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963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题。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2、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太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

3、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旗下,辛弃族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

4、“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

5、,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调与文化自信)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

6、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

7、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倍。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阐释。【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太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选项因果倒置,张载名言具有“先贤

8、圣道,家国大义”是因,“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是果。C项,“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文章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误,文章第三段说“朱熹认为他们,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由此可知,“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

9、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中“层层深入”错误,从文中来看,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而是并列关系,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第一段最后说“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既也”是并列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10、;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题中,A项,“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错误,文章第二段开头是说“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琴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巅峰之门”,文中是说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而不是“中国诗歌”;另外,“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错误,这一说法于文无据,且过于绝对,文中体现的是诗歌方面的影响和成就,属于文学领域,而“盛世”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学。故选A。【点

11、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业内人士称,5G与以往无线通信技术最大的区别是服务的对象。以前服务的主要是人,而5G将真正实现万物互联。可以说,5G所要承担的是改变整个社会、行业的使命。国内三大运营商已在4G领域投资超3000亿元,目前仍处于成本回收周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酝酿建设5G的原因何在?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我国正在迅速进入智能社会,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应用在迅速普及,它们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新一代网络来承载。比如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就需要依托5G网络实现车辆、信号灯、道路感应线圈、智能总控平台间的无缝连接和互动,且时延需要在毫秒级别。“物联网时代,一个家庭往往会

13、有超过100样东西需要连接网络,所以需要新一代网络它对整体网络频谱利用率更高,能够连接更多终端的新系统。不过,我预计未来4G和5G会并存,并不是5G来了4G就会全部被淘汰掉。”业内人士说。(摘编自宋杰5G将至,中国领跑,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12月19日)材料二:5G或许将成为我们可能见到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变革之一,因为它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目前中国在国际通信标准的参与度上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标准制定的主导者之一,特别在5G标准上中国的提案数量比4G时代有了很大的提升,提案的采纳度也在逐渐提高。尽管如此,我国在标准的必要核心专利上

14、还不是很多,与提案的数量不成比例。谈及影响5G发展的致命性软肋,专家认为相时于技术标准而言,我国在高端芯片制造上差距还较大,特别是在射频芯片上差距更大。这方面不仅需要有相当强度的投入,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才行,必须早下决心,下大决心。在技术应用上,5G首先要面对覆盖难的挑战。由于频段高、覆盖差,必然需要有大量小基站,依托多天线技术的波束赋形和快速扫描追踪有望明显改善;但能否根除覆盖盲点,仍是不确定事件。从市场开发层面看,究竟什么应用必须用5G?现在并不确定。业界所期待的物联网应用能否在近期担当业务收入的大任,也不乐观。另外,我国2015年开建4G,现在网络负荷还很轻,2020年就开

15、建5G,仅仅5年时间不太可能收回4G的投资。究竟运营商能承担多高的投资增加,什么业务能补偿投资的增加?专家认为,这些目前还不清楚。(摘编自5G标准已出,软肋犹存,中国科学报2018年6月28日)材料三: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位于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而7600公里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奥卢被认为是欧洲的“生活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

16、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研究与开发。而从全中国范围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支持,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新一代网络来承载,这是国内三大运营商计划建设5G的重要背景,虽然他们还处于4G领域投资的成本回收周期。B

17、. 5G网络对整体网络频谱利用率更高,能够连接更多终端的新系统,物联网时代家庭智能化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始终要依托5G网络。C. 大量建设小基站将不可避免,只有这样才能基本解决SG频段高、覆盖难的问题,使依托多天线技术的波束赋形和快速扫描追踪得到明显改善。D. 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本国学生的欢迎,他们可以在这座被誉为欧洲“生活实验室”的城市里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5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而且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它甚至承担着改变整个社会的使命。B. 相较于4G时代,我国在5

18、G国际通信标准的参与度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提案数量的大幅度提升和提案采纳度的逐渐提高上。C. 深圳研发无线通信的历史并不悠久,它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方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成长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D. 材料一侧重介绍我国5G技术的国际领先位置和当前应用情况,与此不同,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强调我国在发展5G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6. 促进我国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哪些非技术因素的支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B 5. D 6. 行业合作上,倡导政府部门与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文化,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上,消除运营商的投资顾虑,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19、人才培养上,创新教学理念,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政策支持上,实施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更多专业人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住概念的本质,进而参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选项要求选择“不正确的”这一要求。选项B,结合所给材料,并没有找到“物联网时代家庭智能化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始终要依托5G网络”的内容,选项表述于文无据,且现在家庭智能依托4G网络在现实中的应用也不差。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筛选并整合信息,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

