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7武汉市试题)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武王以德定天下,故A项错误;据材料“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可知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武王伐纣后西周的长久统治,并非强调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故D项错误。2(2017银川一中试题)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
2、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这说明了()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据题干“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可得出族人必须在经过宗族裁判后,再向官府投诉,由此可得出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宗族审判,“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可得出宗族司法需在国家地方司法的领导下存在,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宗族
3、审判效率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3(2017广东省肇庆市试题)钱穆认为春秋时期“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一则为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抗南方楚国之武力兼并,因此得保存封建文化,使不致即进为郡县的国家。”由此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A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导致分封制崩溃B南方楚国已率先实行郡县制C“霸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宗法分封制D南北边患造成周王室衰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表现。从材料中可知存在着军事斗争、国家战争,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封建制,不让国家出现郡县,材料强调的不
4、是分封制的崩溃,而是分封制得到了保存,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郡县制是否最先出现在楚,结合史实,我们可知最早出现在晋国,排除B项;材料中说明,一些有能力的国家通过国家力量进行兼并,反映的是春秋争霸的史实,春秋霸主都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分封制,故选C项;据材料看不出周王室的衰落,排除D项。4(2017山东师大附中试题)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周秦之际的政治
5、制度演变。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5(2017山西省试题)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说明属
6、吏服从郡守,但未必忠于中央,故选A项。“只有郡守而无朝廷”可加大地方分裂力量,不利于稳定地方的统治秩序,故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地方官吏,没有涉及豪强地主势力,排除C项。汉代实行察举制,是地方官察访和举荐士人,并非属吏,故不会“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排除D项。6(2017广东省肇庆市试题)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推恩子弟赢得了地方诸侯的支持B酎金夺爵加强了专制皇权C推恩子弟和酎金夺爵都是为了削弱王国的势力D推恩子弟和酎金夺爵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
7、央的威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中可以看出推恩令主要是将诸侯国越分越小,最后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而不是为了赢得地方诸侯的支持,排除A项;酎金夺爵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有很多的国被去除了,大国分成小国,这一切都最终削弱地方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实力,故选C项。推恩子弟和酎金夺爵只是削弱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但并没有彻底解除,排除D项。7(2017河南省新乡市试题)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
8、位有所提高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C项正确;A项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材料无法体现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项。所以选C项。8(2017石家庄市试题)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
9、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材料反映出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但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身体要求为标准,正好适合人们上下车,故“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说法正确,故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中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9(2017山西省实验中学试题)有学者指出,专卖制度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实行垄断经营,其目的主要是与商人争利。据此分析专卖制
10、度()A是重农抑商的体现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就是官府垄断商业 D否定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专卖制度“目的主要是与商人争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卖制度就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故A、D两项错误;材料“对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实行垄断经营”说明C项错误。10(2017广东省茂名市试题)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治大国如烹小鲜”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D天下兼相爱则
11、治,相恶则乱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材料“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于韩非子显学篇。这两句话是在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选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A项是法家思想理论,与题干材料一致,故A项正确;B项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主张。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应该像烹小鱼一样小心、动作轻,不要轻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这样国家才能搞好。C项是儒家的思想主张;D项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选A项。11(2017宁夏试题)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12、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根据“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判断,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儒学中治国平天下”,排除B项;根据“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故C项正确,D项错误。12(2017江西省新余市试题)“为人主者,予夺生杀,
13、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该思想提出者是()A荀子 B韩非子C秦始皇 D董仲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材料意为:君王操权,必须谨小慎微,切忌妄为。君王必须既做伦理榜样,又做政治权威,才可以成为治世之君,即“配天”。材料符合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杂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故D项正确。二、材料分析题(共2个小题,共40分)13(2017杭州市试题)(16分)秦朝不但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且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陵园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注:秩千石指
14、官员俸禄),受公卿奏事,举劾按幸。监御史,秦官,掌监郡。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与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材料二兵马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
15、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整理请回答:(1)写出与材料一直接关联的秦朝监察制度的官员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以来的古代监察制度。(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的建造原则。(8分)答案(1)名称: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4分)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4分)(2)特点:神态逼真,色彩绚丽,个性鲜明,(只要答出“真实性与装饰性”即给分)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
16、势(只要答出“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即给分);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一朵奇葩。(6分)原则:事死如生。(2分)14(2017四川省试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
17、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
18、约。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19、”,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答出三点得6分)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4分)(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4分)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答出两点得4分)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