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15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篇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这单元选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词人代表,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词作,让他们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

2、闷、清酒祭月的达观。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苏轼词豪迈放达的风格。2、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词人复杂的感情。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词人复杂的感情。四、学法指导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五、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

3、唱。今天我们抛开柳永的凄婉、低沉、伤感,来学习一首激越高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的作者是谁呢?(二)、走进作者 (参看三维设计) (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准确说出苏轼的有关常识、成就。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嘉佑二年(1057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

4、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2、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朗读。3、同学交流,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感受。4、概括词的内容。(四)、品味赏析1、自由朗读,领悟美感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

5、物有何特点?归纳:这首词描绘了赤壁江水、故垒、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写出了赤壁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的特点。(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写景的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很传神,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淘、穿、卷等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子如电影般推到我们的眼前。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6、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一个“卷”字写出了长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学生分析“乱”“惊”“千堆”等修饰词也给予肯定。 小结:上阙写出了赤壁波澜壮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豪迈奔放的氛围,给人以气势磅薄之感。2、人物形象分析 阅读下阕片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思考:在作者笔下,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年轻有为、英俊儒雅、从容镇定、功成名就、春风得意的形象。在三国众多的英雄人物当中,作者单单选取周瑜,有何深意?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

7、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功成名就而自己呢?(结合三维设计了解写作背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词人借周瑜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的感慨。该如何理解 “人生如

8、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归纳: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3、默读探究,分析情感读诗如品茶,只有用心去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讨论: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9、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归纳: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自然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洒酒入江,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把万古愁怀随江而去,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脱与旷达的胸怀。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五、再读课文,明确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

10、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苏轼这首词,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英雄人物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写景、咏史、抒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2、课内迁移,比较阅读 诗人由于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由于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都将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下面请同学们对生活于两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生境遇的作者,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先品读杜牧的赤壁诗之后,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杜牧的赤壁进行比较阅读。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

11、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讨论:将杜牧的赤壁与本词比较,说说两首词都是凭吊三国古战场,缅怀三国历史英雄周瑜,选取的场景与评析人物的角度是否相同?为什么?归纳: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途经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怀古咏史之作,他认为赤壁之战周瑜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老天爷赐予了东风,给周郎以方便,否则,胜败双方就要移位。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诗人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追怀三国往事时的即兴之作,他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极力称赞周瑜的指挥才能。这是因为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面对腐朽昏庸的唐王朝,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的诗人,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

12、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却不被采纳。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而苏轼是在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情况下写成的,自然会抒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可见,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境遇不同,看法与情感也就不同。【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抒发情怀 乱石穿空 雄姿英发 仰慕英雄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壮志难酬附:三国演义卷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13、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定风波教学设计高一二部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罗玲芳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把握住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

14、,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37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二)、整体感知1.范读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熟悉文本,注意语气语调节奏)2.学生齐读3.思考问题: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明确:上阕:雨中 下阕:雨后(三)、具体赏析鉴赏上阕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 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

15、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的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异曲同工)。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提示: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哪位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回忆乌台诗案)他这一说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和历史还有关,和政治有关。苏轼

16、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所说的出知杭州扬州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明确:任,任凭之意

17、,任风吹雨打,依然如故,遭遇人生风雨打击,也无所畏惧,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明确:“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再看“轻”字,不仅是写脚步轻快了,更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一种向往,那这种向往能不能实现呢,我们接着往下看。5.学生齐读上阕。(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苏东坡人生最大的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

18、这句话呢?(抓住就醒、微冷、斜照,让学生分别分析)明确: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2.“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明确:表层:回头看来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3.全词都是常态描写下蕴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一语双关,以曲笔写胸臆,显得含蓄蕴藉,从生活小事见出人生哲理。、3.“归去”, 与词中哪句相照应?作者要归向何处去呢?明确:与“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应,

19、同样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4. 但他“归去”这个愿望最终实现了吗?历史上有“归去”理想的文人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陶渊明,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两个的“归去”。明确: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解说:苏轼: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了83天彭泽县令,就挂印而去,是真正的隐者,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虽然看得通透了,但终究没有跳出官场的圈子,所以,“归去”只是一种向往,只能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皈依”。总结:苏轼是乐观旷达的,面对人生风雨,依然表现出从容洒脱,淡定乐观,宠辱皆忘的旷达的人生境界。那我们呢,从他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