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77406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有道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意思。就数学学科自身而言,它有自身的逻辑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科学性都比较强,数学知识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学生周密细致的思考,与已有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即使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自学。

2、离开了学生的自学、思考,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死板的,零星的,学生不会应用。这与没学没什么两样。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显得十分必要。古代大教育家孟子说:“君子深造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一个人要有较深的造诣,必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这样,他的学问就扎实,积累就深厚,应用起来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也主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倡导的“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法”,胡炯涛的“中学数学研究创造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都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自

3、学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新课改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提倡。通俗地说,自学能力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能力。而数学自学能力则是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一、重视课前预习,在

4、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无非是“预习听课作业(或实验)复习考试”,不少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机械地学习,难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知识,认识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识,全面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预习还可以搞清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产生渴望解决这些疑难的动机,带着问题学习就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课前预习了,对新课了解了,在上课学习时就没有新鲜感、新奇感,学生就不会认真听讲。其实,我们权衡一下利弊,不难看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指导好学生怎样

5、预习,把预习落在实处。1、预习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预习是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预习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哪些知识联系紧密,把握住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应该怎样去理解。经过长期的预习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

6、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

7、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预习时要消灭课堂中可能遇到的“拦路虎”“拦路虎”就是指新课中那些看不懂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只能以一种大多数学生都可接受的速度和方式讲课。学生听课时,如果出现了知识障碍,临时查书已经来不及了,回忆旧知识又没准备好或记不准,问老师要中断老师教学,问同学又要影响别人的学习。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在课前预习时补习这部分知识。听课时,顺着老师的思维,顺滕摸瓜,就不会有“拦路虎”了。孔子说:“

8、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取就起到了“桥”和“船”的作用,没有旧知识这条船或桥就难以达到新知识的彼岸。由此看来,预习对已学知识而言是复习、巩固和运用的过程,对新知识而言是初步了解、认识的过程。“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