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033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如此低调的自我陈述,恰好与众武侠迷之“慷慨激昂”形成鲜明的对照。将其归结为兵家之欲擒故纵,或者个人品德之谦虚谨慎,似乎都不得要领。请别忘了,撰写“娱乐性读物”的,只是文化人查良镛的一只手;他还有另外一只手,正在撰写“铁肩担道义”的政论文章。至于金庸本人,为

2、何一面“自贬身价”,一面乐此不疲,因其另有崇高志向具体说来,便是明报的事业。有了明报的事业,金庸便与其他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一个武侠小说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这实在不能想象。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晚清以来,文学的雅俗之争,有审美趣味的区别,但更直接的,还是在于社会承担:一主干预社会,一主娱乐人生。查氏起步之处在新闻,现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恰好与武侠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是先在报刊连载,而后才单独刊行的)。可是,同在一张

3、报纸,头版的社论与末版的副刊,各有各的功能、几“不可同日而语”。金庸自办报纸,并且“赤膊上阵”,下午褒贬现实政治,晚上扬千古侠风。他有商业上的野心,但更有政治上的抱负。长期坚持亲自撰写社论,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金庸为何对作为一种“娱乐性读物”的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金庸曾表示,当初撰写武侠小说,固然有自娱的成分,主要还是为了报纸的生存。如此“动机不纯”,难怪其对于仅局限于此的同道,不太恭维。政论与小说,一诉诸理性与分析,一依赖情感与想象,前者需要“现实”,后者需要“浪漫”。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只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略有了解,都会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读

4、出强烈的“寓言”意味。其实,小说家之追求普遍意义,与政论家的注重现实感慨,并不完全抵牾。说“影射”或许过于坐实,但对“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极度反感,毕竟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刺激。即使小说家无意影射,政论家的思路也不可能严守边界,不越雷池半步。就在左右手交错使用之际,“串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无影射,二说皆可。就像六朝人娴熟藻绘骈偶,即便无意为文的著述,在后人眼中,也都颇有“文章”的韵味。同时写作政论与小说,使得金庸往往感慨遥深。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神;即便写作“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消闲”。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以能够“超越雅俗”。儒道之互补、出入之

5、调和、自由与责任、个人与国家,在金庸这里,既落实在大侠精神之阐发,也体现为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摘编自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金庸是非常成功的武侠小说家,但他从没有为武侠小说唱过赞歌,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B. 金庸“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金庸的谦逊低调。C. 在报纸上发表政论,使得金庸超过了其他无数武侠小说作家,因为他不仅娱乐大众,而且做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者。D. 金庸对武侠小说创作乐此不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6、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宗明义,引用金庸的话,表明了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从而引出作者的态度,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B. 文章第二段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即金庸曾同时写小说和政论,之后分析了这种写作策略对金庸的影响。C. 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读懂金庸何以对武侠小说评价不高。D. 文章最后一段由政论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进而引出对金庸何以能够在创作上做到“超越雅俗”的阐释。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有雅俗之分,审美趣味上高雅,并且能干预社会、体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的作品应归为“雅

7、”之列。B. 尽管政论需要诉诸理性分析,小说依赖情感想象,但如果头脑清醒,就可以在两者之间随心所欲地转换。C.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读不出强烈的“寓言”意味的读者,可能与其对政府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有关。D. 金庸在撰写政论时能够充满入世精神,在写作武侠小说时不一味“消闲”,这可以说是“超越雅俗”了。【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错误,从原文来看

8、,金庸认为“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B项,“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错误,原文说提“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D项“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错。这是作者对金庸的评价,且是“在某种程度上”。金庸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明报的事业。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

9、俗之争的来龙去脉”错误,该段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论述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只是阐明了文学的“雅俗”更直接的区别还是在于创作者的社会承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中说“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故选B。【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并整合

