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的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欧诸国。(3)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争论。(4)国际: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2内容自上而下的改革(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2)内容:农民的“解放”政治上:农奴
2、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要高价赎买。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的管理。(3)评价:改革的两面性进步性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使改革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上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欺骗性:改革后农民
3、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而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3.影响促进了俄国近代化(1)政治近代化措施影响政治设立地方自治会议和城市杜马自治机构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司法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设立军校培养人才(2)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3)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其变革的愿望强烈。二、明治维新1背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幕府统治末期,日本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
4、发展。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了社会的分化。18世纪末,各地大名开始负债度日;武士头衔买卖;新兴阶层出现。(2)人民的抗争城市中经常发生“米骚动”事件。大盐平八郎起义失败,但直接打击了幕府统治者和巨商。各地大名也挑战幕府权威。(3)佩里叩关(“黑船来航”)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概况:1853年,佩里率船队在浦贺港登陆,向幕府施加压力。结果:日美亲善条约签订。影响:叩开了日本大门,使日本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4)倒幕运动原因:日本濒临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边缘;攘夷论日益风靡全国;幕府政权极力镇压国内人民的起义,与侵略者签订丧
5、权辱国的条约。导火线:“安政大狱”。条件:长州藩和萨摩藩的大名在与幕府的斗争中走到了一起,为倒幕运动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过程:京都秘密会议讨幕密旨“奉还大政”和辞去“征夷大将军”职位“王政复古”政变初步胜利鸟羽、伏见战役。结果:德川庆喜投降,倒幕派摧毁了幕府政权。2内容明治维新的举措(1)政治:破除旧政治体制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经济:“殖产兴业”最初采取大力创办官营企业来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方针。后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
6、方针。(3)军事:富国强兵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对官兵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设立专门军事院校,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建立近代化海军。军事机构改革中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扶植军事工业,发展军工生产,极力改进军事装备。建立近代警察制度。(4)文化:文明开化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创立各种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3影响迅速崛起的日本(1)积极影响: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西方近代思想
7、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消极影响: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三、戊戌变法1背景酝酿中的变革(1)社会背景: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2)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思想基础:新思想在怀疑和思考中演进。(4)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学习西方
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理论著作: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上书皇帝”;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内容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等。(4)结果:失败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
9、“戊戌政变”。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评价戊戌余音(1)爱国: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2)进步:是探索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3)启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4)结论:其失败说明,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1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1)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矛盾激化,加剧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危机。为此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俄国的国际
10、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欧洲的霸主地位。(3)俄国加紧了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正如马克思所说,俄国由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要向英法复仇,当英法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时候,俄国趁火打劫,从中国割占了大片领土,攫取了很多特权。2“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三条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关系(1)1861年“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度后,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这就要求政治体制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2)“解放”法令实施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也随之逐步消亡。沙皇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9世纪6070年代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改革。它是
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的社会规律的具体体现。(3)“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都是俄国通过改革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3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1)打开日本国门,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2)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幕府的统治。(3)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反对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4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1)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
12、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3)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5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2)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3)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也使日本成为
13、19世纪亚洲地区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4)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改革的范围过大,树敌太多,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策略。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取得成功,缺乏彻底变革的勇气。7全面理解戊戌变
14、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从目的来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法令,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3)从领导力量来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8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1)推动了政治近代化: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2)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3)推动了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例1(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
15、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
16、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17、例2(2013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
18、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第(1)问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第(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
19、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在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
20、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内部很不稳定”得出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得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得出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又是经济的”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1861年2月
21、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得出解放农奴,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可得出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阶级矛盾尖锐。【答案】(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2)合理性:1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消极影响: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农民暴动不断,阶级矛盾依然尖锐。2阅读材料,回答问
22、题。材料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
23、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地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才能。 法阿尔德伯特、英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可知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根据材料中针对服务的对象“童工、老人、妇女、工人”
24、可知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根据材料中条例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可知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根据材料中“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可知改革成果有限。 第(2)问,根据材料中“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得出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角度);根据材料中“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得出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思想),这同时
25、与工人运动密切相关,与民主制度的完善相关(政治)。【答案】(1)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改革成果有限。(2)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答出其中四点即可)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
26、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制的崩塌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可知考试内容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一中“四书、五经考试都
27、不再用八股文程式”可知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根据材料一中“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可知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第二小问可以从外部民族危机的严重、内部革命形势的发展、戊戌变法的推动、科举制自身的弊端角度进行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可知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第二小问,此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要肯定科举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是社会矛盾的产物。【答案】(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
28、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简评:观点片面。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
29、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康有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
30、“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从引文可知这份奏折是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