:并列连词,并且。嘻(x):苦笑声。左右 或 欲 引 相 如 去,左右的人有的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去受刑),或:不定代词,有的(人)。去:离开。与今义不同。秦王 因 曰:“今 杀 相 如,秦王于是说道:“现在就是杀了相如,终 不 能 得 璧 也,而 绝 秦、赵 之 欢。也还是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 如 因 而 厚 遇 之,使 归 赵,(与其这样,)倒不如趁此优厚地款待他,让他返回赵国,赵王 岂 以 一 璧 之 故

45、 欺 秦 邪!”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我们)秦国吗!”因:第一个是副词,就,于是;第二个是介词,“因之”之省,趁此机会。终:终归,语气副词。这里译为“也还是”。而:连词。第一个表转折,反而;第二个表承接,连接状语“因之”和谓语“遇”。厚:优厚。遇:招待。使:后边省略了兼语“之”(代相如)。邪:或写作“耶”,反问语气词,吗。卒 廷 见 相 如,秦王终于在朝堂上接见了相如,毕 礼 而 归 之。完成接见大礼之后便送他回国了。卒:副词,终于。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毕:不及物动词作使动词,使毕(结束),可译为“完成”。归:使回,作使动词。相 如 既 归,赵王 以为 贤 大 夫,使相如归国后

46、,赵王认为他是德才兼备的大夫,出使强国,不 辱 于 诸 侯,拜相如为上大夫。不被诸侯欺辱,就封相如为上大夫。既:副词,已经。以为:“以之为”之省。以,介词,把。之,代相如;为,动词,当做,看做。贤:形容词,有道德、有才能的。于:介词,被,介进动词“辱”的 主动者“诸侯”。拜:君王授给臣下官爵。上大夫:大夫 中最高的等级。秦亦 不以 城 予 赵,赵 亦 终 不予秦国既不把城给赵国,赵国也终归不给秦 璧。秦国和氏璧。亦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既,也”。其 后,秦 伐 赵,拔 石 城。这以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其后:指赵惠文王十八年,即公元前281年。其,代上文相如使秦,完璧归赵一事。石城:赵

47、国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明年,第二年,复 攻 赵,杀 二 万 人。秦国又进攻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明年:第二年,即公元前280年。秦王 使 使 者 告赵王,欲 与 王 为 好,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恢复友好关系,会于西河 外 渑 池。在西河外的渑池会见。使使者:两个“使”字都是动词。前一个意思是“派遣”,后一个 意思是“出使”(“使”与“者”构成名词性短语,意为“出使的人”)。为:动词,这里作“恢复”解。好: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友好关系。会:会见。渑池会,事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赵王 畏赵王害怕 秦,欲 毋 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 不 行,秦国,想不去,廉颇、

48、蔺相如商量说:“大王要是不去,示 赵 弱 且 怯 也。”赵王 遂 行,相 如 从。就显示出赵国软弱而又怯懦。”赵王就动身了,相如随行。廉颇 送 至 境,与 王 诀 曰:“王 廉颇送赵王一行到国界上,跟赵王辞别说:“大王 行,度 道 里 会 遇 之 礼 毕,还,出访,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直到回国,不 过 三 十 日。不会超出三十天。从:随行。与:介词,跟。诀(ju):告别。鉴于秦是虎狼之国,有“永 诀”的意味。道里:路程。会遇:会见。“会”“遇”在这里同义。三 十 日 不如果大王过了三十天 还,则请 立太 子 为王,以 绝 秦 望。”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

49、挟胁迫的念头。”立:在这里是扶助别人继承君位的意思。太子:指诸侯的嫡子中被指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望:欲望,名词,这里 指秦可能扣留赵王进行要挟的念头。王 许之。赵王同意了廉颇的建议。之:代“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建议。遂 与 秦 王 会 渑 池。赵王于是和秦王在渑池会见。与:介词,和。会渑池:即“会于渑池”。秦王 饮 酒 酣,曰:“寡人 窃 闻 赵 王 好 音,秦王喝酒喝得正高兴,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爱音乐,请 奏 瑟。”请赵王弹弹瑟吧。”酣(hn):酒喝得尽兴。在句中作补语。好(ho):喜爱。奏:弹(瑟)。赵王 鼓 瑟。秦 御 史 前 书 曰:“某 年 月日,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史官走上前

