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考情分析2018年全国卷客观题变化有二:一是由“5选2”改为“4选1”,考查面较为广泛,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二是关联了课本,如全国卷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全国卷与观刈麦(白居易)的关联命题,令人耳目一新。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备考建议强化诗歌的读懂训练,读懂是做题的前提。强化主观题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分数。读文指导聚焦文本,读懂诗歌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具体到每一首诗歌,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一
2、、从“4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即时训练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8全国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2018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3)2017全国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4)2017全国卷送子由使契丹(5)2017全国卷编集拙诗,成一十
3、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答案:(1)表明了对象(醉中所作的草书卷);表明了事件(在醉中所作的草书卷上题诗)。(2)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3)交代地点(礼部贡院);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4)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5)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
4、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3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即时训练
5、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解析: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
6、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和情感;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即时训练3(2017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
7、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注释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2)注释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答案:(1)不要忘记亲人(
8、2)对苏辙的担心读正文(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即时训练4请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景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的是。事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
9、成冢。写的是。情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景。“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事。情。答案: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古今兴亡盛衰之感浮云、太阳诗人望长安而不见愁(二)抓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二是
10、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时训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抓意象:(2)定情感:答案:(1)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三)抓用典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即时
11、训练6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元好问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注】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龙蛇:比喻双方军队。精卫: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包胥:春秋楚国大夫
12、,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1)精卫填海的典故:(2)包胥哭秦的典故:答案:(1)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2)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四)抓关键词1显性词语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如:典型诗句分析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
13、“闲”两字,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2.隐性词语(1)景物语。指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典型诗句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典型诗句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即时训练7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
14、果。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显性词语:表达情感:(2)隐性词语:表达情感:答案:(1)悔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2)忽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五)懂诗家语“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作变形处理的呢?1特殊句法技巧阐释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倒装结构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
15、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即时训练8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1)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解析:诗句(1)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2)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16、9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2)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解析:(1)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歌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2)诗句应理解为“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答案:(1)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2)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2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
17、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分类教材典例阐释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
18、为“使绿”。春风又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名词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即时训练10指出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抚。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
19、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3互文见义“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即时训练11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
20、歌声。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二、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通过对以上“4角度”的学习,难免还存在一些阅读障碍,这时,可借助选择题的4个选项,再进行巧读,这是因为选择题的4个选项: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3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故本步骤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读文示范(一)从“4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考题原文读文角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
21、嫖姚。【注】渭桥: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的句子。麟阁: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角度一抓标题:可以推测诗的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等等。角度二看作者: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
22、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角度三析注释:注释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是对诗歌典故的解释,对于理解诗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角度四读正文:首联中“骏马”,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将士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抓意象)(二)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选项借题巧读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C.颈联描写“破天
23、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第一步:通览这4个选项从选项可以看出:前3个选项是分别对前三联的逐一鉴赏,第4个选项立足整体鉴赏,并着重对结句情感的分析。第二步:将每个选项的分析回归原诗,借题读诗仔细对照品味选项与原诗,将不确定的地方标出,并将基本确定的部分文字作为读诗的辅助信息。A项:主要强调骏马风驰电掣,渲染一种紧张气氛。整体表述感觉比较准确,可充分利用读诗。B项:主要强调很快就战胜了敌人。“没有直接描写”和“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感觉需
24、要再细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C项:主要描写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感觉需要仔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D项:是对全诗风格、情感、意境等的整体赏析。选项“转折”之前通过前三联的赏析可知表述正确,“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述不正确。D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D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是对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绘像于麟阁,体现了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对接题材,触类旁通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即事(景)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
25、志诗、送别怀人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即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
26、,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欢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C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中“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D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名句。CC项,颔联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
27、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答案:本诗记叙作者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即时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诉衷
28、情吴激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注】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华颠:头发花白。(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催上渡头船”与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情景相似,意绪相同。B“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回忆。C词尾三句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D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AA项,“意绪相同”错,“兰舟催发”表现的是不忍离别而又不
29、得不离别的难舍意绪,“催上渡头船”表现的是游子思归的意绪。(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答案: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久别将归的兴奋与激动。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扬鞭赶路。三、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即时训练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独鹤韦庄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风前雪翅开。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鹤褚载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
30、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污香泉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B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C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D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DD项,前诗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四、送别
31、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即时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远怀舍弟颖、观等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注】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错莫:纷乱昏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C第五、六句写春风
32、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C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中分离的痛苦。答案: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睦,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运用了以虚
33、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五、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即时训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B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C“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
34、苦闷的心情。CC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只有”的意思。(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即时训练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
35、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鼙(p):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D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
36、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两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七、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即时训练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
37、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注】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阃外:指统兵在外。阃,kn。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欹:倾斜。(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
38、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D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两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A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作品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答案:(示例一)“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写出了边塞军情紧张,敌人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暗示了作者此时面对紧张局势内心的焦急,与下文“赢得头如雪”的无奈形成了对比。(示例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
39、写出了古迹毁塌湮没,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景色。暗指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豪情业绩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之情。八、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即时训练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村居书喜陆游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B“花气袭人”从嗅觉的角度,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
40、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初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联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乐趣。CC项,“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诗人晚年贫苦,因病不能喝酒,表现的是羁旅的愁苦与孤独;“贫犹醉”意思是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2)本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概括。答案: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晚年有酒相伴,身体硬朗,悠闲自在;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41、。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9大设误方式”设误方式原诗错项示例错用分析判别技法错解词语意思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错解诗句意思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
42、语意关系。艺术手法辨析错误池上早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秋【注】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
43、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思想感情分析错误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忽视注释致误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
44、“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之情。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形象特点(或景物气氛)概括不当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意境特点“清新明亮”概括不当,应为“凄清孤寂
45、”。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典故分析错误“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
46、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内容、主旨理解分析偏差“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不能回国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对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语言风格表述不当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错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即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潭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47、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注】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并指出错误类型。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
48、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两句,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的祠庙如今很破,只回荡着一些风吹天花板发出的声音。()E最后一联中,“故园”“人不至”“与谁同”等字眼,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知音难觅之悲。()F.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答案:A.B典故分析错误,“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泪”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
49、哀伤之情。C.D词句理解错误,“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的意思,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E.F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注】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信。欹:倚、依。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判断下列对这首词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并指出错误类型。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
50、闷。()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词中“恨”的原因有: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梦又不成”,希望成了泡影。()E. 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F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答案:A.BC .D .E语言风格表述不当,“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 F内容理解不当,“紧扣梦字”错,应是“突出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