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9课木假山记1苏洵焚稿“苏老泉,夺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不可。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黑烟。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叠叠的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
2、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2古人育子七不责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3、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的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本文是一篇写木假山的记,作者先从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写起。首段介绍树木生长成材很不容易,而且成材后还要遭受斧伐、风拔、水漂等无法预测的折磨。历经风化侵蚀而成的木假山,那是不幸之中的大幸。第2段以复叠的手法来证明首段观点。第3段渐显寓意,作者爱其家
4、中所藏的三峰木假山,不只是因其似山可供人赏玩,更因其中峰“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犹如他们苏氏父子的人格。本文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喟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遇实际上是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己的精神境界。文中对三峰的爱敬,乃作者自颂三苏父子的人格。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象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记古文的一种文体,一般属记叙文,可以记人、记事、记游,如桃
5、花源记(陶渊明,记故事)、小石潭记(柳宗元,记游)、岳阳楼记(范仲淹,记事)、登泰山记(姚鼐,记游)、醉翁亭记(欧阳修,记游)。有的“记”属于说明文体,可以记物,如核舟记(魏学洢,记物,侧重形状构造等)。“记”也有写作“志”的,侧重记事,如地方志、墓志。1读准字音.(1)蘖而殇(ni)(2)拱而夭(n)(3)荒江之() (4)岌然()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或蘖而殇,或拱而夭:蘖,树木的嫩芽;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样粗(2)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沉没(3)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4)予见中峰魁岸踞肆: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踞肆,仪态自然地蹲在高处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
6、意思(1)胜(2)伐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件事。(2)而荒江之,如此者几何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问,几何学。(3)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古义:村野之人。今义:野外的,没有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人。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名词用作动词,伐而为薪(2)则为人之所材:名词用作动词,取材(3)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4)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使动用法,使倾服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被动句(2)幸而得不破
7、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被动句(3)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被动句(4)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被动句(5)出于湍沙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7翻译下列句子(1)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译文: (2)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译文: (3)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译文: (4)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译文: (5)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译文: 答案(1)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2)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3)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4)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
8、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5)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木假,山记1阅读第1段,思考:在苏洵笔下,同为树木其走过的一生有何不同呢?作者抓住了什么关键来叙述?答: 答案树木生长之初,拥有生命都是幸运的。但是生命历程中却充满了变数,生命也因此大相径庭。不幸的遭遇蘖殇、拱夭,幸运的则能成长为栋梁;幸运者中又有不幸运的则遭遇风拔水漂、腐烂破损,幸运的成为有用之材接受砍削使用;不幸运的却又成为最幸运的被好事者打造成可供欣赏的假山,而不幸的则被砍而为薪,化为乌有。凡此种种,经历三次大的转折,作者始终抓住幸与不幸,叙述树木曲折变化的成长史,充满了辩证的思考。在作者看来,树木幸运者中的不幸者最
9、终成为最幸运的,耐人寻味。2阅读第2段,思考:(1)作者家中的木假山的遭遇怎么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答: 答案“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自己特别赏识这座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做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2)该段很多内容在第1段中已写过,可是我们读来却没有重复之感,为什么?答: 答案从内容上讲,第1段侧重讲树木的成长历程和两种命运,而该段则是专谈其中的一种情形,即木假山的形成过程;从感情上讲,该段还要呈现自家拥有木假山的“理似不偶然”的幸运感,不是简单讲述与自己无关的木假山的
10、形成。3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对“木假山”“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说说作者“爱”与“敬”的分别是什么。答: 答案“爱”是表现作者对木假山的喜爱,“敬”的是从木假山身上看到的值得敬重的“意气端重”“服其旁之二峰”“无阿附意”等可贵品质。4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试分析作者寄寓的“志”是什么。答: 答案(1)借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写出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地表达出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2)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主的精神境界。文中对三峰的爱敬,乃作者自颂三苏父子的人格。文章第2段中连用
