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三年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一课一练一、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1、在 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是( )圈,共( )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 )时到( )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 )。2、妈妈每天早上8时上班、中午休息1小时,下午5时下班,她每天工作( )小时。3、一节课是40分钟,从7时50分开始上课,到( )时( )分下课。4、联欢会从上午9时开始,到上午11时30分结速,这次联欢会共开了( )小时( )分。二、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1、一列火车8时45分出发,当天14时10分到达目的地,中间经过5小时25分。( )2、12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 )3、夜时12时也是第二
2、天的0时。( )4、明明说:2月30日是我的生日。( )三、我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5时( )上午7时( )下午3时20分( )晚上9时( )四、脑筋转转转,全发现。1、分针走1大格经过( )分钟。A.1B.2C.52、下午2时用24小时计法表示是( )。A.14时B.16时C.15时3、从上午10时到下午5时经过了( )小时。A.5B.7C.6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
3、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五、应用题。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1、商场的营业时间是从上午8时到下午6时,商场全天营业多少小时?2、一场电影,14时25分开演,放映了145分钟,这场电影什么时候结束?3、一天中午12时正下着雨,再经过60小时会不会出太阳呢?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