10、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访谈录,完成下面小题。青藏高原作为北极和南极之外的最大淡水储区,被称为“亚洲水塔”。科学家认为,由黑碳排放引起的大气升温和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亚洲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可能

11、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研究员康世昌告诉记者,化石燃料污染已被全球重视,但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记者:黑碳是一种什么物质?它主要来源于哪里?康世昌: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青藏高原,在冰雪表面一层层富集,它有很强的吸光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冰川表面是暗色的。黑碳的累积加速了冰川融化。我们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国家。在这个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黑碳比化石燃料更多。生物质包括秸秆、木柴、牛粪等等。记者:有人说,“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但如果不烧牛粪,当地居民是

12、否能用煤来替代?另外,每年秋收季节来临,大范围的秸秆燃烧是否也是青藏高原的黑碳来源?康世昌:煤是化石燃料,用煤炭来替代是不可取的。“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这是错误的,没有考虑青藏高原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内陆人口稀少,大片地方是无人区,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比如尼泊尔、印度等国。中国燃烧秸秆的地区主要在东部,青藏高原在中国西部,大气环流是由西向东,所以中国东部地区的秸秆燃烧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影响不大。记者:减少生物质燃料的黑碳排放,有没有好办法? 康世昌: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我看到

13、,有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节能炉具。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记者:减少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排放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康世昌: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记者:目前在黑碳排放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程度如何?康世昌:青藏高原的冰川最近几十年来处于普遍退缩状态,高原边缘区域退缩较内陆地区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就像应对全球变暖一样,我们需要尽快采取减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具有温室效应的气溶胶排放。(摘编自中外对话)资料链接:冰川可以储

14、水,高峻山体可拦截水汽,冰川、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通过遥感和实测资料发现,1976年以来,藏东南冰川退缩幅度平均达到每年40米,有的甚至超出60米。“亚洲水塔”正朝着失衡失稳偏向发展。总体来看,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季风区水储量减少,北部、西部西风带水储量增进。同时,“水塔”固液布局失衡,液态水体储量的增进导致“水塔”布局失稳。近期水资源增进,让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生态变好。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因此久远看,将来水资源欠缺的隐藏风险在加剧,相应的灾难风险也会随之而来。(摘编自科技日报)4. 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黑碳

15、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有很强的吸光性,当黑碳聚集在青藏高原的冰雪表面时,冰川便呈现暗色。B. 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C. 黑碳排放引起了大气升温,加速了冰川消融,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D. 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一种节能炉具,这种炉具能使生物质充分燃烧,从而有助于减少黑碳的排放。5.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这里的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以拦截水汽,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16、B. 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冰川退缩较内陆地区的冰川退缩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亚洲水塔”固态水体储量普遍减少。C. 总体来看,青藏高原季风区水储量减少,西风带水储量增进,“亚洲水塔”正朝失衡失稳偏向发展,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D. 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6.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请结合全文概括。【答案】4. C 5. D 6. (1)开发新技术(如节能炉具)使生物质燃烧充分,减少黑碳排放;(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替代燃烧生物质;(3)跨

17、境联合,加强政府间合作。【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表述错误,由原文“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可知青藏高原地区的燃料主要来自境外。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

18、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中“本世纪中叶”应是“猜测”如文中所说“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必将”一词太过于绝对。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请结合全文概括”

19、,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由原文“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可见措施之一:开发新技术(如节能炉具)使生物质燃烧充分,减少黑碳排放;由原文“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可总结为: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替代燃烧生物质;由原文“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可概括出:跨境联合,加强政府间合作。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米兰花香于艳丽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

20、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傳说一声,让他开快些?”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年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眨眼就到家了。不要土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老吴本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接在怀里。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匆道了别,便急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年上想好了,下火年就打出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背子。老吴

21、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您去哪?”“于家庄。”“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追。“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着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子家庄得多少钱?”“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找都给你!”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特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向于家庄驶去。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来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顫音。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