20、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经过逐一审读和比对分析,可知D项“材料一侧重介绍我国5G技术的国际领先位置和当前应用情况”表述不当,从原文看,材料一没有提到5G当前应用情况,只是提出了设想。故选D。【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把握答题方向,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确定答题思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本题题目给出的范围是“非技术因素支持”,要在原文中找出“非技术因素支持”的内容。材料一:物联网是5G网络的有效载体;材料二:需加大

21、对高端芯片制造的投入,运营商的财政支持;材料三:深圳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创新理念值得效仿。据此理解,“非技术因素支持”需要行业合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材料分条作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有信处暑以后,天气渐凉。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

22、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

23、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

24、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 英不该嫁给 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

25、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

26、然。B. 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C. 文章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D. 这篇文章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所有的事物身上也有人的影子。8. 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9. 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答案】7. B 8. 第一个“疲倦”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第二个“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 9. 示例:(1)满山遍野的植物,让作者体会到生命到暮年后缺乏生机。 (2)果实和鸟雀,万

27、物的成熟与新生。 (3)天色和草香,衰落中的生机。 (4)虫鸣,生命的渺小和短暂。 (5)汪曾棋和废名作品,单纯的事物可以长存。【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分析错误,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并没有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答题时,先找到两个“疲倦”所在之处,然后结合其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第一个“疲倦”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28、话,“漫山遍野都是疲倦”,根据后文“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 “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 “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这里的“疲倦”的意思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第二个“疲倦”,在文章第三自然段,“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结合前文“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这里的“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9题详解】试题分

29、析:本题题目是“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主旨能力。答题时通读文章,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把握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通读文章,文章先写了“漫山遍野都是疲倦”,“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障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这是说漫山遍野的

30、植物是秋天的“信”,这个“信”让作者体会到生命到暮年后缺乏生机。“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满树成熟的果实和和前来吃果实鸟雀是秋天的“信”,鸟雀吃了成熟的果实,飞行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未笑话的种子就发芽,生长,作者由此感觉到万物成熟和新生,自然万物的循环幽微和奇妙。“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

31、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仿如虫沥沥。”“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醒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天色和草香是秋天的“信”,从这个“信”中作者感觉到“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秋天的信是“虫鸣”,由虫鸣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和短暂。“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

32、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重读废名短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繚绕,令人怦然”“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由此

33、得出秋天是“信”是汪曾棋和废名作品,由二人的作品作者感受到“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

34、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绍圣初,章惇为相。惇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惇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

35、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B. 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C. 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

36、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D. 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的皇子公主等。B. 西京,指现在的西安,它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被称作西京。C. 吏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所有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D. 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邵伯温受过良好教育。他在家聆听父亲的教诲,在外又结交

37、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B. 邵伯温懂礼知恩。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C. 邵伯温守义正直。章惇因为曾经侍奉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却躲避,因此被童贯忌恨。D. 邵伯温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2)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

38、也。【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没有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2)但邵伯温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颍昌拜访了范纯仁。有人为他担心,他也不顾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

39、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惇依然在朝廷任宰相。“复”是“收复”的意思,宾语是“夏人故地”,不可断,排除AC。“得累数阶”是“可连升数级”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

40、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所有官吏”表述错误,应是文官。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因此被童贯忌恨”无中生有,表述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除丧,

41、服丧期满;见君,晋见皇帝;枉道,绕道。见,拜见;或,有人;顾,顾忌。【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

42、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 邵伯温,字子文,是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颇有名望,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诲,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司马光等人不讲资格辈份,与邵伯温结成忘年之交。邵伯温因此知识更加渊博,且特别能明察时务。司马光任宰相时,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员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县尉。 当司马光之子司马

43、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没有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司马康最终前往邢恕住地。司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司马植。吕大防说司马康生前与邵伯温友好,原将其子托付给邵伯温,可以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伯温做西京教授后对司马植说:“你是司马光之孙,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以此为勉,负起自己的责任。”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怠,终于取得了成绩。 绍圣初年(1094),章惇任宰相。章惇曾经侍奉邵雍,打算起用邵伯温,但邵伯温不愿趋炎附势。按惯例,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

