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体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论辩类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文的端绪,汉代政论文中名篇迭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由于唐宋八大家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
2、是在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他们对论辩文体中不同的体裁也作了探索。一般说来,“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学法指导 1.本专题均为古代论文中的论辩文,学习时要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2学习本专题要注意牢固掌握基础文言实词、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3本专题学习时,要尽量结合注释自己阅读理解,要注意加强诵读。第 1 课 原 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韩愈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
3、又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韩愈 3 岁时,父母均去世,因此由兄嫂抚育长大。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达仕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第三试未及第。25 岁至 35 岁,先中进士,第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曾赴汴州节度使董晋及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 岁至 49 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求减免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唐宪宗时为国子博士,后升迁至太子右庶子,但一直未能施展才学。50 岁至 57 岁,先跟随裴度征讨吴元济,后升迁至刑部侍郎。819 年,因力谏“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不久再次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为“唐宋八大家”中政
4、治上较有作为者。韩愈还是一位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词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杂乱无章”、“同工异曲”、“蝇营狗苟”等。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朝诗人杜牧把韩愈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宋代文豪苏轼则称他“文起八代之衰”。1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
5、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为“唐宋古文运动”。2“五原”这是韩愈所写的一组哲学散文,较集中地阐述了韩愈的思想观点。“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五篇。“原”,本义是水的本
6、源,后引申为推求、推究事物的根源或追溯事物的由来。韩愈写“五原”之后,模仿者颇多。明朝思想家黄宗羲有原君、原臣、原法,清代叶燮有原诗,戴震有原善,曾国藩有原才等,以至“原”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士族大地主同执政者勾结,互相利用,其子弟依靠门荫,仕途平步青云,而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由于执政者的求全责备,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及第就官,也是“动而得谤”,屡遭打击排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作原毁,希冀引起当权者的重视,抑制“毁谤”的滋生蔓延,以使国家可理。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原毁”中“原”的意思是探求、
7、推究事物的根源,是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毁”指的是诋毁、毁谤。“原毁”就是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诽谤丛生的根源。韩愈把它归结为“怠”与“忌”,而“忌”是主要原因。1读准字音(1)谤(bn)(2)有闻也(wn)(3)几庶几j几个j(4)强者必说于言(yu,同“悦”)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其待人也轻以约:简约(2)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品性良善之人(3)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易,容易;艺,技艺(4)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周全;廉,少,意谓要求低(5)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贯彻实行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善我善是:擅长己未有善:好的方面故人乐为善:好事(2)闻闻古
8、之人有周公者:听说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望(3)于懦者必说于色矣:介词,在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介词,引进对象尝试语于众曰:介词,对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求其所以为周公者古义:的原因。今义:在因果关系复句中表结果。(2)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古义:缺陷,过错。今义:疾病。(3)吾尝试之矣古义:曾经试验。今义:试,试验。(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2)即其新,不究其旧: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目前的良好表现;旧,过去的错误(3)早夜以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6
9、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判断句(2)彼,人也;予,人也:判断句(3)某非良士:判断句(4)周公,大圣人也:判断句(5)详,故人难于为善:省略句(6)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省略句7翻译下列句子(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译文:(2)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译文:答案(1)这就叫做不以要求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对待别人。(要点:是,这;众人,一般人。)(2)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要点:几,庶几,差不多;理,治。)原毁一、第1段赞美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待人“轻 以约”二、第2段批评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三、第3段指出“毁”之根
10、源:怠与忌四、第4段说明写作意图:望治国者“得吾说而存之”1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一段?这一段又主要阐述了哪些意思?答:答案 中心论点在第 3 段的首句,“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这一段主要揭示了“毁”的社会根源怠与忌;充分阐述了“毁”的危害由于“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必然会导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真正有才有艺的士人处在这样的世道,就只能“难已”!2在中心论点出现之前的两段,作者分别从哪些层面描述、分析“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行为?这两段与中心论点分别有怎样的关联?答:答案 第 1 段作者从三个层面来写“古之君子”一是写他们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责己“重以周”,所
11、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二是举例论证古代的君子“责于身者重以周”,他们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通过“求”“责”“思”“去”“就”等具体的行动,发扬圣人优点,去掉自身不足。三是说明古之君子“待于人者轻以约”,他们宽以待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生怕别人得不到为善的益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本段所论述的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看似与中心论点无关,实际上先为文章中心树起了正面的楷模,也为下文破题作了有力的铺垫。第 2 段作者也是从三个层面来写“今之君子”一是写他们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及其后果:责人详,故人难为善;待己廉,故自取也少
12、。二是谈他们“待己廉”,没有优点和本领,却要自欺欺人。三是谈他们“责人详”,他们尽量贬低别人的优点和本领,要求自己的标准连普通人的标准都达不到,却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本段虽仍没有提到“毁”,但所列出的“今之君子”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实际上就是“毁”的具体表现,作者谴责他们自我满足、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为下文揭示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及危害作了直接的准备。3文章第 4 段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意图?答:答案 本段说身居高位而想有所作为的人,得到这篇论说而存之于心,那么国家大概可以治理好了吧!这是希望上层统治者能从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本文所论及的“毁”的根源及危害。那么作者这样说,又是基于什么