50、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秦王与赵王会盟喝酒,命令赵王弹瑟。”鼓:动词,弹奏。御史:官名,战国时的御史掌管图籍,记录国家大事。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去。书曰:边写边说。蔺 相 如 前 曰:“赵王 窃 闻 秦王 善 为蔺相如(这时也)走上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很会演奏秦 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秦国乐曲,请允许我献上一个瓦盆给秦王(敲一敲),来互相娱 乐。”娱乐娱乐吧。”善:会,长于。为:在这里是演奏之意。盆缻(fu):均为瓦器。缻,同“缶”。秦人习惯击缶 为节歌唱。后边省了介词“于”。以:目的连词,同今天的“来”。秦王怒,不许。秦王发怒,不肯。在这于 是 相如

51、前 进 缻,因 跪请 秦 王。个时候,相如走上前去献了一个瓦盆,趁机跪下来请求秦王(敲击)。于是:介宾短语。在这个时候,即秦王发怒之时。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去。进:动词,献。因:介词(后省宾语),依顺着。译作“趁机”。秦王 不 肯 击缻。相如曰:“五 步 之 内,秦王不肯敲瓦盆。相如说:“在五步距离以内,相如请得以相如能够把颈 血 溅 大 王 矣!”颈里的鲜血溅在大王身上了!”请:表敬副词。得:能够。左 右 欲 刃 相 如,相如 张 目 叱 之,秦王身边侍从要用刀斧杀死相如,相如睁大双眼呵斥他们,左 右 皆 靡。侍从们都吓退了。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叱(ch):喝骂。之:代“左右”。

52、靡(m):倒下,这里指后退。于是秦王不 怿,为 一 击 缻。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盆。怿(y):愉快。为:介词,替。“为”后省了宾语“之”(代赵王)。一:数词充当状语。相 如 顾召赵 御相如回头叫赵国史,书曰:“某 年 月 日,秦 王为赵王击缻。”秦御史,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替赵王敲瓦盆。”秦国之群臣曰:“请 以 赵 十 五 城 为 秦 王 寿!”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请:后边省了兼语“赵王”。寿:向人进酒或献礼。蔺相如亦曰:“请 以蔺相如也说:“请秦王用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国的咸阳给赵王献礼!”咸阳:秦国国都,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秦 王 竟

53、 酒,终 不 能 加 胜 于 赵。秦王直到酒宴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终:副词,自 始至终。加胜:二字同义,压倒,凌驾于之上。于:介词,表动作的对象,可不译出。赵亦盛 设赵国又大量 兵 以 待 秦,秦 不 敢 动。布置军队以防御秦国入侵,秦国不敢轻举妄动。盛:形容词作状语,大 量。设:陈,部署。以:目的连词,可译作“来”,亦可直译。待:本义为“等待”,引申为防御。既 罢 归 国,以 相 如 功 大,渑池会结束以后,赵王一行回到赵国,因为相如功劳大,拜 为 上 卿,位 在 廉颇之 右。赵王又封他为上卿,位次在廉颇之上。罢:动词,结束。右:秦汉以前尚 右,故以右为尊,译为“上”。廉颇曰:“我为

54、赵 将,有攻 城 野 战 之 大 功,而廉颇说:“我是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的显赫功劳,而蔺相如 徒 以 口 舌 为 劳,而 位 居 我 上。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可是位次在我之上。为:是。野战:在旷野作战。而:两个均为转折连词,前者可不译,后者可译为“可是”。徒:副词,只。且 相如素 贱 人,吾 羞,不忍为之下。”再说相如向来是个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其下。”且:连词,表示递进。忍:容忍,甘心。为:动词,处在。之:他的。宣 言 曰:廉颇扬言说:“我 见 相 如,必 辱 之!”“我要是见到了相如,一定要侮辱他!”宣言:传言,扬言。与现代汉语的“宣言”不同。相如 闻,不 肯

