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 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 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 宗法制度雏形初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
2、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权与神权结合【名师点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处于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核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与政治关系相结合。(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4)具有有森然的等级关系。(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秦朝确立)2.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A. 分土分民B. 维系亲情C. 家国情怀D. 贵族专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天子建国即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家即诸侯立卿
3、大夫;这是分封制下分封土地、人口的体现,A项正确。维系亲情主要是通过宗法制体现,排除B。家国情怀是指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贵族专权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建国”和“立家”的意思,同时注意区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不同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 宗法制渐趋强化B. 分封制趋于瓦解C. 边疆诸侯争霸中原D. 中央集权制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结合时代背景可得出当时分封制逐渐瓦解
4、,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争霸中原的信息,只说他们争斗,排除C项;当时 没有中央集权。排除D。4.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A. 禅让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分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传子不传女”等信息体现了重男亲女的思想,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ACD三项与“传子不传女”的重男轻女思想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中
5、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5.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秦国实力的强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各民族的初步融合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争霸、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初步融合;长期的战乱使民众渴望统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统一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远在诸侯之上,历经多年战争,秦国已经具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实力;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一全国。是秦统一的客观条件,而是秦统一的主观条件,故选组合,排除ABD,选C。6.下图是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砖,此砖正
6、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 是大一统的王朝B. 没有自然灾害C. 人民的生活富裕D. 社会安定团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大意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故答案选择A项,B、C、D项说法怀材料没有完全符合。考点:本题考查秦的统一。点评:秦的统一,高考集中考查其背景、进程(灭六国;北击匈奴;南伐百越)、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同时还要注意秦的统一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
7、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前提。7.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 郡县官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C. 郡县官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D. 郡县官员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官员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而分封制之下是世袭的,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区别,故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学生在理解时要抓住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重要标志的体现这一关键点。8.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A
8、. 西汉:刺史制度B. 唐代:御史台C. 宋代:提点刑御史D. 元代:中书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代中书省是中央的行政机构,并不涉及监察方面,故不符合题意,D正确;ABC三项分别是不同时期古代的监察机构或者制度,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9.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10.某学校学生进行
9、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中国省制的发展。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就是“行省”,行省的称呼是在元朝出现的。由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以行省制来统治全国,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11.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
10、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D.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中外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故D正确;这一做法主要是限制相权,并不能打破特权的垄断,故A错误;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是面对中下层民众,故B错误;材料属于中央君主集权表现,不涉及察举制弊端,故C错误。点睛: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
11、,“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1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B. 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 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建立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唐朝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
12、符。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分割行政权的应该是中书门下,C项错误,符合设问。元代废除了三省,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理解题干信息“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二是抓住设问要求“不正确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3.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A. 内阁B. 军机处C. 礼部D. 尚书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处理军务”“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因西北军务需要而产生,发展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
13、机构,故B项正确;内阁是因皇帝政务繁忙而产生,故A项错误;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故C项错误;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故D项错误。【点睛】“处理军务”“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是解题的关键。14.史料记载,1384年9月14日至21日皇宫收到奏章1660件,共计33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皇帝下令A. 立左右丞相处理全国政务B. 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答案】C【解析】【详解】“公元1384年”指的是明朝,“庶务丛集
14、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指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极为繁忙,需要有辅臣相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此明太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C项正确;明太祖已经废除丞相,故A项错误;汉武帝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故B项错误;清朝初年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军国大事,故D项错误。1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 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C. 唐朝实行行省制D. 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
15、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 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行省制度16.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南京条约