22、送动服,扎着马足辩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素素激动地喊:“吴各爷,您回来啦!”“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顾。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足子。“他娘,我回来了。屋里被叫作米兰的女人歪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知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晴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似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地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時,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枕边的白发上。“莫哭莫哭!”老吴急忙劝慰道,“我把你养的那盆米兰按你的意思裁到了他的墓旁

23、。你不晓得,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女人还是哭出了声,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丝丝缕缕的哭声更让人觉得心痛。“哎呀,你看你,还病着,哭啥哩?你看我給你带啥回来了。”老吴小心翼翼从小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地亲手缝制的,虽说地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地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地缝袋子的请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故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老吴将得满满的袋子给地,不消说,她就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啥,她紧紧地将布袋搂在怀里,枯瘦的前胸剧烈地起伏着。站在一边的素素知道,吴奶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24、老吴回家一个星期后,米兰去世了。埋葬米兰的时候,老吴郑重其事地把黄布袋拿来,大家看见,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坏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回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杯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上在被人抢白后,老吴“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可看出他对包里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坟冢上的一抔黄土的珍视。B. “歪靠在枕头上”“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两处描写,和“如一盏将熄的烛火”这一比喻句,形象地表

25、现了米兰的虚弱。C.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不易觉察的颤音”体现了老吴的感伤和对米兰的悲惘。D. 小说最后一段点出了钟国英的身份,与前文的相关内容照应,让人了解了事件的缘由,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8. 小说首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9. 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B 8. 情节:表现了老吴内心的急切之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人物:以老吴内心的急切之情表现了他对祭拜烈士的热心和对妻子的担心、悲悯。老吴的话语让人莞尔,有一种喜剧感,与后文的庄严、沉重形成反差,产生较好的

26、艺术效果。 9. “米兰花香”表面指院中米兰花的香气,它给人带来了香气;“米兰花香”象征着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伟大的献身精神;“米兰花香”象征着米兰的品质及其对钟国英深沉的爱与思念;“米兰花香”象征着人们对烈士的崇敬缅怀之意。【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形象地表现了米兰的虚弱”错误,分析不全面,结合后文故事

27、情节“老吴小心翼翼从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她亲手缝制的,虽说她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她缝袋子的请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故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等知道米兰的心情,应是急切期盼,焦急等,她急切地想知道老吴带来的消息,并非仅仅是体现虚弱。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首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概括首段的内容,再从结构和内容上考虑。解答本题,要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

28、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由开头“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吸引着读者想知道知道为什么;同时也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老吴的焦急与后文中的米兰的急切期盼有关系,也可以看出老吴对米兰的真情;在结构上老吴的可笑话语与行为又与后文米兰临死及葬礼的庄严凝重的场面形成对比,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29、问的是“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理解含意。解答本题可以从标题含义、结构、主旨、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就本题而言,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主旨的角度来回答。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看出“米兰花香”表面指院中米兰花的香气,它给人带来了香气;从“埋葬米兰的时候,老

30、吴郑重其事地把黄绸布袋拿来,大家看见,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抔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回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抔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可看出,“米兰花香”象征着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伟大的献身精神;象征着米兰的品质及其对钟国英深沉的爱与思念;象征着人们对烈士的崇敬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兒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后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注】。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

31、。宽为人温良,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延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反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日:“吾固闻之久矣。”及汤为御史大夫,举宽为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迁左内史。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

32、,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繈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及议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岱宗。上奇其书,以问宽,宽以宜封禅为对。上然之,乃自制仪。既成,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初,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日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居位九岁,以官卒。(节选自汉书兒宽传)【注】弟子都养:意思是替学生管理伙食的人。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33、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B. 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C. 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D. 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尚书,也叫书经,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B. 射策,汉代考试取士制度,以诗赋为内容,成绩优异者可授予官职,后亦泛指应试。C. 岱宗,