55、 与会。相如听到(这些话),不肯跟他见面。闻:听见,后边省了宾语“之”(代上边的话)。与:介词,跟,后边省了宾语“之”(代廉颇)。相 如 每 朝 时,常 称 病,不欲 与 廉颇 争相如每逢上朝时,常托辞生病(告假),不想与廉颇计较 列。位次的高下。朝(cho):朝见,古时臣子在早上拜见君王。称:动词,声称。与:介词,跟。已 而 相 如 出,望 见 廉 颇,相如过了些时候,相如(有次)外出,远远看见了廉颇,相如就引 车避 匿。掉转车子回避(他)。已而:副词,过了不久。“而”是副词词尾。望:向远处看。见:看到,强调 有结果。引车避匿(n):将车子调转躲避。匿,躲藏。于 是在这种情况下,门客舍人 相

56、 与 谏曰:“臣 所 以 去 亲 戚 而 事 君 者,一起规劝相如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徒 慕 君之 高 义 也。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于是:介宾词组,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谏:动词,这里指规劝尊长使之改变主张或做法。亲戚:上古一般指父母兄弟,与今义不同。而:顺承连词。高义:高 尚的道德。所以:所,结构助词,与介词“以”(因)、动宾词组“去亲戚”组成名词性词组,代“去亲戚的原因”。者:语气词,表提示和停顿。今君 与 廉颇 同 列,廉 现在您与廉颇同居高位,廉将君宣 恶 言,而君畏 匿 之,恐 惧殊 甚。军散布恶言恶语,可您怕他,躲着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列:位次。而:表轻微的转折。

57、畏匿之:即畏之匿之。匿之,即“匿于之”。“于”是介词,为,(见经传释词),动补结构,与“畏之”的动宾结构不同。殊:太。甚:过分。且 庸 人 尚 羞再说普通的人尚且认为畏惧 之,况 于 将 相 乎!他人是丢脸的事,更何况对于(像您这样的)将相呢!且:连词,表递进。尚况: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羞之:以之为羞。“羞”是形容词作意动词。之,代“畏匿”“恐惧殊甚”的行为。臣等不 肖,请 辞 去。”我们没有什么才干,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等:助词,用在人称代词或 指人的名词后,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不肖:不贤,不才。蔺相如 固 止 之,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曰:“公 之 视 廉 将 军 孰 与 秦 王?”说:“

58、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止:不及物动词作使动词,使止,挽留。公:对舍人的尊称。之:第一个是代词,代舍人;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义。视:本义是看,引申为认为。孰与:与 相比。孰,谁,哪一个。曰:“不 若 也。”(门客)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若:如,动词。相如曰:“夫 以 秦 王 之 威,而 相 如 廷 叱 之,相如说:“按秦王那样的威风,但我敢在秦国朝堂上呵斥秦王,辱 其 群 臣。侮辱他的臣子们。夫(f):句首发语词,无义。以:介词,按,表示立言的标准,释作“按”。而:转折连词,但是。相如:对人自称以名,是谦恭的说法。今译作“我”。廷:名词用作状语。在廷

59、(朝堂)上。其:代秦王。相如 虽 驽,独 畏 廉 将 军 哉?敝人虽然愚笨,难道就害怕廉将军吗?驽(n):本义为劣 马,引申为愚笨拙劣。独:副词,作用同“岂”,表反诘,难道。顾 吾 念 之,不过我想的是,强 秦 之所以不敢加 兵 于 赵 者,徒 以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随意侵犯,只是因为吾 两 人 在 也。赵国有我们两人存在啊。念之:“之”代下文。加:施,用。兵:军队。于:介词,到。介宾词组“于赵”表“加”这个动作的归趋,即施加的对象。加兵于赵,也就是说出动军队进攻赵国。者:语气 词,表提顿。“之所以,以”表因果复句的关联词,前果后因,强调原因。现代汉语继承了这一 用法,可对译。以:因

60、为,介词。今 两 虎 共 斗,其 势如果两只老虎彼此争斗,那结果不 俱 生。当然不可能都活下来。今:假设连词,如果。共:共同,这里意译作“彼此”。其:远指代词,那。势:情势,意译为“结果”。吾 所 以 为 此 者,以我之所以做这样的退让,是 先 国家 之 急 而 后 私 仇因为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 也!”次要的位置啊!”为:动词,作出。此:代前边说的退让的事。急:形容词作名词,指“急难”“危亡”。而:顺 接连词,可不译。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以为后。“前”“后”均用意译。廉颇闻 之,肉 袒 负 荆,因 宾 客廉颇听到了这番话,就脱去上衣,背着荆条,通过

