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2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接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
2、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B CD3“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4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
3、(5)社会主义。这种经济思想表明()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绝对优势C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D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5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6列宁要求无产阶级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
4、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为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 B签订布列斯特和约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下图是苏俄(联)经济发展柱状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B1921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手段的推动C1925年粮食产量超过了一战前的产量D1923年新经济政策的颁布是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8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
5、:“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A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9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 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10斯大林曾经断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至100年,我们应
6、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好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为此进行的努力不包括()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C实施五年计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1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12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史泰林即斯大林)载:“民
7、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的政策依据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市场经济的确立13到1938年,苏联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但占全国总耕地面积95%97%的集体农庄,只生产了70%75%的农产品,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3%5%的私人土地,却生产了25%30%的农产品。这从本质上说明()A集体农庄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农业集体化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C农业集体化政策是错误的 D私人土地比集体农庄土地肥沃14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
8、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 523家,其中有1 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由此,我们可判断出苏联完成企业转移的特点是()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AB CD15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 810万吨增加为8 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
9、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6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17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
10、斯大林模式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8“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A
11、B CD19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此后,戈尔巴乔夫提出()A“加速发展战略” B“20年建成共产主义”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20“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美苏冷战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
12、机的发生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1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二必须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货币流通,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42卷材料三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
13、(暂时有需要的除外)。傅任敢译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材料二中的“再后退”退到了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4分)(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指出苏、美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各有何特点。(4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
14、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
15、,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4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各自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6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享受更
16、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列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材料二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由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摘自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材料
17、三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摘自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1)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3分)(2)材料二中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在苏共代表大会上仅仅表现为“讨论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3)据材料一与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C。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
18、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2导学号92610078解析:选A。据材料分析,应属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负面影响,都正确。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的说法明显错误。故选A项。3解析:选A。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该政策引起了政治经济危机,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故选A项。4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俄国占有一定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应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
19、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解析:选B。分析题干材料可以了解到,列宁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发展商业,这反映了列宁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选B项。6解析:选C。材料“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资产阶级专家”等可知列宁是用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也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选择C项。7导学号92610079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俄(联)经济的发展。C项可从表中分析得出。A项说法错误,十月革命前,由于俄国参加一战造成了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1917年十月革命后面临巩固政权等问题,于是实行了战时共
20、产主义政策。1921年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经济好转,因此B项分析错误。D项史实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颁布的。8解析:选C。A项新经济政策的停止是在1928年,B项说法错误,D项农业集体化大规模开展是在1929年。9解析:选B。苏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符合题意。10导学号92610080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1928年被停止。本题实际上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内容,B、C、D三项均属于斯大林模式下的做法。故选A项。11解析:选D。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20世纪
21、20年代末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苏联采取的措施看,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可以看出国家全力支持工业化建设。12. 解析:选C。“民国十七年春”即1928年春。1927年苏联开始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共同耕种为条件”与农业集体化的内容相符,故选C。13解析:选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阻碍生产的发展,这是最根本的原因。14解析:选D。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不能体现出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故排除。15导学号92610081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赫鲁晓夫改
22、革以农业为重点,故B项错误;尽管A项表述正确,但本题介绍的是工业方面的成就,与农业无关,所以不能选A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排除C项;赫鲁晓夫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16解析:选C。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A、B、D表述均符合史实。17解析:选A。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因此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选A项。18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
23、主义制度被宣传得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符合题意。尽管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因此选B项。19导学号92610082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A项是1985年提出的;B项是赫鲁晓夫提出的;D项是斯大林提出的,所以答案选C。20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苏联解体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说明苏俄要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二体现了列宁的发展商品生产,开展私人贸易的思想,材料三体现了
24、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据材料结合所学一一回答即可。答案:(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根本目的: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内容:公平竞争、避免盲目的竞争、解决劳资纠纷、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核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4)特点:苏俄通过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美国是国家干预经济。22导学号92610083解析:第(1)问归纳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和时代背景分析,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也是重要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A时间段在1960年前后,结合此时中苏两国的史实回答,中国在6
25、0年代出现了“左”倾错误和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出现了农业危机;第二小问此时中苏两国都实行集体劳动,群众劳动积极性较低。第(3)问第一小问从图中观察,中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苏联产量下降;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相关内容分析回答。答案:(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共同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
26、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推广。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2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概括作答。第(2)问结合苏联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来作答。第(3)问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苏联解体的影响来概括。答案:(1)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特权人物享受更多优惠;物资奇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2)说明苏共领导层未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3)20世纪30年代经济困难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弊端不断显现;20世纪末的经济困难主要是苏联解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