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要性。答案:B2论衡中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地力盛者,
2、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传统农业土壤培肥技术的使用,目的是提高“一亩之收”,即单位面积产量,这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主要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C项主要是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3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
3、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了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解析:题干中的民谣反映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兵役,且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C项。答案:C4(2018课标全国)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
4、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只可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5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
5、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昌南镇即景德镇,同时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里因瓷器而名扬天下,故D项符合题意。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提及;C项错在“海内外”。答案:D6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6、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A项正确。织造和浆染都属于纺织业,都满足了人们对服装的市场需求,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抑商政策的信息,C、D两项错误。答案:A7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 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解析:材料反映出苏州已成为丝织业重地,松江成为棉织业重地,景德镇是制瓷业重地,这是社会分工扩大的一种体现。答案:B8右图是明代作品南都繁会图卷(局部
7、),反映了明中叶江南地区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手工工场与封建作坊的最大区别是()A.生产规模大B.出现时间晚C.存在雇佣关系D.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解析:手工工场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与封建作坊最大的不同就是存在雇佣关系。故选C项。答案:C9北宋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十分繁荣B.政府重视商业活动的进行C.商品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D.商业活动的限制大大减少解析: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商业交易的数额也不断增大,为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携带方便的纸币应运而生。
8、纸币的产生,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10右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据此可知()A.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B.城市商业环境的宽松C.理学对妇女束缚严格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解析:A项“开始”说法错误;B项“城市”说法错误;由“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可知C项说法错误;题干反映了南宋农村地区货郎做买卖的历史现象,说明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D项正确。答案:D11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
9、、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答案:D12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解析:汉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这一制度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但北宋“钞盐法”允许私人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
10、地区销售,这说明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允许私人从事食盐产销,故A项不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政府允许私人从事食盐产销,并没有反映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故B项不正确;商人销售食盐,要向政府购置通行证,然后再到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政府对盐业的管理严格,故D项不正确。答案:C13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下列各项与这种认识一致的是()A.严厉的“海禁”政策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C.保护和招徕外商D.实行“工商皆本”解析:题干材料中“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够增加财政收入,对国家发展有利,因此主张“招徕远人”,保
11、护和招徕外商,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的观点,故A、B、D三项均错误。答案:C14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出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解析:防夷措施是限制外国人在华经商,也就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故D项正确。答案:D15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B.传统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关C.“海禁”
12、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明初实行“海禁”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的决策,其依据是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是根本,A项正确;传统儒学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故B项表述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40分)16(2018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
13、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
14、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7分)参考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
15、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4分
16、)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4分)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四(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
17、赖商税。宋会要食货材料五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3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参考答案:(1)态度:孟子是农商平等;商鞅是“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
18、、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
19、展的空间”的表现。(2分)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4分)材料三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
20、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6分)参考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坊”“市”分开;到宋朝,“坊”“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官方海上贸易频繁。思想: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