16、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此该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故A符合题意,故选A。17.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反抗外来侵略B. 推翻清朝统治C. 掀起民主革命D. 寻求救国之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致远”号撞向敌舰、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是直接反映反抗外来侵略,义和团战士是反帝运动,也是反抗外来侵略,反抗外来侵略才是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其他几个选项均和图片的主题无关,例如义和团战士并不推翻清朝统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17、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反抗外来侵略18.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除了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方式之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侵略。传教、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医院等都是其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西方的文化侵略A. 助长西方侵略中国的气焰B. 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C. 传播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D. 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从史观上来考察西方侵华的影响,较为中等。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本题主要考察精神文明的范畴。西方的入侵损害了
18、中国政治、经济上的主权,但是客观上促进西方科技、民主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所以A、B、D属于西方入侵带来主观上的侵害,C属于客观的影响。故C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中的“文明史观”,要一分为二地看待。19.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设问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雪了民族
19、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都正确,因此选D。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错误,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内战爆发。故排除ABC。20.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 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C. 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D.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答案】D【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37年9月,排除A;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材料信息并非是右倾投降主义,排除B;由
20、材料“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而不是领导可以看出,并没有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排除C;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等措施,是以民族利益为重,为实现早日国共合作而做出的有限度让步,应该规定。因此答案为D。21.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D. “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主张的掌握。正确解
21、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当时世界潮流”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世界潮流,即发展资本主义,D项揭示的是强调法制,符合题干要求。A项揭示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明显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B、C两项是圣库制度,实行按需所取,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2.多数史学家认为,就历史任务而言,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未完成”是指A. 未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 未能彻底结束君主专制制度C. 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D. 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答案】D【解析】【详解】辛
22、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其任务是要反帝反封建,可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项正确;AC两项只是涉及到具体的方面,而不是主旨的体现,排除;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23.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A.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B.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C. 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D. 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
23、,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19世纪末20世纪初”,A正确,这一时期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开展;B正确,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不断在中国传播;D正确,洋务运动以来,教育近代化发展,改变人们思想观念;C错在“普及”,因为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点评:从题干中的答题项不包括,可以判断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词如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即可判定该题为逆向型选择题。)因此采用逆向思维,C项存在表述绝对化的错误,符合题意。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康有为24.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
24、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A. 北伐战争的失误B.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C. 军阀纷争D. 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答案】B【解析】【详解】宋庆龄“使我失望的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是指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主要得益于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发挥的积极作用.因为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故B项符合;材料强调的是国民革命失败,而不是北伐战争失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军阀纷争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不是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排除D项。25.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
25、,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A. 中国革命必须走工农相结合道路B. 中国革命中心应从城市转向农村C. 应以独立武装斗争挽救中国革命D. 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答案】C【解析】大革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共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应该以独立的武装斗争的方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因此发动南昌起义。故答案为C项。A、B、D项是在后来的实际斗争中逐步认识到的问题,在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共还未能很快认识到这些问题,均不符合题干中“首要问题”的要求,排除。26.“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它没有
26、见证的是()A. 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B. 1853年太平天国前期的辉煌C. 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D. 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在北京城犯下滔天罪行,所以北京天安门见证了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在天门广场发生了五四运动,所以北京天安门见证了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在天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所以北京天安门见证了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太平天国并没有发展到北京天安门,所以在
27、本题中没有见证的是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安门所未见证的事件27.1980年8月,著名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的回答可能是A.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B. 加强现代化建设C. 加强国防建设D. 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革”悲剧发生的原因就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不健全,要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就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以答案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28.1982年2月,邓小平指出:“统
28、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个观点表明A. 统一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C.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 中国政府一定要实现祖国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表明邓小平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台湾问题的核心,故B项正确;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只适用于”;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问题,故D项排除。29.“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发展成
