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 共76分)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
2、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
3、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
4、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
5、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
6、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答案】1. D 2. A 3. B【解析】这篇文章属于文化类论述文,考点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考查考生的理解词句、筛选整合、理解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提高这类题目的正答率,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由文中的信息能否得出选项中的结论。【1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7、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D项混淆是非。“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论之源”的。【2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
8、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3题详解】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
9、前行,可能 无助于思想的创新”。D项“从 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五段“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可推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有多重要孙道荣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
10、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
11、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
12、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
13、家的心。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
14、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主要运用第二人称来叙事,这样便于感情交流,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B. 车祸既是文章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又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C. 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
15、文章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D.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E. 文章第一段对山路崎岖不平的描写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5.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性格特点。6.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答案】4. AD 5. 有孝心,体谅父母辛劳;有才华,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有爱心,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 6. 小说的结尾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暗示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的心理变化(
16、环境内容);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写到回家,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主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小说主要运用第二人称来叙事”,说法有误。本文一直在说“他”,可见主要是用第三人称。D项,对“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根据原文“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可见主人公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镇定下来,冷静思考
17、下一步该怎么做。故选AD。【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结合“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可概括出“有孝心,体谅父母辛劳”;结合“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
18、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可概括出“有才华,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结合“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可概括出“有爱心,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6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结尾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判断小说结尾属于哪种类型,然后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这么写的作用。解答时不要只答套路,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作用。小说结尾段
19、写的是“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这是一段景物加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渲染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从人物角度看,在经历过公交车差点坠崖的事故以及解救了一车人性命之后,他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而结尾段暗示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的心理变化;从情节上来看,结尾段描写照应了开头的“回家”,“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
20、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这样写结构上首尾圆合;从主题上来看,“他”的醒悟使得文章主旨得到升华,而结尾段描写正是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
21、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裁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材料二: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今”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
22、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每日新报)材料三: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
23、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提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材料四: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
24、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要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5、是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
26、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B. 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跟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C.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较为全面,注重多方面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探讨。D. 材料四偏重议论,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9.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说明。【答案】7. B 8. B 9. 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蜒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
27、“炮昧儿”。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故选B项。【
28、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原文“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故选B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此题要求概括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分析他们抵触的原因,无非是从他们喜欢放鞭炮的原因,和他们没有认识到放鞭炮的危害这些方面
