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 大主题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大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3经济思想:农本思想、黄宗羲“
2、工商皆本”的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对古代中国“农本”思想的冲击。4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
3、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二、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古代中国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
4、展状况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1中国(1)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2)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3)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2欧洲 (1)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3)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4)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5、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5)科技上: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二、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考纲展示考点归纳真题举例考情分析(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1小农经济的形成考点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考点3经济重心
6、南移2015全国卷,T242016全国卷甲,T262016全国卷乙,T252013全国卷,T252015全国卷,T26(1)从考查内容看,试题注重基础性,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2)从命题特点看,试题多以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呈现,有名人名言、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重点关注唐宋、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及其原因(2)手工业的发展考点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2010新课标全国卷,T40(3)商业的发展考点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考点2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考点3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011新课标全国卷,T252014全国卷,T262015全国卷,T262016全国卷丙,T272015全国
7、卷,T272015全国卷,T272013全国卷,T262012新课标全国卷,T262014全国卷,T27(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1“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2清代中期人口膨胀考点3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2012新课标全国卷,T242013全国卷,T402016全国卷乙,T402016全国卷丙,T40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5高考全国卷,T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
8、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2(2016高考全国卷甲,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
9、“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3(2013高考全国卷,T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两项
10、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1(2015高考全国卷,T2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2(2016高
11、考全国卷乙,T25)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2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
12、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田宅逾制”说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族,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解土地兼并,故选C项;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排除A项;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势力,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排除B项;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仅有经济手段,还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题干中“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就属于政治手段,排除D项。
13、4(2015高考全国卷,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5(2013高考全国卷,T25)汉唐
14、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因此,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6(2015高考全国卷,T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15、。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7(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
16、,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注意以下关键信息:“(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说明从事农业的人数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员转而从事工商业)、“今去农而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大部分原本务农的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17、,故选B项;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排除A项;C、D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8(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选D。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根据图示可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始开发和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区因为丝绸之
18、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C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D项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铜币使用情况。9(2014高考全国卷,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项。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2015
19、高考全国卷,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选C。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B项虽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以“史鉴功能
20、”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1(2016高考全国卷丙,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2(2014高考全国卷,T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21、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主观题(第40题) (2016高考全国卷乙,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22、,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
23、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第步审设问 _解题依据答题要求答题范围答题指向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原因及其影响定向词定法词限定词定位词第步套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 _答题指向分层信息主旨提炼答案组织原因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赋税制度
24、的改革“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农业的精耕细作“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高产作物的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所学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发达影响材料一人口从1.8亿增加到4亿之众人口膨胀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田地贵少,寸土为金”地少价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社会矛盾尖锐所学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答案:(1)
25、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第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_解题依据答题要求答题范围答题指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评价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主张,评价定向词定法词限定词定位词第步套模板,归纳异同 _1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答题指向分层信息主旨提炼答案组织主张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早谋移徙”向西北、东北等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近代企业,吸收劳动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晚婚与节育严复
26、则主张“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发展近代企业,吸收劳动力民国时期有人主张“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民国时期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晚婚与节育所学无无2.评价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答题指向人物(或观点)积极方面局限性评价材料二康有为缓解人口压力可能会加剧环境问题严复主张符合时代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条件不具备开垦荒地可以缓解人口压力加剧人地关系紧张晚婚节育可以缓解人口压力但忽视人口增长的红利答案:(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
27、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变式训练】(2017武昌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五十五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
28、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材料二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
29、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解析:(1)第一
30、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和材料二“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可知两者都认为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天地有法乎?曰:曰:君、相有法乎?曰:”和材料二“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表明两者都认为自然调节和社会调节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第二小问不同点,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洪亮吉生活在清代,农耕经济之际,人口膨胀导