61、门客至 蔺 相 如 门 谢罪,(作引导)到蔺相如门前认罪道歉,之:代相如上边的话。荆:灌木名,古代常用 荆条制成刑杖。肉袒、负荆都是古代请罪的方式。因:通过。宾客:门客。曰:“鄙说:“(我这个)浅陋贱 之 人,不 知 将 军 宽 之 至 此 也!”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宏大量竟到了这个地步啊!”鄙(b):浅陋。将军:称相如的官职,表尊敬。当时的上卿兼任将相,故称。宽:宽宏大量。卒 相 与 欢,为 刎 颈 之 交。(二人)终于彼此和好,结成生死与共的朋友。卒:前面省略了主语。相与:一齐,彼此。为:动词,结成。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语言描写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在“负荆请罪”中,对

62、话占了很大篇幅。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廉颇在得知蔺相如因功“拜为上卿”,位在自己之上时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缺点,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多么坦诚可爱。2.写法指导语言描写的作用(1)表现人物的性格。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语言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2)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3)可以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3.迁移运用生活中,你一定见到过很多精彩

63、的对话场面,请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200字左右。【答案】(示例)爸爸喜欢抽烟,妈妈为了这件事不知生了多少气。一天晚上,我们全家人聚在屋里聊天,爸爸又拿出一支烟,刚要抽,妈妈在一旁瞪了他一眼说:“还抽,还抽,你就不会戒了!”爸爸只是嘻嘻一笑。我趁机插话说:“有抽烟的钱,还不如给我买冰棍吃呢!”妈妈又瞪了我一眼,说:“别胡说!”望着妈妈阴沉的面孔,我吓得直吐舌头。“人家宋大爷原来不是抽烟吗?现在人家戒了,那才叫有志气呢!”妈妈一边低头织着毛衣一边说。“烟草有毒,”我赶快改变了话头,顺着妈妈说,“报纸上常讲,烟草化学成分复杂,含有毒物质二十多种呢!”妈妈听了直点头。接着我和妈妈滔滔不绝,轮番作战。

64、爸爸自己孤立无援,只得把烟放进衣袋里。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将相和”成就千古美谈蔺相如与廉颇,一文一武,同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两大台柱子。但是由于廉颇的缘故,初期二人相处并不融洽。而蔺相如用大道理(即赵国的安危),管住了廉颇的小道理(即个人私怨),廉颇也用大道理(即国家安危),战胜了自己的虚荣心,并当众负荆请罪,矛盾迅速化解,最终两人共同团结在爱国的旗帜下,实现了将相和。将相和,则国力昌盛。因此有矛盾的时候,处在位置较高的矛盾一方,应高姿态地对待矛盾的另一方,用宽容、谅解的态度,防止正面冲突,努力使矛盾弱化。用“冷处理”代替“热处理”,用理智代替感情,从而化解矛盾。【应用角度】“爱国”“宽容”“和

65、谐”“国家与个人”“理智”“冷静”等。2.精彩应用比尔盖茨说:“我的最大成功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其实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合作,不是单方面的奉献,而是双方或多方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荒寂无人的小岛上,你有渔竿,我有鱼食,我们互相合作,才能双双保全性命,渡过难关。天堂中手持长柄勺团团围坐的众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中食物喂给对方,才会生活得其乐融融。廉颇与蔺相如捐弃前嫌,文武合作,才使赵国稳如泰山。战国时六国各自的力量并非不强大,而其相继破灭,不仅“弊在赂秦”,更在于六国的不合作。佳作领悟梨花丛中吊廉颇把梨花与廉颇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然而,当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

66、园,当你在梨花的拂拭下登上廉颇墓顶,再回望山洼里层层叠叠的梨花,你就会发现,梨花的冷艳与廉颜的凄凉,已融为震撼人心的沧桑。阳春三月,寿县朋友相陪,我们西出古城,沿着八公山蜿蜒北去。一路梨花盛开,白如雪,繁似星,染遍了山麓,醉人,醉心。我们穿行在梨花丛中,偶尔也会撞上三两株桃树,与冰清玉洁的梨花相比,桃花艳得俗不可耐。难怪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抑桃扬梨:“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梨花的美,美在骨子里的精神,不献媚,不取宠,不招摇,不轻浮。我们陶醉在梨园,不忍离去。如果说,梨花给足了我视角上的享受,那么,凭吊廉颇大将军,则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早在九年前,我就到过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是,暮秋