13、样的社会现实呢?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其子弟靠门荫直登仕途;而由于上层统治者的求全责备,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欲登上政治舞台相当困难,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封建士大夫当中也滋生了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因此,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希望统治者能够重视这种不良现状,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从根本上抑制诽谤的滋生。对比论证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本文的对比论证有一明显特色,请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这一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答:答案 文章将内容上的对比与语言形式上的排偶紧密结合起来,
14、全篇几乎都用对偶、排比句式敷衍而成。这样错综配合,活泼多变,既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论证的逻辑力量。如下面的这段话: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语段中加波浪线的是反复句式,加单横线的是对偶句式,加双横线的是排比句式,这些句式都统一为文章内容上的对比服务。它们的综合运用,丰富了所比对象的特征,强
15、化了对比论证的效果。古 之 君子,其 责 己也 重 以 周,其 待 人 也轻以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约。重 以周,故 不 怠;轻 以 约,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会懈怠于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故 人 乐 为 善。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以:表并列,相当于“而”。约:简约。善:好事。闻古之 人听说古代人中有 舜 者,其为 人也,仁义人也。求 其 所以为舜 者,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探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责于己 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 是,而我乃不能是!”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乃:却、竟然。早 夜 以 思,
16、去 其 不如 舜 者,就 其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展那些如 舜者。与舜相同的地方。闻 古 之 人有 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人,他的为人,是个多才艺人也。求 其 所以 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多艺的人。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予,人 也。彼能 是,而我乃不能是!”早 夜 以 思,去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其 不如周公 者,就 其 如 周公 者。舜,大圣人也,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保留那些像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 无 及 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 无 后世没有人能够赶上
17、他;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够及 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 之 病也”,赶上他。这个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过错”,焉:代词,指舜、周公。病:缺陷,过错。是不 亦责于身者 重 以 周乎!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其 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 是,是 足 为 良他对别人呢,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是一个品性良善人 矣;能善 是,是 足 为 艺 人 矣。”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作为一个有多技能的人了。”良人:品性良善之人。艺人:多技能的人。取 其一,不 责 其 二;即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目前其 新,不究 其 旧;恐恐然惟
18、惧其人之不得的良好表现而夸奖,不追究过去的错误;生怕他得不到做好事应为善之利。一 善易修 也,一艺易 能 也,其于人也,有的褒扬。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他对别人,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 善 是,是亦足矣”,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不亦待 于人 者 轻以约乎!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吗!即:如果。易:容易。待:对待、要求。今 之君子则 不 然,其责 人 也详,其待己也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很周全,要求自己却廉。详,故人 难 于为善;很低。对人要求周全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廉,故 自 取 也少。低了,所以自己得益就
19、少。然:这样。详:周全。廉:少,意谓要求低。己 未 有自己没有什么善,曰:“我 善 是,是亦足矣。”己 未有能,优点,却说:“我这方面比较好,这就够了。”自己没什么技能,曰:“我 能 是,是亦 足 矣。”外以欺 于人,内 以欺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于 心,自己的良心,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未 少有 得 而止 矣,还没有一点得益就停止了,不亦 待 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 能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低了吗?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有这种是,其 人 不 足称也;彼虽 善 是,其优点,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道;他虽然擅长这种技能,但这种用 不 足称也。”
20、举 其 一,不 计其十;技能的作用不值得称扬。”指摘别人一个缺点,忽略其他众多的优点;究 其 旧,不 图 其新;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举:指出、提出。计:计较。旧、新:过去;现在。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 者已详乎!生 怕 别人有了好的声名。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夫是 之 谓不以众人 待其 身,而以圣人 望这就叫做不以要求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于人,吾 未 见 其 尊 己也。对待别人,我看不出他这样做是在尊重自己啊。虽 然,为 是 者 有 本 有 原,怠 与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怠惰和忌之谓也。怠 者 不 能 修,而 忌 者 畏
21、 人忌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修。吾尝试之矣,修养品性。我曾经试验过,修:修养品性。尝:曾经。尝 试 语于众曾经尝试着对众人曰:“某 良士,某 良士。”其 应 者,必其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之 与也;个人的朋友;与:朋友,同伙。不然,则 其所疏远 不与同其利要不,就是不与他接近、不同他有利害者 也;不然,则 其 畏 也。不 若 是,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那些性格强 者 必 怒 于 言 ,懦 者 必怒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于 色 矣。又尝语于众 曰:“某 非良士,脸上表露出反对的神
22、情。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 非 良士。”其 不 应 者,必 其人 之与也;不然,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则其 所疏 远 不与同其利 者 也;不然,则 其 畏就是不与他接近、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也。不 若 是,强 者 必 说 于 言,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说:同“悦”,高兴、喜悦。懦 者 必 说 于 色 矣。是故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高兴的神情。所以事 修 而 谤 兴,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兴:兴起,产生。德 高 而 毁声望提高了诋毁 来。呜呼!士之 处 此世,而望名誉之光、也就随着来了。
23、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之行,难 已!道德畅行,实在难啊!行:贯彻实行。将 有作 于 上 者,居上位而将有所作为的人,将有作于上者:居上位而将有所作为的人。状语后置。得吾 说 而存之,其 国家 可 几 而 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记住它,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理 欤!治理好了吧!几:庶几,差不多。表可能。理:治。读韩愈梁 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
