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贺新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诗歌,写文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通过想象与联想,再现诗歌的画面美。 3、知人论世置身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置身诗境,探究诗歌的情感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2、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认识人生的价值。教学方式:朗读读品味法、讨论展示法一、导入新课算人间知己唯有吾和汝,数风流诗词且看贺新郎。毛泽东,胸怀天下,豪情万丈,堪称“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并存的诗词贺新郎。二、美读诗歌一首好诗,读你千遍万遍也不厌倦,读出你的激情,读出你的味道。1、自由诵读。 2、个别读,学生评价
2、。 3、全班齐读,情感基调由哀婉、凄清转向高昂 。贺新郎 毛泽东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 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 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 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hun)宇。重比翼,和(h)云翥(zh)。 三、情景重现(一)、一首好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选择本词中自己喜欢的细节、场景进行描摹,合理想象,再现送别画面。(学生描绘画面,走进诗词情境 )从此就要和你
3、挥手告别远去。在分别之际,我们凄苦的心啊,哪能承受住如此难舍的悲伤的相望!从此,我又将独自一人浪迹天涯。何时是归期?只好把我此时的离愁别苦的心情向你说了又说。可纵是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倾诉不尽!我知道,此刻你的心也和我一样柔肠寸断。我看见你的眼角眉梢都写满了离愁别恨。但坚强的你,却在强忍着悲哀,不让泪水落下。也许,你还在误会我上次的信中所说的话,悲痛中还带着些许的怨气。但是,我相信,我们之间的误会就像那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消逝的。因为啊!仔细想想,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人世间,我们是最知心的患难夫妻。谁也没有你我最了解对方。可是,此时我对你难舍的眷恋和深藏在心底的痛苦,即使是洞察秋毫的老天爷也不见得知
4、道啊! 今天早晨,小吴门路上的冬霜疑结得好厚好厚啊!半空中一轮残月还斜照在家门前的池塘上。显得是那么的凄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潸然泪下!突然,又听见火车启动的汽笛声,更让我肝肠寸断,难舍难分啊!别了,我的爱妻!别了,我亲爱的孩子们!从此,我又将孤身一人去闯荡天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不得不抛家别业,远离亲人!临行前,我希望你割断这千般愁万种恨,坚强勇敢地为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我们应该像昆仑山的绝壁倒塌和台风横扫宇宙那样,彻底摧毁这万恶的旧世界,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新世界。请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在革命的胜利中夫妻相逢,就像那雄鹰一样和着绚丽的云霞,在天空中比翼翱翔!
5、师: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词的下阕写凄清的夜色,凄清的环境,衬托出离别之人凄苦的心境,结句同时寄托了革命胜利,夫妻比翼齐飞的美好愿望。 (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尽管毛泽东把“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等豪放之语嵌入婉约之章,但那“黯然”之情仍然让人“销魂”。如果你是毛泽东或者杨开慧,面对亲密爱人和革命伴侣,此时此刻,离别在即,你最想对对方说些什么呢?(学生分别扮演毛泽东和杨开慧,情境对话)补录学生习作: 贺新郎 別友(拟杨开慧) 作者:陈晓宇双眸情脉脉 。再回首朦胧泪眼,愁绪交错 。心头指间如绞痛, 别情欲说还休 。
6、晓前路崎岖不平, 烈日灼灼伴君行 。 道世间有情却无情 ,吾与子,亦如此 。来日荆棘布前途 ,寒刺骨险处求生 ,虎穴深入 。挥手作别爱意在 ,但前行勿深念 。任扼杀微茫希望, 且犹蛟龙潜潭底 ,更应如雄鹰翱天际 。君需去,定不负。 四、探究情感(一)、中国诗歌讲究“诗言志,歌咏言”,这里所说的“志”,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贺新郎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中难得一见的婉约之作,其间流露的情感丰富复杂。诗人到底言了什么“志”,抒发了什么“情”呢?(小组代表发言)生:我认为作者抒发自己和妻子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多的是自己伤离别。生:我觉得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豪情和壮志。师:欣赏诗词一定要结合诗句来理
7、解,你们所概括的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体现的呢?(同学补充发言)生:开头“挥手从兹去”,挥挥手,从此就要分别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相见;“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执手相看泪眼,“眼角眉梢都似恨”么?何况还有“热泪欲零”,流泪了,哭出来,也许伤心,就可以得到宣泄了,但是偏偏是“还住”, 异常的举动,倍增伤心之情。所以我认为作者抒发自己和妻子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多的是伤离别。生:我们小组认为,这首词的确有“伤离别”的感情抒发。我们来看下阕,从“凭割断愁丝恨缕”开始,尤其是在结尾部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请割断我们的离别伤愁,要积极的参加革命斗争,不正表
8、现了词人的豪情与壮志?“重比翼,和云翥”,待到将来,我们再夫妻团聚,比翼双飞。短短六个字,融注的是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对这首词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伤离别”上。词作最后情调上扬,豪气干云,表现出的英雄气概、领袖情怀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去赞叹。 师:这首词好就好在把儿女柔情的缠绵和革命激情的昂扬两者结合在一起,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更符合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政治家诗人”的评价。无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才是更加真实的毛泽东,更加成熟的大丈夫。 (二)一首好诗,往往会运用一些独到的艺
9、术手法,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 1、用典生:作者用“挥手”“凄然相向”“热泪欲零还住”的细节,来传递自己的离情别绪。我们学过的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欲语泪先流,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景物烘托生:作者用“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头顶半天残月,脚踏遍地清霜,穿过凄清的横塘,并肩行进在东门外大路上。没有言语,也没写内心活动,凄清的周围环境,苍凉的景色渲染,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衬托出离别之人的凄苦的心境。 3、比喻生: “愁思恨缕”的手法,类似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采用了一种
10、化抽象为具象的手法,将自己那无边的愁思比喻成具体的“丝”和“缕”,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师:这类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表现手法,在古代诗词中是经常采用的,很受诗人们的钟爱,谁还能够举出类似的例句来?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在相见欢)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把愁比作白发,“三千丈”啊。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把“愁”“烦恼”比作“舴艋舟”也承载不动的东西,足见愁有多重。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他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都集中在个人的愁苦上难以遣怀,毛泽东则要坚决割断这满腹的愁思恨缕,全身心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表现出决然的革命情怀,这就是诗
11、人的伟大之处 。五、为作者拟写颁奖辞任凭海枯石烂,无论何时何地,毛泽东都是感动中国人物,请同学们用你的生花妙笔,为毛泽东拟写颁奖辞。(学生展示)(教师展示)你胸怀天下 你大济苍生 你欲与天公试比高 尽管人间沧桑 你柔情百种 你豪情万丈 你敢教日月换新天 才情如此多娇 引无数读者共折腰 六、课堂小结师:读毛泽东诗词,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一份柔情,更深刻体会到了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种使命与担当。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们,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七、拓展作业1.写一首小诗:请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别离,表达自己离别时的(惆怅、孤寂、伤感、鼓励、劝勉等)情绪。 2.写一篇小作文 :选择运用“晚风、夕阳,明月、枫叶、鸿雁”之类的意象,描写一个离别的场景,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