67、时节,枯草飘零,将军墓前只有一块石碑,刚立不久,“赵大将军廉颇之墓”乃寿县人司徒越先生手书。而今,碑还是那座碑,浓绿的字迹淡了,浅褐的碑体黯了,好在春风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显现几分生机。登到墓顶,我发现一处爆炸后的痕迹,炸点不大,破损也不烈,不知是否有人想盗此墓?按一般常识,盗墓者追踪之地,必有货真价实的古迹,很多时候,他们比考古学家更敏感,更具有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关于廉颇墓,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从河南到寿县,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颇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另一说是,廉颇出殡时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这个是真墓,其他都是衣冠冢。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据可考,廉颇流落到楚国,并未得到重

68、用,出殡时哪来那么大的排场啊!想必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陪葬,何劳十八位夫人兴师动众?传说无非是后人对英雄的追慕而已。梨园已在脚下,午后的斜阳射过来,天地之间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大将军风流一世,负荆之举,天地动容,一出将相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已经演变为一曲中华民族的“爱国歌”。虽然抱憾而终,但在这风声鹤唳的古战场安眠,与淮南王、春申君为伴,并不孤独,也无愧于后人。不搞窝里斗,则战无不胜,这是廉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令人遗憾的是,廉颇恰恰就受困于窝里斗,赵国最终也是惨败于窝里斗。当年,秦强赵弱,廉颇率赵国将士屯兵长平,坚守三年之久,秦国徒唤奈何。硬攻不下,秦使反间计,蛊

69、惑赵王乱了心性,弃廉颇而用赵括。结果,错用一将,丧师辱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致使 45 万赵俘尽被秦将白起坑杀。长平之战负载着深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世间怪事哪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腥并作丹流紫!”(明代王世贞过长平)“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明李雪山咏米山)胜者王侯败者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怜廉颇最可忧。假如赵王不信秦国的奸计,假如廉颇不被罢黜,秦国还能兵吞六国吗?历史没有假设,总是在偶然中演变为必然,赵的灭亡,秦的统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亦是天意。千百年来,为什么世人总是认定,唯有廉颇就能抗秦呢

70、?廉颇不去,赵国真的就不会灭亡了吗?历史从来没有假设,所以,历史也就不可能改写。是人,无论君主与大臣,不管英雄与庶民,都逃不脱历史的宿命。1.学开头文章开头照应题目,点出梨花的冷艳和廉颇的凄凉,渲染出一种冷色调,为下文抒发情感作了铺垫。2.学引用 第段引用黄庭坚的诗句衬托出梨花的不俗,并且增加文章的韵味和厚重感。3.学用词 第段画线句中“探索”一词褒义词用作贬义词,说明盗墓贼的疯狂。4.学比喻 第段画线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梨花色彩之美和动态之美。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拉B.窃计欲亡走燕走:逃跑C.礼节甚倨倨:傲慢D.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顾:回头

71、【解析】A 项,引:引导,延请。【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拜送书于庭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请奏盆缻秦王【解析】A 项“庭”同“廷”。C 项“孰”同“熟”。D 项“缻”同“缶”。【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20770102】A.璧有瑕,请指示王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明年,复攻赵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解析】D 项古今义都是“害怕”。A 项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或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B 项古义,父母兄弟等亲人;今

72、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 项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答案】D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2077010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何以知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而君幸于赵王 拜送书于庭A./B./C./D./【解析】为判断句,为被动句,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为状语后置句。【答案】A5.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导学号:20770104】(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2)吾所以为此者,_。(3)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_,_。【答案】(1)徒慕君之高义也(2)以先国家之

73、急而后私仇也(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阅读课文从“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完成69 题。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也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斑白者多徒行【解析】A 项和例句中的“徒”都是“只,不过”的意思。B 项白白地。C 项一类人。D 项步行。【答案】A7.下列对“所以”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A./B./C./D./【解析】为“的缘故”,为“用来的依据”。【答案】D8.下列对“之”和“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而相如廷叱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解析】之: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转折的连词,表并列的连词。【答案】B9.翻译下面的句子。(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答案】(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怎么样?(2)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急难,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