34、即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岱宗”,是帝王举行封禅大典之处。D. 博士,有博通古今的人、古代学官、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等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兒宽生活贫寒,依然苦学不辍。他先后师从欧阳生、孔安国,因生活贫寒,通过给他人烧饭、为人雇佣劳作以自给;但他坚持学习,终有所成。B. 兒宽口才不佳,但是善于属文。他因拙于言辞没有受到张汤重用;后来为掾史写了一篇奏折呈献给皇上,深受赞赏,使张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C. 兄宽执政为民,深受百姓拥护。任左内史时,他采取择用官吏、兴修水利、按收成征收赋税等措施,受到爱戴,以至百姓争相行动使他不被

35、免官。D. 兒宽直抒己见,促成泰山封禅。皇上和众人商议封禅事,诸儒未能定;但兄宽认为应该行封禅之礼,受到皇上认同,并命他跟随东行,封禅泰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 (2)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另一天,张汤拜见皇上。皇上问到:“上次的奏章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写的,写奏章的人是谁?”(2)兄宽后来治理百姓时,奖励农业,减缓刑罚,审理案件,谦恭地礼遇士人,致力于得到民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

36、,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分析可知,“御史大夫”是“自以为得”的宾语,“至洛阳”的主语是褚大,故“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于上前”是“议封禅”的后置状语,故“与宽议封禅于上前”不能断开,排除D项,C项兼有这两处错误。排除C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

37、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以诗赋为内容”错误。射策以经术为内容,从文中“治尚书”等内容也可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

38、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因拙于言辞没有受到张汤重用”错误。兒宽没有受到重用的原因是张汤所重用的都是文史法律之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1)异日,另一天;俗吏,平庸的官吏。(2)劝,奖励;卑,谦恭;下士,礼遇士人。【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

39、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兒宽是千乘县人。攻读、研究尚书,拜欧阳生为师。因为国家选拔学业很高的博士,到孔安国门下学习。他家境贫穷,曾经为其他学生做饭。当时,他当雇工,(就)带着经书去耕种,休息时就诵读诗书,他专心学习达到如此境界。因为参加射策担任掌故,任廷

40、尉文学卒史。 兒宽,为人温和良善,凭借正直和智慧在社会上生活,善于作文,但勇猛威武不足,不善言辞。当时张汤是廷尉,廷尉府全部任用文史法吏这一类官吏,而兒宽凭借儒学书生的身份处在他们中间,被认为不懂得府中事务,不让他管理某一官署,任命他为副史,到北边去管理畜牧几年。回到廷尉府,报上管理畜牧的簿子。恰逢廷尉那时有难以确定的奏章(不合上意),已经两次打回了。掾史不知是什么意思,兒宽就向他解释用意。于是掾史就让兒宽写奏章。奏章写好后,掾史们读了都佩服不已,他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张汤。张汤很吃惊,召来兒宽与他交谈,于是认为他是奇才,以他为掾史。呈上兒宽所作奏章,很快得到赞许。另一天,张汤晋见皇上。皇上问:

41、前几天的那份奏章绝不是一般官吏能写出来的,写奏章的人是谁呀?张汤回答是兒宽。皇上说:我原来就听说此人,已很久了。张汤让兒宽担任上奏、审判定界的掾史,用古法来议决疑案,很器重他。到张汤担任御史大夫,让兒宽任掾史,举荐他为侍御史。晋见皇上,与皇上谈经学,皇上非常高兴,再问了一篇尚书。提拔他为中大夫,又晋升他为左内史。 兒宽后来管理百姓,奖励农业耕作,减缓刑罚,整理案件,礼贤下土,致力于得人心。选用仁义宽厚之士,体恤百姓疾苦,不追求名利声望,得到了官吏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兒宽上表,请求开六辅渠,制定用水的法令以扩大农田的灌溉范围。收租税,当时财政,百姓因贫弱及农要之时,不能即时征收。后来有法令,左内史