29、为A. “求同存异”的方针B.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信息可知,这些原则后来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准则, C项正确。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材料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不符,排除A。“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与材料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不符,排除B。“另起炉灶”是指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材料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不符,排除D。30.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
30、走向正常化,成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关键。这是因为该事件A. 促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 改善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C. 有利于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D. 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答案】B【解析】中国与美国同为世界性大国,中美关系缓和为70年代中国外交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并在美国带动下,国际外交舞台上引起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因此可说是关键所在。故选B。A只能说明中国的国际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不能说中国国际形势就有所改善。C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50年代中国外交的一项基本原则,有利于改善国际关系但不能成为70年代改变时局的
31、关键。D与材料外交关系变化不符合。31.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B. 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C. 议会拥有立法大权D. 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议员可以世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员不可以世袭,是由选举产生。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对近代代议制的准确理解,故不符合题意,排除。32.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议会进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这是哪一次历史事件的结果A.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B. 1832年议会改革C.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D. 200
32、7年布朗出任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答案】B【解析】【详解】1832年议会改革促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B正确;A是议会权力超越国王权力开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开始责任内阁制,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1832年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获取政治权力。3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B. 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C. 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D. 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既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又是因为意识
33、形态的冲突,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34.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它消灭了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B. 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C. 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 它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答案】D【解析】十月革命消灭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不是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故A不符合史实;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得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34、,故B不符合史实;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C错误;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所以D表述准确,符合题意。35.2013年7月1日零时整,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洲联盟.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从目前来看,欧盟不断扩张A. 消除了欧洲国家概念B. 使世界格局向美欧两极格局发展C.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D. 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扩张没有削弱欧洲各国的民族性,不可能消除欧洲的国家概念,故A项错误;欧洲的实力没有强大到和美国抗衡的地步,“美欧两极格局”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欧盟的建立和扩张有利于世
35、界局势的稳定,故C项错误;欧盟的建立和扩张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D项正确。36.大国崛起一书中说:“日本今天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以下不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的是A. 重视教育,重视科技B. 战后日本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C. 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D. 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本国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可知,其成功崛起的原因包括重视教育,重视科技。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还有美国的扶植作用。故ABC三项都是原因。日本国土面积较小,自然资源匮乏,因此没有自然资源的优势,故D项不是原因,答案选择
36、D项。37.亚里士多德说:“10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10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地治理。”这说明A. 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 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10万。C. 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D.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答案】C【解析】材料的大体意思是“人口少了达不到自给,人口多了不易于国家的治理”。这说明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错误,希腊城邦经济是工商业;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点睛:对材料“10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10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地治理。”的理解是解题的
37、关键。38.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其措施有实行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十个地域行政区建立陪审法庭实行陶片放逐法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梭伦改革时期推行财产等级制,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建立了陪审法庭,打破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故C正确;建立十个地域行政区、实行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排除ABD项。39.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A.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利B. 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C. 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 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A不对,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不可能给奴
38、隶以公民权; C不对,罗马法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不对,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是罗马法在当时的影响,而不符合题干它对后世的影响。B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古罗马法。点评:评价罗马法的作用1.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2影响后世:(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2)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诉讼原则、继承制度等)(3)近代时期,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
39、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 的有力武器。40.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A. “光荣革命”的胜利B. 权利法案的颁布C.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D. 进行议会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7世纪末的英国” “紧箍咒”是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把国王的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故B正确;A项只是一个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18世纪中期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41.有位同学用下列示意图表示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原则,图中缺失的一项是A. 总统(行政)B. 总统(外交)C.
