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712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1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知识点一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条件(1)客观: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2)主观: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并建立了工农联盟。(3)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酝酿准备(1)二月革命:原因:沙皇专制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流血事件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影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2、面结束;丢掉和平幻想,转向武装革命。3彼得格勒起义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士兵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起义取得胜利。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1)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2)通过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3)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4)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5伟大意义(1)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3)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

3、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知识点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二)

4、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6终结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

5、重要的支持者。但1928年该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3评价(1)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选修3)1.历史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3)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2战争进程阶段时间主

7、要战役(事件)影响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法、英、俄相继投入战争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3后果和影响(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英法削弱,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

8、缔造者列宁(选修4)1.主要活动(1)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2)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渡过了经济困难。(4)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行了重大探索。2评价(1)是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3)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主题一人类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十月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料一列宁和十月革命探究图1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

9、了什么作用。从三幅图中,你可以总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哪些经验?提示列宁是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经验: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求得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必须以农民为革命同盟军,建立工农联盟;正确的革命理论和伟大的革命领袖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史料二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四月提纲史料三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

10、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世界近代现代史下探究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说:“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米留可夫所称的“十月革命”主要指什么,概括指出十月革命是对“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的基本含义。提示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含义: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史论形成多元史观解读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革命史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给各

11、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明史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史料一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探究史料中“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人类社会进

12、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史料二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一场震撼世界的理想探索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让这一理论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为更广泛人群的现实力量。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象征和符号,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被统治阶级的希望之所寄。十月革命的现代启示录探究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提示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史论形成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对俄国现代化的意义特点理论的角度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

13、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革命的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实现的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现代化意义政治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一我们原来打

14、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探究根据史料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提示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史料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

15、。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探究根据史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怎样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提示形势: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国内物资严重短缺。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所以说它“背离了经济规律”,而它在战争时期为集中物力、财力打败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它“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史论形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影响(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匮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2)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

16、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史料一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探究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提示由直接过

17、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史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探究根据史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

18、的含义。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史论形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

19、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史料一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探究结合史料一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提示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就不可能保证经济

20、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斯大林全集探究斯大林制定了什么样的工业化方针?依据是什么?提示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依据:苏联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有建立重工业,才可能保证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2)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

21、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史料一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22、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探究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工业化建设的启示。提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史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和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

23、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中学历史教学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提示建立集体农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违背生产发展规律。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

24、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2)教训: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命题视角感悟视角一知识能力迁移考1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据此可知,列宁认为()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D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统治最脆弱解析:选A一战激化了沙皇俄国社会固有矛盾,成为社会革命的导火线,故A项正确;俄国爆发

25、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对材料的曲解,故B项错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与材料论述无关,故C项错误;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材料缺乏依据,故D项错误。21925年,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据估计,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连同他们的家属在1926年大约有230万人,仅占全国居民的1.6%。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苏联()A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私有制B取消了新经济政策C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解析:选D材料中“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表明苏联存在多种经济成分,故D项正

26、确。3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解析:选B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四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并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结合题干“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可知答案为B项。4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

27、同年9月,俄国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解析:选B1917年7月俄军与德军作战损失惨重,这对临时政府来说是不利的,叛乱军队被瓦解后,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使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故B项正确。视角二过程与方法灵活考5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

28、材料反映的事件引发了()A彼得格勒起义B二月革命C七月流血事件 D“四月提纲”解析:选B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材料中有沙皇,所以罢工暴动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B项正确。6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 )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C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D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解析:选D材料强调苏联以

29、高昂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甚至不惜杀戮、饥荒和大批人口迁移,说明其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视角三社会热点隐性考7(2017金华十校联考)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A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解析:选A1917年俄国革命是由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社会矛盾而引发的,所以,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为实现和平民主而奋斗,故A项正确;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果

30、,故B项错误;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是十月革命的要求,故D项错误。8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从根本上反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是愚蠢之至”可知,其主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自己,故D项正确。

31、仿真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出现苏维埃和临时政府政权并存局面解析:选D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引发了二月革命,与材料中“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相符,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D项正确。2(2016内江模拟)“俄国革命最近之形势,政权全归激进社会党之手,

32、将从来之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这里所说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指()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沙皇专制政府C苏维埃政府 D保守党政权解析:选A“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说明题干针对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因此推翻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沙皇政府、苏维埃政府和保守党政权无关,A项符合题意。3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否决。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

33、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这表明()A俄国不具备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B列宁的革命主张在党内并没有获得支持C俄国从此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列宁的执着精神有利于十月革命的爆发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可以看出列宁的执着有利于十月革命的爆发,故D项正确。4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34、这一措施()A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B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C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析:选B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即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故B项正确;苏俄工业化是1928年开展,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说明D项错误。5(2017黄冈中学模拟)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巴黎公社被看作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列宁不断向巴黎公社求教,这个存在72天的革命政权及其措施成了苏维埃政权效法的榜样。因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A接管铁路和银行,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B对

35、外签订布列斯特和约C实行议行合一的苏维埃体制取代议会制D对内颁布土地法令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体现了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6(2017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B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D彻底改变了社会落后面貌解析:选C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36、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也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的基础,故C项正确。7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选B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8(2017乐山调研)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

37、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解析:选C“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1925年,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9(2016汉中质检)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

38、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解析:选D根据“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A、B、C三项均只是内容,而非本质;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故D项正确。10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说:“我们退却已经一年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

39、标,就是要重新配置力量。”这一论断()A符合苏俄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B突破了新经济政策的制约C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做准备D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列宁坚持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国情的正确决策,故A项正确。11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D斯大林体制建

40、立解析:选C据材料“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维尔斯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故C项正确。12(2016南昌模拟)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开垦荒地解析:选C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19211928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因为其恢复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

41、称为“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应该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社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

42、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材料二见下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所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 0005 876.029.4195917 0006 740.539.7196014 3505 105.035.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材料三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20世纪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

43、况所采取的措施。(7分)(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并予以简要评价。(10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使社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及材料二中人民公社时期收购比例,归纳出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解决问题的措施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采取的措施是实行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知分配措施是建立福利国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回答。第(3)问,根据三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及举措组织答

44、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评价: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消极:增加了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工作积极性。(3)认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同时期的分配制度能反映时代特征

45、;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成功与否将会影响社会稳定。14仔细观察漫画,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予以说明。(说明:可对漫画进行整体解读,也可对漫画的某一部分进行解读;可对漫画的寓意进行肯定,也可否定。)(12分)解析:根据漫画内容“俄皇被刺”“德皇危在旦夕”“1918”“民主”等基本信息可以判断十月革命的爆发推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传播民主思想,冲击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解读该漫画可从作者作画的目的、肯定十月革命的重要作用、肯定十月革命的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等角度来分析。以作者作画的目的来看,对十月革命的赞颂反映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系统

46、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领域带来新变化;论述原因可从近代中国探索救国的曲折历程、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等方面论述;最后可从客观评价作者的主观性,判断漫画的史料价值。答案:该漫画表达了作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颂扬,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新变化。近代中国在经历了各种救国方案的失败后,急需寻找新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迷茫中的中国提供了新的救亡道路,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转而向俄国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品把民主比作利剑,不仅已致俄皇于死命,而且将波及德皇,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并暗示其将影响到中国。漫画作品是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特殊呈现方式,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