31、致的是人地矛盾,解决途径也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手段;而马尔萨斯生活在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之际,人口膨胀导致的是贫困与犯罪,解决途径也是通过饥饿等消灭下层的手段。(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可知洪亮吉的理论在当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根据材料二“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可知马尔萨斯理论对英国古典经济学、人口普查、人口学诞生都有重要影响。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可知洪亮吉人口论受到传统多子多福观念影响;结合所学,与政治上君主专制和经济上以农为本农耕经济密不
32、可分。马尔萨斯人口论可以从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思想的盛行等角度加以归纳。答案:(1)同:人口增长常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出现人口过剩并引发社会问题;自然调节和政府调控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异:洪亮吉人口论是清朝前期农业社会稳定、人地矛盾突出的产物;强调采取移民垦荒、轻徭薄赋等手段解决人口问题;仍为传统农业社会的治国之术。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英国工业化带来贫困和失业的产物;强调只有通过饥饿、限制结婚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解决人口过剩;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2)影响:洪亮吉虽然提出了“治平”中严重的人口问题,但其学说在当时没
33、有产生影响;马尔萨斯的学说标志着现代人口学的诞生,对英国科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原因:晚清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农耕的经济形态和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日益工业化、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专题过关检测(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吉林五校高三联考)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解析:选B。趋利避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不务多其顷
34、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量力而行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扬长避短与材料中内涵相差甚远,故D项错误。2(2017宜宾高三诊断性考试)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解析:选C。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
35、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3(2017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解析:选D。材料主要讲述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民的毕生追求
36、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4(2017绵阳诊断性考试)该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解析:选A。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
37、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5(2017石家庄高三模拟)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解析:选B。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北”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
38、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6(2017巴中高三测试)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A产品用途 B釉色的区别C器物纹饰 D产品质量解析:选A。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政府和皇族使用,一般不会用于销售,而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则主要是用于销售。根据题干中“大量外销”一词可知其体现的是产品的用途,选择A项符合题意。7(2017银川普通高中质检)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
39、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D。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8(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选D。材料反映宋代大城市中“设有”和“出现”商业机构,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交代宋朝对经商方式的规定,无
40、法判断经商方式是否受限制,故B项错误;宋朝时期虽然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是重农抑商仍是政府的经济发展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出现的城市商业服务机构,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故D项正确。9(2017唐山高三模拟)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
41、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说明江浙地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变化,故A项正确。10(2017太原高三模拟)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解析:选C。个体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延续,主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原本即为小农经营,兄弟均分,更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
42、C项正确;根据材料唐律疏议户婚律的这一规定虽为宋元明清几代法律所承袭,但不能体现古代法律的不断健全,故D项错误。11(2017吉林五校高三联考)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解析:选B。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B项正确。12(2017绵
43、阳高三诊断性考试)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李侍尧的意图是()A厉行海禁 B强化海防C以商制夷 D垄断贸易解析:选C。据材料“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并不能说明厉行海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涉及限定外国商人,与强化海防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可知其意图是以商制夷,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垄断贸易,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44、)13(2017达州高三一诊)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泽虞、川衡类似,只不过是管川泽鱼鳌而已。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古代环保法中,似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
45、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唐朝出现了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因为功利主义,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生存的机遇,又变成了恶化生态的“契机”材料二秦岭渭水滋养十三朝古都,形成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生态佳话。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呀!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时,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岚县才能找到高大木材。长安城从汉唐时期就一直沿袭饮用井水的习惯。到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
46、明代的水环境整治曾一度出现过好转,但及至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近代,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而今,引汉济渭工程已在2009年启动。改编自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大秦岭感恩秦岭(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秦岭在中国历史上遭遇的生态问题;陕西省出品大秦岭纪录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15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道家的崇尚自然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等信息,结合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评析生态问题,根据材料二“宽阔的朱雀大道八百里秦
47、川不胜其负”等信息,结合生态问题的影响进行回答。第二小问意义,唤醒国人生态环保意识;以历史发展的深刻教训提醒后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国家引汉济渭工程进行肯定。答案:(1)特点:以儒道及宗教思想为依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相应的立法和执法机构;从夏朝开始历代大多比较重视环保;以山林川泽保护为主;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现实功利主义。(任答五点即可)(2)评析:出现的原因长安城市建设用木量过大;城市生活用木的不断增加;土地兼并使农民伐林垦荒种地等;造成的影响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渭水水量大量减少;长安被迫迁都;井水污染非常严重;应对的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整治;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
48、坏;加快引汉济渭工程。意义:增强国人生态环保意识;对今天西安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具有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对国家引汉济渭工程进行肯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14(2017湖南六校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专家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中,把封建社会分为两种不同的体制。一种是刚性体制,这个社会中等级制和身份制严格,社会流动不易,看似稳固,但应变能力很差,所以一击即溃;另一种是弹性体制,该社会中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和身份制,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权力结构可以变化,权力的行使方式也灵活多样,所以这种社会的应变能力很强,遇到危机可以自我调整,从而长期存活下来。
4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由刚性体制转变为弹性体制的时间,并说明的理由。(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第一问时间,根据弹性体制的特征之一,即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可以判断出与科举制有关,再结合其他特征可以判断出唐朝。第二问理由,唐代以前,刚性体制表现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以及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流动性差;唐代及以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答案:转变的时间为唐朝。理由: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是刚性体制,表现为寺院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人才选拔由军功行赏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导致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现。唐以后,农村中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打击了门阀士族,使得人才流动性加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