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疯狂专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答案】A2【2017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
2、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明朝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质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质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有可能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故B项正确。【答案】B3【2017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
3、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A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
4、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答案】A5【2016年全国新课
5、标3卷文综历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
6、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C。【答案】A6【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A商 B周 C秦 D唐【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葡萄传入中国最早是在西汉,故A项、B项和C项错误;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此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从西域传入中原,因此这面铜镜的制作应当是唐代,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答案】D7【2015年新课标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
7、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不符合史实;“妈祖”、“临水夫人”等崇拜受到朝廷的认可,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只是认可民间崇拜,不能说明统治思想和民众观念的一致,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C8【2015年新课标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
8、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答案】B9【2015年安徽卷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
9、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据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A符合题意;题干之中并未涉及到杭州丝织业的情况,因此不能够说明杭州丝织业发达,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
10、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重视农业的情况,排除D。故选A。【答案】A10【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解析】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
11、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答案】C11【2015年海南卷历史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解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
12、学知识的能力。题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统治的稳定,A项错误,D项正确。“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BC两项错误。【答案】D12【2018届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中】下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城市商税额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82000贯江南东路首府江宁府(今江苏南京)45000贯淮南东路首府扬州(今江苏扬州)41000贯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67000贯广南西路首府桂州(今广西桂林)6600贯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 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
13、展 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解析】城市地位决定经济发展程度,此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图表信息两浙路和成都府路商税最高,说明两地商业比较发达,这是受地理区域影响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商税不一定都是海外贸易的税收,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两宋之际,故D项错误。【答案】B13【2018届百校联盟高三11月联考】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14、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解析】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船只减税,对运米船只免税,说明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B项正确;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A、C两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答案】B14【2018届滨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由此可知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明
15、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大批读书人弃儒从商,从读书人转化为商人,再联系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可得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正确。重商观念在明清时期有所发展,但不是“社会共识”,A错误。儒家思想仍是社会的正统思想,C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等级仍是传统的士农工商四等,儒士的地位高于商人地位,D错误。【答案】B15【2018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额占百分之八十。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分别占百分之四十和六十。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 B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作
16、准备C政府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 D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发行的交子面值由大变小,特别是小额面值逐步增多。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币值较小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交子的使用更为普遍,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答案】D16【2018届曲靖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在今河南社旗县清代山陕会馆中发现了当时订立的、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等商业文物遗存。这说明A清代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 B会馆对地方商业进行行政
17、管理C清政府立法规范商业行为 D商会成为政府抑商的工具【解析】“商业规则刻在石碑上并立于会馆中”足以证明清代的会馆是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的,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会馆并不能对地方商业进行行政管理,因为会馆不是行政管理部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民间立法规范商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商会并不是政府抑商的工具而是商人们促进商业发展的工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17【2018届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上学期质检】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时期15世纪16世纪17世纪前半期17世纪后半期18世纪前半期18世纪前半
18、期19世纪前半期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75.1146.4431.0731.7827.3715.9212.30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解析】材料数据表明,中国白银购买力逐步下降,反映了中国白银大量流入,造成白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这和新航路开辟后,亚洲和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商业贸易增强有关,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价格上涨,白银价格下降,A错误;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不是反映“海禁”政策,排除C。【答案】D18【2018届山东省、安徽省名
19、校高三10月大联考】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解析】材料说明江南市镇街道的长度和宽度以及规模并不是统一规定,而是按照地势自然形成,故B项正确;集市的功能大体相同,故A错误;材料中是市镇,不是农村集市,故C项错误;统一规划不符合材料主
20、旨,故D错误。【答案】B19【2018届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A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B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解析】材料反映的从“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到“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是政府政策的变化,而这种政府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政府税制改革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传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材料没有反映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
21、,排除。【答案】D20【2018届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三8月调研】南宋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的范围内,有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环城市镇的发展A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市镇开始出现 B体现了市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C是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产物 D体现了南宋市镇广泛兴起和发展【解析】“南宋绍兴府城”代表的是城市,“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代表的是乡村,而“环城市镇”则代表了城乡经济联系的加强,故选C。【答案】C21【2018届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中国的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明
22、淸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这折射出当时苏州A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B城市经济发展繁荣C传统文化保存良好 D社会风气积极向上【解析】据材料“苏州家训中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淸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经济繁荣,苏州是其中之一,城市经济发展繁荣必然伴随社会经济纠纷增多和娱乐服务业发展,故有赌博、诉讼和酒色,故B项正确;“社会秩序严重混乱”一般表现为暴力扰乱社会治安,材料无法体现相关现象,故A项错误;“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说明传统文化风气多遭破坏,故C项错误;“赌博、诉讼和酒色”也说明社会风气不良,
23、故D项错误。故选B。【答案】B22【2018届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A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C南方的教育事业更为发达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解析】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由题目中的信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可知“反差”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态势所致,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教育事业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答案】B23【20
24、18届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解析】“以末致财”的大商人,仍须“用本守之”,这会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从而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商人的经商热情遭到打击,故A项错误;大商人“用本守之”,成为大地主,这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税收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24【2018届江西临川区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有历史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0%,国家权力对商
25、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B统治者执行比较灵活的商业政策C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D古代统治者未执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B项正确;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D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B25【2018届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中国全史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贾的抬头成为社会结构
26、是否改弦易辙的问题。握有权力的王侯守住了他们的地位,利用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尺贱商,把这个新兴富裕阶层打击下去。”由此可知A农业是国家繁荣稳定的保障 B财富的集聚冲击社会阶层的稳定C商人流动性冲击小农经济 D商业发展冲击中央集权【解析】依据题干“握有权力的王侯守住了他们的地位,利用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尺贱商,把这个新兴富裕阶层打击下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巨商,冲击了原有的贵族阶层,因此遭到他们的压制,由此可知,财富的集聚冲击社会阶层的稳定,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商业问题,故A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故选B。【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