42、担负征收赋税,应当免职。百姓听说后,都怕失去兒宽,大户人家用牛车,小户人家户肩挑背背,用绳子捆绑不绝于道,赋税收得比应收的多。皇上由此更加认为兒宽是奇才。 当初,梁相褚大精通五经,是博士,当时兒宽是弟子。到御史大夫位空缺,褚大应召,褚大自以为能担任御史大夫。褚大到了洛阳,听说兒宽担任了御史大夫,就大笑。一直到与兒宽在皇上面前议封禅一事,褚大不如兒宽。下朝后很佩服兒宽,说:皇上的确了解人。兒宽担任御史大夫,因适合担任此职,所以很久都没有向皇上提出建议,劝谏,官员们看轻他。兒宽任御史大夫九年,去世于任上。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待储光羲不至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年声。要欲闻清佩

43、,方将出户迎。晚钟鳴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解:(1) 储光羲:王维友人,与王维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2)要欲:好像。(3)方将:将要,正要。(4)了自:已经明了。(5)空复情:自作多情。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两句写诗人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起坐”一词非常生动传神,写出了对友人到来的渴望。B. 三四两句写诗人坐立不宁,在无比期盼的等待中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于是快步出门,迎接友人,可见诗人心情之欣喜。C. 五六两句写景,晚钟从皇家宫苑传来,稀疏的春雨刚刚洒过京城

44、,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夜幕降临,诗人的心情也变得阴郁,愁结不断滋长。D. 七八两句写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表达出久候好友不至的帐惘失落。尾联十字,如一声长叹,虽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15. 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答案】14. B 15. 细节描写,“起坐”写出对友人到来的期盼之情;以景衬情,以晚钟、疏雨衬托此时诗人的情绪的沉郁;直抒胸臆,尾联用“不相顾”、“空复情”表达友人不来的怅惘;心理描写(幻觉),颔联写诗人在等待中以至于出现了幻觉,充分体现出其急切;诗人由“朝”及“晚”,一直在等待友人的到来,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写

45、诗人一往情深。【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三四两句写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于是快步出门,迎接友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诗歌标题是“待储光羲不至”可知,等待的友人并没有到来,“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意思是“准备听到那清美的佩玉声响,那时候就立即出门

46、相迎接”,“要欲”意思是“好像”,可见后面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真的“闻清佩”“出户迎”。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这是针对全篇审题,不但要分析表达情感的方式,还要分析表达的具体情感是什么。从诗歌标题“待储光羲不至”可知,诗歌中应该是体现“等待”时的心情和“不至”时的心情;先看首联“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起坐”这一个细节,写出了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的心情;颔联“要欲闻清佩

47、,方将出户迎”,“要欲”“方将”是诗人想象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自己要出户迎接,这里借助人物的心理描写来体现急切想要见到友人的心情;颈联“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是写景,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这里以景衬情,表达久侯友人不至的心情;尾联“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已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久候友人不至的遗憾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

48、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所谓伊人,在

49、水一方”,采摘的芙蓉因为“道阻且长”而难以送出的诗句是:_?_。(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3)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赋中则云“_,_”。【答案】 (1). 采之欲遗谁 (2). 所思在远道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哀吾生之须臾 (6). 羡长江之无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采摘的芙蓉因为道阻且长而难以送出”,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

50、思想倾向”“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赋中则云”,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遗、诞、殇、妄、哀、臾、羡。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

51、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欲求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有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52、 源源不断B. 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C. 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D. 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B.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C. 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D.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

53、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B.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C. 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D. 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答案】17. D 18. C 19. A【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能力。近义词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较大,要准确的辨析近义词,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固定搭配,语法功能等方面入手。备考中可根据资料把近义词归类整理,做一些有

54、针对性的训练。将近义词编成口诀,就是一种很好的归类法。第一组: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境中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对月球上具体情形的想象。应选“联想”。第二组:限制:不能踰越的一定界限。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这里应选“制约”。第三组:亢奋不已: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非常高兴,兴奋得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与网