40、 首相(军事)D. 内阁(行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图片信息,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图片,可知,美国实行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分享行政、立法、司法权。观察图片,直接判断出,图中缺失的一项,即总统(行政)。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美国三权分立原则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42.黑人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一再强调:“没有黑美国,也没有白美国,更没有
41、红美国和蓝美国之分,只有美利坚合众国。”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 美国种族歧视制度已彻底消失B. 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已不存在C. 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D. 总统竞选是两党之争【答案】C【解析】蓝是民主党颜色,红是共和党颜色,奥巴马的演讲中,没有“黑白红蓝”的区分,旨在强调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故C正确;1787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即种族歧视,至今美国是世界上种族歧视显著的国家之一,故AB错误;D与材料中意思相悖,故排除。43.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 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B. 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
42、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C. 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D. 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1875年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美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时间是17751783年,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名师点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项目德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世袭议会选举国家元首的任期终身制任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有政
43、府内阁首脑首相总理政府内阁产生方式皇帝任命议会产生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皇帝议会议会的权力行使立法权虽受总统的制约,但享有真正的、独立的权力行使立法权权力很小,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4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国王统而不治宰相对君主负责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从这道组合式选择题的选项结构来看,或者都对,或者排除其中一项。国王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点而不符合德国,因此排除即可。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点评:比较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不同之处。英国议会制君主立
44、宪制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国王无实权,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属虚君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内阁内阁首相只对议会负责内阁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议会(两院)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普选产生的下院拥有实权,君主任命的上院作用较小。)立法机构(各邦君主任命的联邦议会上院拥有实权,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下院作用较小)在国家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资产阶级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造成不同的原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扫除了封建势力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封建残余比较浓厚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本主义发展充分
45、,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大长期的分裂状态,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由此造成政治上的落后45.“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 注重精耕细作C. 讲究因地制宜D. 强调自给自足【答案】B【解析】【详解】“尽地力之教”等信息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多粪肥田”是施肥技术,与节气无关,也与因地制宜无关,排除AC项;材料强调精耕细作,而不是自给自足,排除D项。46.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A. 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B. 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C.
46、 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D. 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依据所学可知,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A、B、D均带有主观色彩。C属于第一手资料,最为可信。所以应选C。考点:历史研究资料的运用历史遗存的运用47.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A. 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B. 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C. 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 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答案】C【解析】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
47、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项错误;水排用于冶铁,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点睛:从题干中“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与冶铁工艺有关,“给高炉加氧”说明了这一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冶铁效率的提高。48.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汉时期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没有夜市,排除AB;唐朝后期有夜市,但没有共听书
48、的娱乐场所,排除C。宋代有瓦肆和勾栏等娱乐场所,可以听书,宋代存在夜市,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成就49.位于成都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是广东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该会馆最早可能建于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清时,商品经济发展,各地区分工进一步发展,区域间长途贸易盛行,在此基础上出现商帮和会馆,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50.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A. 资本主义萌芽危及
49、封建王朝的统治B.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 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 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深层次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题干中引文主要反映了清政府明令规定,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对于超过的要进行处罚,说明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而实质上体现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B符合题意,故选B。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的说法过于夸张,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A项;C项只是表面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材料只体现了政府的行为,到于是不是不正常的兼并现象,材料无法证明,故D项错误。51.鸦片战争以后,素有“衣被天下”美誉的松江、太仓地区因洋布充
50、斥市场而很快萧条。这种现象说明中国东南沿海局部地区A. 土布市场消失B.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 当地人崇洋媚外D. 生产土布的工艺粗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东部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A项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当地人的态度是什么,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技术问题,排除D;5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有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政府提倡与鼓励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是受到外商
51、企业的刺激,正确。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势力的排挤和压迫,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53.1920至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的数据中,中国资本所占比例由44.8%上升到63.2%,外国资本则由55.2%下降到36.8%。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A. 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B. 国民政府的推动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D.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资本在19201936年有较大增长,主要是因为此时期国民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
52、政策,故B项正确。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不符,排除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实业救国”思潮盛行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54.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论主张产生的根源是A. 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B. 高额经济利润的刺激C.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 清政府放宽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的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理想在实践中屡屡受挫,根源主要是社会性质决定的。其它选项是社会性质引起的。所以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53、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55.一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 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 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C. 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 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次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是洋务派,排除A;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但没有改变清朝封建专制体制,排除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才是推
54、行民主革命的重任,排除B;洋务运动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西方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名师点睛】洋务运动的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56.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