11、了九个“不”字,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 答案连用了九个“不”字,写出了木假山形成的种种幸运,种种要逃避开的不幸命运;而且行文上层层展开,层层递进,与排偶句式一起使用,使文气贯通。对父子关系的新型思考苏洵木假山记欣赏黎烈南我国古代的封建伦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臣与君的关系很不好处;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也很微妙,颇有难处之点。为了稳定,为了大局,往往强调臣子对君主要忠诚,强调儿子对父亲要孝顺,结果培养出来的,往往不乏唯唯诺诺的孝子贤孙,孩子在很小时就通过森严的长幼尊卑次序感受到了复杂的社会关系,长大后,谨慎胆小的性格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但也有例外。我们在古代名人中,也看到了一些潇洒坦荡之士,他
12、们身上带有一种对专制社会的冲击力量,闪耀着千古不灭的思想光芒与人格魅力。苏轼和他的兄弟苏辙,就是独立不羁的知识分子,尤其是苏轼,他的思想与为人,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也对专制社会的陈腐东西,进行了一定的冲击。他的道德文章的光耀千古,当然有各方面的因素,而其父亲苏洵的影响,是不应忽视的。从他的散文木假山记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在教育儿女与处理父子关系方面的思想闪光。假山,在本文中是人物成材的一种象征。作者谈的是树木,特别是那些形成了假山形状的树木的命运,其实谈的是人才的命运。而读者正可以从树木之命运,窥见到人才的命运。您看,夭折的,被无情砍伐的,被大风卷走的,被流水冲掉的,数不胜数。而那些奇妙的
13、、成了材的假山树木,也不免被毁灭的命运。世间人才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当作者一一数来时,我们不难品味到他辛酸、无奈的心情。正如苏洵所言:“然而,我之所以喜爱这木假山,并不只是喜欢它的像山,而是有很深沉的感慨在里面。我不仅爱它,而且对它有很高的敬意。我看这中峰,魁梧伟岸,神情高傲,意态气质端庄凝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的两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峰,庄重谨敬,峻峭挺拔,有凛然不可侵犯之貌,虽然它们所处地位是服从中峰的,但它们意志独立,没有一点一滴的对中峰阿附逢迎之态。啊,它们令人敬佩!它们令人感叹!”苏洵的这种感慨,在那样大一统的、家族式统治的时代,如阴云密布的一道闪电,给时人一种全新之感,也使我
14、们后人知道了古人在培养教育子女方面,并不总是那么千篇一律的呆板,而是有冲决罗网的创新精神。本文结尾一段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自己(中峰)与身边两峰,都比作人才,彼此平等,不分轩轾,这与他平时平易待子,与他们经常亲切唱和诗文是一致的;二是他认为,父亲能受到孩子的尊重与爱戴,并不只是因他生养了孩子,而是他那高贵的品质、深厚的修养(魁岸踞肆,意气端重)之人格魅力;最精彩第三点,儿女对父母,决不要有逢迎阿附之意,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是不可以被来自任何方面(包括来自中峰)的威压所征服的。请看,作者将他理想中的父子关系阐述得何等分明:父亲
15、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儿女,儿女倾倒于父亲的人格魅力,而非阿附,处于青少年的他们,有独立人格,其尊严不允许有丝毫侵犯而我们知道,最先、也是最容易(在无心之中)伤害青少年一代自尊心的人们,有时恰恰是亲他们、爱他们的父母。苏洵对此显然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文章结尾处,以强烈的抒情意味,描写了他理想中的后代的崭新风姿:“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现代文明认为,青少年有独立的人格,对他们的任何责骂、体罚、打骂都是不能被允许的。尤其他们的独立人格,决不可以随意侵犯。苏洵在教育子女、并与子女平等相处这一方面,已经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先驱人物。想一
16、想流传至今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那些带着恐怖气息的古训,再对比一下苏洵的言论,我们就不难得知他培养出横空出世的大天才苏轼及文章高手、学术专家苏辙的深层奥秘了。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或拱而夭拱(n):指树有两手合围那样粗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汩():沉没C而荒江之D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数(sh):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答案D解析“数”读sh。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野人:村野之人B予见中峰魁岸踞肆踞肆:站立的样子,这里形容“中峰”神态高大舒展C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服:佩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17、倾服D二峰者庄栗刻峭庄栗:庄重谨敬答案B解析踞肆:仪态自然地蹲在高处。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B而不为人所材C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D出于湍沙之间答案D解析D项为倒装句。A、B、C三项均为被动句。4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B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C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D且其蘖而不殇答案D解析A项“活”使动用法。B项“服”使动用法。C项“远”使动用法。5下列各句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A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译文: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仪态自然地蹲在高处,意态气概端正庄重。B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译文: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
18、有死,虽然长得弯了却没有死。C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译文: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决然没有丝毫逢迎依附的意思。D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译文: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答案B解析应译为: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
19、江之,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蘖而殇,或拱而夭拱:指树有两手合