55、友感到兴奋。此处应选“兴奋不已”。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分析可知,D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D。【18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补写的部分在语境中是因果关系的结果的部分。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应使用主动态。AB两项省略了主语,而采用了被动态表达,

56、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AB两项。D项 “观察月球”的立足点应是“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们”语言累赘,说法不妥,目前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类。排除D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其一是:“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排除CD两项。其二是:“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加“得”。排除B项。分析可知A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A。20.下面是一则征稿启

57、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校决定举办一次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由我校丑小鸭文学社承揽。特向全体同学征集文章,务请广大同学踊跃投稿。具体要求如下:一、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视角,用文艺的形式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必须亲自撰写,字数在3000字以内。二、稿件请送至丑小鸭文学社編辑部,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征稿”字样。三、投稿截止时间6月18日,对于采用的稿件,本社团有修改的权利。活动结束后我们将抽时间评选

58、优秀作品并颁发获奖证书,并结集出版的作品,惠赠样书。答:将_将_将_将_将_【答案】 (1). “承揽”改为“承办” (2). ”务请”改为“欢迎” (3). “亲自撰写”改为“原创” (4). “抽时间”改为择日” (5). “惠赠”改为“赠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做此类题可根据词语意思及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承揽”,接受对方所委托的业务,和“征文活动”不搭配,应改为“承办”;”务请

59、”,语气生硬,相对“约稿”不得体,改为“欢迎”;“亲自撰写”表意不明确,改为“原创”;“抽时间”口语化,改为书面语“择日”;“惠赠”谦敬误用,改为“赠送”。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人对于一样事物会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_,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各自的功能不一样。出于实际价值的需要,多数人会注重实用的态度。少数人会有科学的态度,人们最缺的是审美的态度,培养审美的态度,_,却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_?最重要的是学会超越实用需求,依靠

60、形象和直觉获得美感的经验。【答案】 (1). 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 (2). 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3). 怎么养成美感的态度呢【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考生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书面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第一空处在实用态度、美感态度与善和美中间,结合句式, 可知为“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第二空由后句“却”可知为转折句的前一句“虽”,引出的是不具有的东西,由上下句意,可推之为“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第三空,后两句说的是美感形成的途径。依据之前的话题“美感的态度”,可知应

61、为“怎么养成美感的态度呢”。四、写作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时尚,词典的解释是:当时的风尚;一时的习尚。年青人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新生活,追求时尚是青年人的特性。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尚,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时尚。有人认为,穿着打扮新潮就是时尚,有人认为追求最新的生活方式就是时尚。习近平总书记说,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关于“时尚”,你有过怎样的经历或思考,请以“时尚”为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答案】时尚当街头巷尾涌现出越来越多标新立异的青年男女顶着挑染过的蓝绿相间的发型得意地招摇过市;当服装商店内的衣型款式更多地与出此刻模特T台上的衣装靠拢;当

62、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频繁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而渐渐代替了千百年来一向使用的语言人们说,这叫时尚。于是出现了一部名为时尚王国的电视连续剧,夸张耀目的造型,反常古怪的个性,还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台词。报上对此发表评论说,难道时尚就是不说人话?而人们也最后意识到,这个社会所谓的时尚,似乎已经在慢慢变味。时尚在如今,更多地好像是一种标杆式存在。它是一种被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入时的尺度。此刻流行什么,什么就代表了与时俱进。一旦脱离这种潮流,不随着这样一个大趋势改变,就是代表这个人冥顽不化。于是,年轻人们为了不被加上老土的称号,急切地寻找每一个能够证明自我先进性的小细节并发扬光大。这天染发很盛行,那么就赶紧上理发