55、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A. 中共八大召开时B. 三大改造完成时C. 1954年宪法通过时D. 改革开放开始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指的过渡阶段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阶段,这段时期是从1949至1956年,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B项正确;中共八大召开时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A排除;1954年宪法通过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故C排除;改革开放在1978年,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学生应该结合所
56、学是从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7.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A.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 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C. 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问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1960年国家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整顿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八字方针是对左倾错误的一次纠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左倾错误,D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
5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八字方针5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转折指党的工作重心A. 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 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C.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D. 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其中政治路线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故D正确。A是七届二中全会,B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之一,C项是国民革命失败后,故排除ABC。59.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材料不能反映出
58、中国近代A. 学习西方的渐进性B. 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 社会生活的包容性D.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物质文化,社会生活获得巨大变化,B、C直接符合题意;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意味着社会生活的的包容性,所以C可推导初。材料说“几个世纪缩在一时”,可见社会变迁迅速,故选A.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点评:本题宜采用社会史观来解答。社会史观注重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变化彰显时代进步。60.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小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
59、品由188种减小到23种。这说明A. 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B. 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C. 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D. 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计划经济的根本改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A项排除。物资价格“双规”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项排除。依据题干可知,1987年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国家计划性的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断下降,即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C项正确。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6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
60、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材料二: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县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材料五: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
61、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中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制度?(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5)据材料五,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主要标准:(辟田与胜敌)以开垦田地的多少与取得军功的大小来授官。作用: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制度:察举制。(3)不足之处:被选拔者不具备德行和才能,而是讲究门第标准。逐渐形成了世
62、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4)制度:科举制度。积极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表现在: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大批门第不高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5)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解析】【详解】(1)主要标准:根据“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结合所学可得出以开垦田地的多少与取得军功的大小来授官。作用:结合当时秦国争霸的背景,从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
63、定了基础等角度概括。(2)制度:根据“举孝廉各一人”得出是察举制。(3)不足之处:根据“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结合察举制的弊端,从被选拔者不具备德行和才能、逐渐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等方面概括。(4)制度:根据登科后可知科举登科,是指科举制度。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从科举制对打破贵族垄断官场局面、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形成重学风气、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概括。(5)本题可以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根据材料 “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和“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可以得出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观念;人才激励机
64、制等。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图一,在通往雅典公民大会的道路上,有四种群体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请在漫画“通途”示例中,写出其余的三种社会群体。(2)图二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在哪个国家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3)图三中的联邦政府结构是依据哪一部法律文献构建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什么原则?又是如何体现的?(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普通特征【答案】(1)群体:奴隶、妇女、外邦人。(2)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国;权利法案。(3)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三权分立。体现:总统行使行政权,国会
65、行使立法权,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相互制约,形成权力的平衡。(4)代议制民主(选举方式);议会立法;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衡;【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识记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而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识记能力。由漫画“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可知,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这一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为了使这一政治制度确立下来,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
66、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识记能力。由图片“联邦政府之下有国会、总统、联邦法院”可知,图3中的联邦政府结构是依据的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三权分立。体现:总统行使行政权,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相互制约,形成权力的平衡。(4)根据以上几个问,及所学可得出其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选举方式);议会立法;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衡;6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
67、以因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材料三:时(公元782年)两河用兵,月费百余万缗,府库不支数月。太常博士韦都宾、陈京建议,以为:“货利所聚,皆在富商,请括富商钱,出万缗者借其余以供军。计天下不过借一二千富商,则数年之用足矣。”资治通鉴材料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材料五: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但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
68、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2)材料二、三中统治者实行的是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3)材料四中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4)材料五反映了清朝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5)综合以上材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的经济和对外政策。【答案】(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歧视、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的需要。(3)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以及中国人与外商的接触(闭关锁国)。(5)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在
69、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但抑制了商品经济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迟滞。【解析】【详解】(1)生产方式:根据“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等信息可得出这是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根据材料“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因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请括富商钱,出万缗者借其余以供军”等信息可得出其政策是歧视、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所学可得出其原因是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的需要。(3)根据“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结合宋代市发展的表现可得出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根据“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可得出这是清代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下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以及中国人与外商的接触。(5)结合以上几个问题,经及所学,可从古代政策对巩固统治、发展农业经济、阻碍商品经、阻碍社会进步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