24、导我们的行为。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于是向皇帝上一奏折,痛陈利害。宪宗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
25、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
26、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像,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
27、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
28、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
29、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
30、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
31、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有删改)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强者必说于
32、言B未少有得而止矣C道德之行,难已D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答案 D解析 A 项“说”同“悦”,高兴、喜悦。B 项“少”同“稍”,稍微,略微。C 项“已”同“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故人乐为善B即其新,不究其旧C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D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答案 D解析 A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B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良好的表现。C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周密、全面B就其如舜者就:趋向,靠近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善:擅长D一善易修也修:做到答案 C解析 形容词用作名词
33、,好事。4对下列各句中“乃”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良久乃已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 家祭无忘告乃翁A/B/C/D/答案 A解析 表转折,却;表转折,却;副词,才;表判断,是;代词,你的。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B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C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D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尽管如此。今义:连词,表转折。B 项古义:“故”,所以;“事”,事情。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C 项古义:多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某
34、些手工艺工人。6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责于己曰B其为人也,仁义人也C尝试语于众曰D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答案 B解析 B 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二、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彼,人也;_。_,而我乃不能是!(2)是故事修而谤兴,_。答案(1)予,人也 彼能是(2)德高而毁来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35、:“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
36、,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群众,大家B吾未见其尊己也尊:尊重C怠者不能修修:修养品性D将有作于上者作:作为答案 A解析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怠与忌之谓也必其人之与也B.懦者必说于色矣怠者不能修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D.强者必怒于言尝试语于众曰答案 B解析 B 项代词,“的人”。A 项连词,和/名词,党羽、朋友。C 项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 项介词,在/介词,对
37、。10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举其一,不计其十 以圣人望于人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强者必怒于言 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懦者必怒于色矣A BCD答案 D解析 都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例证,得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是今之君子责人的态度。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
38、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答案 B解析 应是“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12翻译下列句子。(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译文:(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译文:答案(1)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很周全,要求自己却很低。(2)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怠惰和忌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四、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讳
39、辩韩 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
40、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41、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之举者为非 劝:劝说B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唱:应和C作法制以教天下者法制:礼法制度D乃不敢言谕及机乃:竟然答案 A解析 这里的“劝”是“劝勉、鼓励、勉励”的意思;如果解释为“劝说”,则不能与“反对(参加科考)”构成对称关系。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愈“尽孝道重在行动”的主张的一组是()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ABCD答案 C解析 是皇甫湜的话,不能直接代表韩愈的思想;是推究“法制”
42、的渊源;指的是不懂得真正的“法制”实质的宦官、宫女们的行为。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科举考试中“进士”的“进”与李贺父亲的名字“晋肃”的“晋”读音相同,所以在当时就李贺是否应该避父名之讳而放弃科举考试出现了两种看法,作者针对不赞成李贺参加科考的议论,提出了尽孝道重在看行动而不在避讳与否的主张。B在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引用了与皇甫湜的一句简单对话,从这句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在自己的思想认识上,对做人的是非是丝毫不苟且的。C韩愈的议论文素来被人们认为具有雄辩的特点,其实这篇文章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二名不偏讳”的理论依据,然后用比较丰富的
43、事实进行论证,这就使文章很具说服力。再加上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雄辩的力量。D作者在本文中的说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的,作者认为,对于长辈的尊重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周公、孔子以及曾参就是学习的榜样。至于那种重视礼仪、重视避讳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做法是宦官、宫女们所重视的。答案 D解析 第一,文章中并没有反对重视礼仪的语言,作者所反对的避讳也是有条件的,如“二名不偏讳”;第二,“重视礼仪、重视避讳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和“因为这种做法是宦官、宫女们所重视的”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
44、为是,劝之举者为非。译文:(2)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译文:答案(1)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2)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吗?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
45、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讽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
46、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曾参、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