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度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WORD一、填空、( )个十和( )个一是( ) ( )2、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3、一张50元可以换( )张5元,或者换1张20元和( )张1元。4、接着五十八,写出后面连续的四个数( )( )( )( )5、一个数由个一,个十组成,这个数是( )。6、 32里面包含( )个十,( )个一。7、与4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8、95分=( )角( )分9、看图列算式。7、找规律,再填空。 3、1、2、3、1、2、3、1、2、3、( )、( )。8、把下面各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35 68 9
2、3 869、在里填“”、“”或“”。10098 36306 45角45元5775 5元7角57角 6元4元1元1元5角10、最小的三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多( )。最大的两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少( )。最小的两位数比最大的一位数多( )。最大的一位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少( )。11、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一位数和是( ),差是( )。最大的两位数比最大的一位数多( )。更多免费资源数学网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12、35+4=( ) 先算( )+( )=( ),再算( )+( )=( )35+40=( )先算( )+( )=( ),再算( )+( )=( )49-30=( ) 先算( )-( )=(
3、),再算( )+( )=( )58-5=( )先算( )-( )=( ), 再算( )+( )=( )53-6=( )先算( )-( )=( ), 再算( )+( )=( )13、一个数它的个位和十位数字的和是,这个数可 能是( )( )( )14、写出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都相同的两位数15、 写出个位上是8的两位数16、写出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17、写出个位和十位的和是6的两位数18写出十位比个位大2的两位数19、 写出个位比十位大2的两位数三、判断1、一个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3,这个数是83。( )2、34读作:三十四( ) 3、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 )4、最小的两位数是10。( )
4、 5、八十三写作803( )6、比20大得多,比100小的数是21( )四、解决问题1、开学前,妈妈带小红去买文具和新衣服,价格是这样的:20元 8元 30元 25元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一个书包比一个铅笔盒贵多少钱? 妈妈带了50元钱,买了一个书包,还剩多少钱? 如果妈妈带60元钱,要能买上面三件东西,可买哪三件?列出算式算一算。2、买右边的衣服、裤子。(1)每件衣服比裤子多多少钱? ( ) 56元 38元(2)买一套衣服和裤子一共要多少元?3、看书。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
5、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4、要准备多少条红领巾?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
6、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5、一年一班有52名同学,准备乘两辆车去公园,一辆车上已经坐了30名同学,另一辆车要坐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