20、围那样粗B而有斧斤之患 患:担心C而不为人所材 材:用作材料D而岌然无阿附意 阿附:逢迎依附答案B解析“患”应解释为“灾祸”。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并列连词,并且/承接连词。C项介词,对/介词,在。D项代词,它/指示代词,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对树木遭遇的分析,文章也隐含了作者对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的不满。B作者认为,自己家里的木假山之所以幸运,那是由于命运的安排。C作者喜爱自己家中那木假山,不是因为其形态美妙,而是爱其隐藏着的精神。D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叙议结
21、合,含意丰富。答案B解析因为对假山形成的原因和许多社会现实无法解释,只好作出这样的揣测,不是作者的断定。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译文: (2)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译文: 答案(1)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2)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做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
22、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
23、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缙绅大夫游西山,不可能建造房屋,只能是往、到。可联想“登门造访”。B项“是雪也为可尚也”构
24、成主谓结构,“可”是“值得”的意思,“尚”作动词,推崇。可联想“尚贤使能”。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今又以雪济之”,承前文“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意思上有递进关系,翻译为“加上”很合理。D项“讵不韪欤”构成反问关系“难道吗?”,从前句看,作者对“以屋名雪”持肯定态度,此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可联想“冒天下之大不韪”。11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 因 之B则 为 所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正确运用的能力。首先要依据原文,理解句意,前半句应该理解为“圣人建造
25、房屋来居住”,因此选项锁定在A项或C项,表示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然后分析后半句,“冀”意思是“希望”,句意应是“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联想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知虚词“乎”正确。故得出答案为C。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
26、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体内容。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者”“也”后面要断开,虚词“则”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通过分析句意关系,在选项中做比较,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穷而在下”和“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应该是独立的两个意思,所以可排除A、B两项;C项“及其以善及
27、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中“而有成物之心”,虚词“而”表明句意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前应停顿,其后不能断开,因此答案应为D项。1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答案B解析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B项表述不当。对照原文:“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
28、弭灾之功在焉。”“生意”与“弭灾”应该是并列的动宾结构,一起修饰限定“之功”,“生发生命”的意思。全句应理解为:“这雪,不唯独因为它的色彩的洁白而值得推崇,还因为有生发生命消除灾祸的功效在其中。”可见并非“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译文: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译文: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译文: 答案(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解析本
29、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定语后置句、省略句。(1)“落成”,建成。“适”,恰好,与“会”相似。“雨雪”,下雪,为动词性,可联想“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遂”,于是,就。“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联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缙绅”,官员、士大夫。“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以“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可联想“马之千里者”。第一个“为”(wi)是动词,“为诗”,作诗;第二个“为”(wi)是介词,替、给。“记”是动词,写记。(3)省略了介词“于”,“(于)木处,(于)土处”。“颠”是跌落,可联系词语“颠覆”。“处(ch)”是动词,居住。参考译文吴地有位儒士叫徐孟祥,读书作文,志向远大,行为高
30、洁,在光福山中安家。跟从他学习并向他请教的人非常多,他在郡国里有很大的名声。官宦士大夫到西山游览,一定到他家里。孟祥曾经建造几间茅舍,用白色茅草覆盖,不进行华丽的装饰,只是用白色土粉粉刷屋子里面,就像是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的卢舍人用古代隶书给它写了匾,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冬神掌管时令,冬天到来时,草木就停止生长而枯萎凋零。天地间积累的阴气,湿润就化成雨,寒冷就凝结为雪,缓缓落下,千里全是白色,山林大地全部被覆盖。万物都被覆盖无法看见,它们的生机不都几乎止息了吗?谁知生机反而寄托在这雪地之中了。所以冬至时节
31、,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一点春夏的阳气已经在五重秋冬的阴气下生出了。因此腊月里有雪,那么来年春天就有(好的)收成,人也就没有患各种(流行)疾病的担忧了。这雪,不唯独因为它的色彩的洁白而值得推崇,还因为有生发生命消除灾祸的功效在其中。远古之人,有的在树上栖居,有的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起初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读书学习古人,结茅草建造房屋,不进行华丽的装饰,大概是学习古代的做法吧?现在又用雪覆盖在它上面,是不是也表明他高洁的志向和行为呢?难道只是这样吗?孟祥隐居在山林中不被当世重用,不得志居于下层,如处在冰雪封冻、处境艰难的冬天,至于他用善行来惠及他人,有成就别人的心意,而又不追求回报的行为,又如同雪有生发生命消除灾祸的功德啊!把房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是很恰当的吗?至于开启这房子来观看那雪的气势姿态,就可以从各位作诗歌咏者的描述中看到了,我没有必要来多加记述了。-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