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116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云南省陆良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

2、“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

3、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之义 答案:(1)y(2)涂t通假字,同“途” 莩 (3)tn zh x (4)c g洿(5)无w通假字,同“毋”(6) xing(7)颁 bn通假字,同“斑”(8)悌 3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四、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 通假字1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同“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莩”同“殍”)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不过)疑难实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 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6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少:减少或更加少7弃甲曳兵而走 曳兵:拖着兵器 走:逃跑8或百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细密的鱼网10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重复地说 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1非我也,岁也

5、岁:年成(不好,遭饥荒)12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13填然鼓之 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14树之以桑 之:代词代 五亩之宅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介词,用,拿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 以:介词,按照词类活用1河内凶 (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 (罪:名作动,归罪)4填然鼓之 (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 (树:名作动,种植)6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作动,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作动,吃)9请以战喻 (战:战斗,动作名

6、,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特殊句式1判断句 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2例装句A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B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7、。未有之也。C省略句何也省主语“此”。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五、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

8、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

9、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

10、,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

11、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

12、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

13、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附录:【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9)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