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沙田山居“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沙田山居倾诉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虽说山居绿水环绕,景色醉人,但“风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背景探寻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及翻译工
2、作,自称此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作品有余光中诗选、听听那冷雨等。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沙田山居就流露出淡淡的乡愁。名言警句思乡的古诗句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4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5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
3、不见家。宋李觏乡思闹中取静,妙语深情沙田山居艺术赏析沙田山居是台湾知名作家余光中所作的一篇优美散文。在文中,作者独具慧眼,闹中取静,妙语深情,以诗人的视角、纯粹的笔墨和幽深的意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都市之中的世外桃源,奏响了一曲尘嚣之间的空谷绝响。1视角诗化。余光中常以诗人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即使是在极度世俗的角落,他也能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诗化的美,从而诗化了他笔下的散文。文章的开头便写“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没有高楼,没有行人,没有繁杂,也没有喧嚣,有的只是山、海、风、云、露、影,姗姗来
4、迟的朝日,恋恋不去的夕阳,以及变幻多姿的晚霞。作者笔下,“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端居楼上,“霞光烘颊,余曛在树”;高处授课,“满地白云”、“衣袂飘然”;登坛说道,轻烟穿窗,浮云探首。恍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都成了神仙”。然而,沙田并不在世外,也非仙境。作者以其独特的诗化视角闹中取静,点石成金,将世俗的尘嚣化为诗意的遐想。2语言纯粹。余光中“成就之高”并不仅仅因为他诗文兼通,更重要的是其语言的纯粹。沙田山居一文语言多用短句,明净洗练;骈散结合,文采熠熠;巧用典故,贴切自然;妙化诗文,浑然一体。如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用了
5、陶令采菊,东坡吟月,写出了作者山居的闲情雅趣,使人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至于文末引用桓景避世、王粲登楼的典故,更是大有深意。3意境幽深。沙田山居本是描写山居的闲情雅趣,却仍然渗透着作者的故乡情怀。文章开头描绘了山居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征后,作者的眼光并未到此为止,而是投向更远的祖国大陆,所谓“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接着空间的大陆通过时间转化为大陆的习俗文化“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无论何时何地,祖国大陆始终萦绕在作者的心头。余光中曾在他的文章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
6、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他早期虽一度强烈主张西化,但是在游历四方后,最后回到母亲的怀抱,全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成为了现代社会极富传统情怀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他还曾说过“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沙田山居虽是一篇闲情记趣的小文,却浸透着作者一片赤子深情:身在山中,心忧天下;情寄山水,魂系中华。(2015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
7、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类文品悟走进香山之中读前提示这是2015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写作主题:走进自然。本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语言富有文采。(1)两段中画线的部分运用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
8、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
9、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2)第段画线句引用了谁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第段描写香山的雨,这样安排有何技巧?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
10、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4)本文的描写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我觉得这种安排不太符合逻辑,你认为呢?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合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诗词赏析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11、,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问题小思:本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请说说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手法来描述无形“乡愁”的。答:学完沙田山居后,你发现文本中哪些材料(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文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点击文本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运用示例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山岩。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我也只能斜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
12、不厌。静静地守望,默默地感悟,我用心去品读。读它们的威武,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做蛮横的盘缠。(选自散文读山)附“文外悦读”问题提示类文品悟(1)联想想象。这样写使文章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2)杜牧的山行。这样写既体现了树叶火红的特点,也强调了喜爱红叶的原因,使文章文情并茂。(3)写香山之雨,属于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表现了香山兼有自然气息及自然声音之美,更好地突出“走进自然”的主题。(4)本文的层次在逻辑性上是有些不当。可调整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诗词赏析作者以时间为序,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具体的事物,突出了作者愁思之重,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