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分析,秦朝实行皇帝之下的三公九卿制,西汉实行皇帝之下的“中朝”和“外朝”并行制度,“中朝”官员由皇帝任命等级较低的官员担任,区别于由丞相组成的“外朝”,这样就形成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答案:A2.导学号92540012贞观元年,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
2、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A.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B.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C.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D.三省六部制导致唐出现亡国危机解析:材料认为中书省、门下省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A、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答案:C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解析: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
3、权力制衡问题”的举措是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权制衡,一方面保障了君权的加强,同时也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选A项。答案:A4.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掌管财权的三司使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减少财政赤字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即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答案:C5.“吏多
4、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D.较好地发挥监察作用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官吏往往有很多苛政,治政的政策和命令烦琐而且杂碎(人民无法依从),其中大多错误在于当地的刺史,(这些刺史们)有些不守自己的职责,举荐或者罢黜某个下级官员完全出于自己的私意,干预郡县事务,私自听信他人谗言来了解吏民过失。由此可见,刺史没有较好地发挥监察作用,没有依照条例办事,故C项正确。答案:C6.导学号9254001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
5、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谏官从唐代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发展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故选D项。A项中君权“不受制约”说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项错误;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对皇帝负责,C项表述不准确。答案:D7.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
6、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解析:抓住题干中“官员不入酒肆”“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的信息,可知这些做法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故C项正确;A项中“遏止了”、B项中“有效控制了”、D项中“严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答案:C8.“西汉王朝为了增加政府的新血液,仿效战国时代招贤办法,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政府中非贵族血统的官员群,遂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士大夫阶层。”这里的“招贤”办法是()A.世官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
7、举制解析:属于西汉由下至上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的“招贤”办法只有察举制。故选C项。答案:C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解析: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其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反映,故正确选项为A项。答案:A10.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
8、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知九品中正制是以人才优劣为标准,不是以门第为标准。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答案:A11.导学号92540014“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这表明元代行省制度()A.最初是临时机构B.有利于强化皇权C.主要管理军事D.来源于唐代中书省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有征伐之
9、役”“因事设官”,可知其是临时机构,A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B项说法不正确;C、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答案:A12.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解析:题干中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而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由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得以加强。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
10、,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
11、,在社会的等级阶层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于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参考答案:(1)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提高
12、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材料二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1)材料一中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吗?参考答案:(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监督,相互制约。(2)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