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041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新课标):考点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2011福建文综T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思路点拨】本题以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精讲精析】选B。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胜利

2、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这一时期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反映出来。A项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成是1840年-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应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2、(2011海南单科T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一五计划的成果图分析备选项。【精讲精析】选C。选C。上海、天津

3、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3、(2011北京文综T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B.19521956C.19661976D

4、.19781982【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精讲精析】选B。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故选B。A中1946年与全民所有制占到41.5%,1949年占54.5%相矛盾;故排除。C项文革中不存在公私合营私营等经济。D项改革开放时期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等经济所占比重应该较大。4、(2011广东文综T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

5、效【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出现的“左”倾错误。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图片信息“1958年”“卫星”。【精讲精析】选C. 杂志体现的时间是1958年,此时正是大跃进时期,由于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各地虚报产量,叫放卫星,杂志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流行现象,所以选C。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发射;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1973年,跟杂志没关系;D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不符合时间。5、(2011海南单科T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

6、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人民公社化的影响,逐个判断备选项。【精讲精析】选A。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符合题意,选A。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6、(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

7、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紧扣题干关键信息时间“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精讲精析】选A。A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为正确答案。B项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B项不符合史实。C项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C项不符合史实。D项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7、(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

8、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路点拨】本题土地制度入手,通过上海历史的变迁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属于容易题。【精讲精析】选D。从题干可知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三项。8、(2011山东文综T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

9、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解答本题时从题干中的时间点“1980年”入手,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备选项。【精讲精析】选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21世纪初初步建立,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B项错误;图片中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D项说法非常笼统,有很强的干扰性。9、(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

1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从数字比较上看出改革要求经济效益增长不能低于工资总额增长,并结合材料时间理解。【精讲精析】选C。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故选C项。10、(2011浙江文综T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

11、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思路点拨】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中心句子。【精讲精析】选D。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11、(2011福建文综T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

12、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图5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思路点拨】本题以中国改革开放贸易趋势图表数据入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过程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学生对历史时间概念的把握能力,难度较易。【精讲精析】选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年,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12、(201

13、1上海单科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材料(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思路点拨】本题从上海乡土史入手,通过上海历史的变迁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精讲精析】选C。A项上海工业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无法体现;B项改革开放在上海和上海红色的摇篮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项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工业化

14、历程及红色的摇篮。1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分析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其实质进行理解。【精讲精析】选A。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符合题意。土地用途和土地规模虽然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相似,故B、D不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个体经营到集体经营,人民公社化运

15、动扩大了公有化程度,土地由公社统一使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权,故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14、(2011山东文综T29)(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

16、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5分)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6分)【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有关史实,解答需要的知识点有洋务运动和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精讲精析】第(2)题,“铁厂”是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一方面可促进其发展,但另一方面不免受封建官僚统治的影响,又会阻碍其发展。第(4)题,武汉铁厂是一五计划的成

17、果,本题实际上回答的是实施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再现所学即可。【参考答案】(2)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4)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5、(2011广东文综T38)39(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

18、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报(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提取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看法的能力;引导考生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20、,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答:(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16、(30分)(2011安徽文综T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

21、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2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命题立意】解答案本题是掌握我国东汉、民国初期和现代农业使用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的阶段。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主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进行概括,要注意全面;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从国家政

23、策:重农抑商;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变革如铁犁牛耕、机器的使用;社会的稳定如战争、国家的统一;科技的发展;工业水平高低,对农业的支持等。【规范解答】(1)主要从材料中进行概括信息有铁犁牛耕、自然灾害(体现脆弱性);结合教材中的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作答;(2)生产力状况主要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说明。表格体现一方面已使用机器,另一方面当时农业机器少且进口比重小,说明农业生产力落后,水平低。主要原因要说明上述两个方面:政府政策、经济形态、国情、自然环境等方面作答;(3)直接原因主要政府的重视机器的推广、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基本趋势主要从材料中生产工具改进和推广程度等要素作答。 【参考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