29、考虑在分析时结合这两点,再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来解答。材料三第二段“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此句应是人们要放鞭炮的原因。材料一最后一段“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说明一些人认识不到燃放鞭炮的危害。材料二“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间声音已经越来越强烈”,这是从环保角度,一些人没有认识到环保问题,所以抵制“禁炮令”。【点睛】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
30、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傅岐,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
31、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
32、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注解】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B. 此年/冬贞阳侯萧
33、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C.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D.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除服。B. 大同:是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即位后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年号。明清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C. 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东为右。D. 嫡嗣:
34、指皇位承继人。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傅岐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又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B. 傅岐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人死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傅岐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C. 傅岐见解独特,长于辩才。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议和,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D. 傅岐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
35、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看破了侯景的用心。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2)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等人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2)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使敌寇安静,使百姓相安无事,对于国事是有利的。”(参加)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
36、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此年”“冬”“贞阳侯”“萧明”“彭城”“兵”“魏”“明”“使”“有司”“近臣”,虚词“于”“及”,“贞阳侯萧明”作“伐彭城”的主语,“彭城”为宾语,“伐”为谓语,意思是“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三年”意思是“太清三年”,作后一句时间状语,要前后断开,“明遣使”作“还”的主语,意思还“萧明派人回梁国”,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这一年冬天,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
37、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句子可以断开为: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以东为右”说法错误,不是长江
38、下游以东的地区,而是以西,古人以西为右,故称江右。江左即长江以东,即江东。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说法错误,傅岐最终并没有说服皇帝。“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可见,朱异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39、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乃”,于是,就;“狱”,案件,案子;“于”,介词,引出动作“移”的处所;“即令”,就让;“脱械”,指给囚犯解答刑具;“以”,用;“和言”,平和的语言;“之”,代词,他,代指囚犯;“便即首服”省略主语“那人(指囚犯)”,翻译时补齐;“即”,立即,立刻;“首服”,认罪。(2)中“且”,将,将要;“得”,能够;“静”,使安静;“息”,使相安无事;“人”,指老百姓;“于事”,对于国事;“为”,是;“便”,有利;“于事为便”,对于国事是有利的;“并”,一起;“然”,认为是对的;“之”,代词,他,
40、代指朱异;“议者并然之”,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傅岐,字景平,在梁国做官,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极尽礼仪,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置了很久,(后来)
41、才被授予县始新令的官职。有个人在与他人斗殴中被打死,死者家属把状子告到郡府,郡守把他家的仇人收押在案,严刑拷打办法用尽,(但那人)始终不认罪。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依法处死(让他)为死者偿命,适逢冬至节到,傅岐就放他回家。管理监狱的官吏坚决地制止说:“古代有这样做的,今天不能这么做。”傅岐说:“如果他违背信约,我这个当县令的甘愿因此获罪。”那人最终按期返回。太守深为傅岐出众的胆识而惊叹,当即将傅岐审理这件案子的情况向上报告。傅岐后来(任职期满)离开始新县,全县的人无论老少都来拜送他出境,号哭之声传到数十里之外。(傅岐)
42、来到京城,朝廷授予他廷尉正的职务,在宫廷中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多次升迁后担任安西中记室,像原先那样仍然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傅岐相貌举止优雅大方,涉猎广博善于应对。大同年间梁国与魏国和亲,魏国的使者一年之中两次出使梁国,梁国常派遣傅岐接待应对魏国的使者。太清元年,多次升迁后担任太仆,司农卿,舍人之职像原先那样不变。傅岐在禁省十多年,掌管机要大事,机密从不外泄,地位仅次于朱异。这年冬,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得以安静太平,对我们的事情是
43、有利的。”参与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傅岐却说:“魏国在刚刚得志之后,为什么要讲和?必定是设下离间之计,故意让贞阳侯派使者来与我们议和,这样就使侯景(对我们)产生怀疑,倘若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就会心意不安,必定图谋生祸叛乱。如果答应两国互通友好,正好中了魏国的奸计。况且去年贞阳侯萧明兵败彭城,(梁国)在涡阳新近又战败撤退,现在我方接受对方的和约,更加显示我国的衰弱。(因此)讲和不能答应。”朱异等人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等到派使者前去议和,侯景果然有了疑心,于是率军反叛,入侵梁国都城,请求朝廷诛杀朱异。二月,侯景向朝廷上表,要求划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若能满足要求)就解除对京城的包围,回
44、到原驻地。朝廷下令同意,于是在城西(与侯景)订立盟约。侯景又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相送。傅岐坚持认为宣城王肩负着继承帝位的重大责任,不应该答应他。于是派遣石城公用隆重盛大的礼节送他。等到和侯景订完盟约,城中的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对众人说:“贼率兵叛逆,难道有求和的道理吗?”等到侯景背叛盟约,没有人不感叹佩服傅岐的。不久有诏书下达,因为傅岐勤勉辛劳,封为南丰县侯。傅岐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来侯景攻城)京城内城失守,傅岐带病突出包围,死在家里。(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
45、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友人。1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B.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C.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D. “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E. “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悲愤情怀。15.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
46、4. BE 15. 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答“以景衬情”、情景相融(“反衬”)下片通过“寒灯”“漏声”“ 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
