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基限时练(二十)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一般说来,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革命后封建势力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封建大旗,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对封建思想给予致命打击。但是,新文化运动只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答案D2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宣传民主与科学B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C白话文取代文言文D
2、新青年等新式刊物的出现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化转型”的含义,通过对四个选项的分析,C项最符合题意。答案C3新文化运动中,某人宣称“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此人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是()A拥护 B反对C旁观 D倡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大海对岸”指西方,“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反映了此人看不起西方文明,认为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据此可知此人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学习西方文化。答案B4“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
3、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A缓和各种思想的矛盾B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C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D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蔡元培“思想自由”观点的影响的认识。材料反映了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这有利于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答案B5诗人徐志摩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是受到当时“赛先生”(
4、科学)的影响;对“民约论(社会契约论)”感兴趣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答案B6“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自强C民主与科学 D经世致用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19年”和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史实能得出“兰花草”指的是民主和科学的结论。答案C7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
5、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材料表明鲁迅先生()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B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文化C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 D号召发动群众革命解析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的旧道德、旧礼教、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给专制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题干材料正反映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否定。答案B8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陈独秀说:“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这表明他们()A开始结合本国国情研究实际问题B严重脱离群众,提不出科学纲领C对中西文
6、化的看法绝对肯定或否定D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缺陷和不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鲁迅、陈独秀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是封建思想的表现,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汉字只是一种工具、载体,是客观存在的,与思想无关,这种观点是偏激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答案C9下列关于文化平民化的叙述正确的是()文化平民化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体现了面向群众的特点其表现形式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胡适、周作人、梁启超等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化平民化运动的认识。梁启超不是这一运动的发动者,错误,排除含的选项。答案A10新文化运动被誉为“思想文化领域的
7、辛亥革命”“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这是因为它()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精神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思想文化领域的辛亥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含义。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符合其特点,而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排除即可。答案D11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其先后顺序是()A学习工艺技术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习思想文化B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习思
8、想文化学习工艺技术C学习工艺技术学习思想文化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D学习思想文化学习工艺技术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A项符合题意。答案A1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下列哪一要求在文化上的反映()推翻帝制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宣传马克思主义A BC D解析注意理解题干要求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要求,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袁世凯还未恢复帝制,错误;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李大钊材料二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
9、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吴虞材料三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鲁迅材料四“分明挂的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成的余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1)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为什么说礼教是“吃人的礼教”?(2)材料二“不犯上作乱”怎样理解?“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对民族精神有什么影响?(3)材料四中,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
10、教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解析第(1)问可从孔孟之说与历代专制的关系去分析。第(2)问可以从维护专制统治和民族意识的角度去剖析。第(3)问“观点”可从材料中提炼,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去回答。“以反孔教为突破口”可从北洋军阀的文化政策方面分析。答案(1)因为孔孟儒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因为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礼教使人民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2)就是不能反抗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使整个民族缺乏民主意识,容易产生“阿Q”式的民族病态。(3)保共和、反孔教。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因为北洋军阀政府尊孔复古
11、。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唯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
12、,唯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解析第(1)问可结合梁启超和陈独秀提出“新民”和“新青年”观点的背景理解材料,回答问题;第(2)问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来理解“新”的含义;第(3)问要注意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要联系。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