63、店;明天穿格子衬衫很流行,那就立马奔向服装店;再之后这个词说的人很多,那么不管是不是突兀先用了再说慢慢地,生活被这些所谓的时尚所侵蚀,时尚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只是代表跟上时代潮流的代名词。但,事实上,时尚难道仅仅就是如此肤浅的追逐?这样的时尚,徒有物质表面的光鲜惹眼,却是不是少了一点更深层的内涵?追求时尚,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然而,一味地跟着所谓潮流趋势走,却是把时尚这个词浅薄化了。在盲目追随的过程中,有人找到了自我跟紧时代步伐的满足感,却丢失了自我的特色与个性。那些标新立异的夸张造型真的适合自我吗?那些不明所以的语言真的能够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维吗?这样的追求,到底是因为时尚张现了自我的气质还是仅

64、仅为了证明自我的入时,证明自我能够紧跟潮流进而满足了心理上的虚荣?时尚,到底就应是什么?看看低碳族们为了保护地球而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看看拼车族们为了节约费用、时间和资源选取的出行方式;看看那些衣着别致而优雅的人,他们没有选取潮流所趋的夸张造型,但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时尚,不是盲目地听从潮流主导,也不仅仅仅只是对物质的追求。这样的时尚建立在对自身对外界的充分了解上。不选最潮的,只选最适宜的。这是时尚的内涵所在,而真正的时尚,就应是这样有内涵的时尚,而不仅仅仅只是对潮流的一味崇尚与模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

65、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这则材料审题相对简单,关键词是 “时尚”,到底什么是时尚,是新的生活方式,还是穿着打扮的新潮?习主席的话最引人深思,他在提示大家,为人类做出贡献,无论是什么,都是时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只要有自己正确的思想,围绕时尚来写即可。参考立意:1、时尚是一种向上的追求2、最新的生活方式未必是时尚3、读懂时尚的内涵4、亦步亦趋不是时尚素材:1、俄国著名文学批判家赫尔岑年轻时,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双手捂住耳朵。“演奏的是流行音乐乐曲。”

66、主人解释到。“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2、戴安娜本人可以说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时尚潮流变迁的一个缩影。戴安娜超越了英国皇室长期沿袭的保守的穿衣品位,大胆尝试当代新的流行时尚,在沉郁乏闷的皇室成员中显得格外光彩照人,因而成为各类媒体聚焦的中心。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报道,全世界的年轻女性都在以羡慕的眼光关注着这位英国王妃风姿绰约的穿着打扮,并热中于追随仿效她的服饰风格,发型样式和举止神态,名人效应在引领时尚潮流方面的作用在此可见一斑。以至于戴妃仙逝以后,仍有众多善男信女来到时尚

67、之都伦敦的顶级百货商店Harrods的其灵位前凭吊纪念。3、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他说: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学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被迫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研究学问、学习技能,应该是为充实自己,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旨,或随时代潮流而盲目地进行,否则目的不能达成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宝贵的光

68、阴才最可惜。4、从法国大革命中挖掘的灵感,让一场在巴黎举办的时装秀震动了整个时尚界。模特的妆容散发着一股阴森的味道,头部裹着纱巾,颈部文着“1789”的字样,服装风格则体现了那位上断头台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风格。加利亚诺为迪奥设计的这些服装只能出现在T型台上,其目的不在销售,而是要让设计者的名字出现在媒体的标题中,引领人们关注这一品牌。时装秀后,迪奥销售的是更为大众接受的、“可穿”的产品。因此,出现在T型台上的时装只是创造力的短暂“爆炸”,真正目的是让该品牌更加出名。2002年,迪奥公司投入2000万欧元在东京设立了一间该品牌的奢侈品专卖店。结构层次:本文是一篇层进式文章,以五花八门的所谓新潮入题,进而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个社会所谓的时尚,似乎已经在慢慢变味”。作者用从容的笔调述说了另类时尚存在的根源,并且对这种时尚进行了否定。作者在提出一系列疑问之后,开始用“低碳族们”“拼车族们”“那些衣着别致而优雅的人”的行为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不是盲目地听从潮流主导,建立在对自身对外界的充分了解上。文章层层深入,对比鲜明,让人眼前一亮。【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