47、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可见“雁门关、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E项,“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错;“鬓虽残,心未死”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应该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上片,从“梦游处、不知何地”以及“想关河”等句子,可以知道写的是梦境。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48、。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下片,从“梦觉”可以知道,这是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
49、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点睛:首先要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本词中,从诗歌标题“记梦寄师伯浑”可知,词中会写到梦
50、境,这是虚写,且从上片中“梦游处”可以知道,上片是写梦境,这是虚写;下片“睡觉”,“觉”是“睡醒”的意思,可见下片是实写,考生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且上片是写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的生活情景,而下片是写梦醒后的孤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考生还可以从对比反衬的角度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6. (1)滕王阁序中“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2)逍遥游中认为“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3)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4)
51、陈情表用“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5)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答案】 (1). 落霞与孤鹜齐飞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御六气之辩 (5). 风之积也不厚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 茕茕孑立 (8). 形影相吊 (9). 野芳发而幽香 (10). 佳木秀而繁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52、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本题,考生若是熟练背诵写错的字不会多,但若不理解,就会把“乘”“鹜”“辩”“茕茕”“幽”等字写错,此外,考生容易改写或是漏掉“也”“之”“而”等字词的写法;古诗文默写考查的就是考生不添字、漏字、改字的能力。考生要不折不扣地做到精准背诵,精准书写。第卷(表达题 共74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
53、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 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 的经典作品。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 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B. 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C. 口耳相
54、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D. 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B.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C.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D.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
55、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B.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C.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D.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答案】17. B 18. C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
56、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里“大众”不是“师徒”,只能用“口耳相传”。第二处,纷至沓来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延绵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这里还强调了“不间断”的意思,所以要用“延绵不绝”。第三处,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这两个成语在这里都适用。第四处,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
57、起,一同显现出来。这里指事物,只能用“泥沙俱下”。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
58、谱系”,该句一共有三处错误:第一,语序不当,“因为”应该移到“这个过程”的后面;第二,语序不当,“拣选”和“参与”应该调换位置;第三,搭配不当,“组成”应该改成“构成”。只有C选项把这三处错误都更正过来了。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此题,一是看主语“我们”,放在第一个谓语动词“阅读”之前要更合适,二是“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要更符合逻辑顺序,
59、三是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故选A。【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
60、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下面漫画的寓意。【答案】讽刺了某些只重钱财而忽视人格的人【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给漫画拟题并分析启示,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这幅漫画上画着一个人,坐在一把椅子上;另一个人站在前面给他测视力,视力表上写满“人格”两个字,这个人正用教鞭指着视力表上最大的一行“人格”;而椅子上的人却转过头表示“看不见”,而他的双眼都是“铜钱”。椅子上的人看不见视力表上最大的“人格”两字,
61、眼里只看见“孔方兄”,由画面到生活,讽刺那些社会只重金钱不重人格的人。四、写作(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奋发吧,少年追至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还是爬行动物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创新,钻木取火,焚林耕植一点一滴都是祖先的血汗,一撇一捺都是祖先的进步与创新!时至今朝,人
62、类依然没有忘记创新,可创新的路途,岂是一路落英缤纷,鸟语花香?这条路上有哀怨,有汗水,甚至有高尚的灵魂!可见其不凡,更可见其崎岖,坎坷,可谓“难于生青天”。但也不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荣誉不断,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可谓耗尽毕生所有,倾心倾力。有一次,他在飞机上做研究,一次不慎的爆炸差点导致他左眼失明,甚至让飞机险些坠毁,管理人员气急败坏,将他所有的研究物品抛下飞机。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只是比平日更加多了一份小心,最终,电灯问世!他,享誉世界!不只是西方文明,有如此浓重的辉煌,华夏文明亦然不逊色。就人们口中常说的唐诗宋词
63、汉文章,若不是几天年来,先人们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学史上何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情壮志?何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怅苦楚?何来那一声珍重中的蜜甜的忧愁?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创新与努力终会成就你的脱颖而出,驰名世界。齐白石笔下的虾个个活灵活现,宛如越到纸上一般。徐悲鸿的千里马更是雄赳赳,气昂昂,足以彰显中华民族之气概。在历史上,他们独挡一面,才有我们的华夏文明!我们应该高歌:“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我相信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而不再困惑,我将带着困惑永远寻找、探索。时间匆匆滑过,可即使如此,它仍不忘在人们身上留下属于自
64、己的痕迹。可有些人,他们总喜欢在时间身上刻下属于自己的痕迹。一成不变不是愚蠢,而是愚不可及。所以,奋发吧,面朝朝阳的少年!【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的内容是针对年轻人的做法“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从批评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练就本领,然后在谈名利”“不要虚荣”“要求抗挫能力”等;从赞同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因自身条件差而失去远大的理想”,“心有多大,天有多高”。行文时注意从材料分析出发,得出观点,做到有针对性,论证时注意结合现实,分析产生这种心理和做法的原因,是文章有深度。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针对“青年人”的做法辩证的分析,明确自己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