44、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遣,然后才去见章惇。章惇将邵伯温举荐给朝廷,而邵伯温愿在郡县做事。章惇为此极不高兴。邵伯温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此时,元祐党人大多南迁,且许多人都不敢去拜访他们。但邵伯温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颍昌拜访了范纯仁。有人为他担心,他也不顾忌。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惇依然在朝廷任宰相。邵伯温执意不去京师做官,而选外任为环庆路帅府幕僚,实际上是避免与章惇共事。 服母丧期满后,主管永兴军耀州

45、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任该区域宣抚使,许多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最后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时农民起义首领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并打算夺取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史斌不能过关,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绍兴四年(1134),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 赵鼎年轻时跟从邵伯温学习,后来赵鼎做了宰相,上表请求追封邵伯温,朝廷遂追赠邵伯温为秘书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邵伯温以学识品行起于元祐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

46、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橡。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

47、息。15. 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从诗歌首联和尾联来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从诗歌颈联来看,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从诗歌颈联和注释来看,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髙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

48、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错,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抓住关键词把握诗歌主旨,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首联,“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很小“只数椽”,也很简陋“架竹苫茆”;“此生生计愈萧然”说明了愈来愈萧条窘迫的生活境况;尾联“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是说自己请了南村一个瘸腿的小孩,来帮他做点煎茶扫地的事情;因为“此生生计愈萧然”,陆游的生活也很窘困,或许他也请不起一个身强力壮

49、的劳力来帮他做些家务事。据此,可概括出“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故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少睡眠”,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太平民乐无愁叹”,陆游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但是陆游是个杰出的爱国者,内心一腔热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髙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故而“少睡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行路难(其一)展现了李白到达理想彼岸的自信、乐观的诗句是“_,_。”(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

50、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_,_。”(3)“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 “_,_。”两句抒发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悲难。【答案】 (1). 长风破浪会有时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沧,兮,作。三、语言文字运用

51、(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 ,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祥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 ,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

52、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 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 ),才能炸响,才能 。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17. 依次

53、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浮光掠影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震耳欲聋B 浅尝辄止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C. 浅尝辄止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振聋发聩D. 浮光掠影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震耳欲聋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也只要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B. 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就能飞翔,就能燃烧C. 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D. 也只要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就能飞翔,就能燃烧19. 文章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但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B. 我们不但承认艺术

54、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C. 我们不但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D. 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本身魅力的艺术。【答案】17. C 18. C 19. C【解析】【17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

55、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语境说的是辛弃疾对待政治不热心,稍尝试下就停下来。故选用“浅尝辄止”。大起大落,意为大幅度的起与落,形容变化大。悲喜交加,一边开心,一边难过。语境说的是他仕途起落很大,因此选用“大起大落”。忧心如焚,忧愁得内心好像被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忧心忡忡,意思是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语境中说的是辛弃疾对政治非常忧虑,十分焦急。因此选用“忧心如焚”。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语境说的是诗歌对人的影响力大,不是指物理的声音。因此选用“振聋发聩”。故选C项。【18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

56、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结合语境中,括号后面的关联词“才能”,考虑关联词的搭配,括号内应填的关联词“只有”,因此排除AD两项。B项,“怂恿”是个贬义词,语境中应选用中性词或褒义词。因此排除B项。故选C项。【19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

57、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语序不当。两前后个分句的主语一致,都是“我们”,因此“我们”应调至“不但”的前面。故排除AD两项。画线句中, “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句序不当,应当改为“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故排除B项。故选C项。【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

58、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20.将下列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

59、得改变原意)(1)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2)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3)二十四史是纪传体史书。(4)对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做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答案】二十四史是以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为编撰目的(或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作了比较系统的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该题是短句变长句。短句变长句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为主干,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长句只有一套主谓宾。本题中,第一步:从句子

60、中找到中心主语是“二十四史”,“是”是中心谓语,中心宾语是“纪传体史书”,然后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编撰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编撰目的”“封建统治者称之为正史”, 这样就可以变成长句了。【点睛】将短句变成长句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1找到长句的主干。因为长句是一个复杂的单句,这就决定了语句只能有一套主谓宾,所以在变换句式时可以先找到长句的主语部分,然后通过对语句的分析找到与之对应的谓语、宾语等。比如上题,分析四个短句可以发现,四个短句介绍的都是“食品添加剂”,这样就可以把长句的主语定位为“食品添加剂”,然后找到与“食品添加剂”对应的谓语“是”和宾语“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等。 2筛

61、选短句表达的主要内容。对每一个短句进行分析、筛选,然后找到关键性内容。比如上题,第句,写“食品添加剂”的用途;第句,写“食品添加剂”的作用;第句,写“食品添加剂”的性质;第句,写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目的等。然后根据分析,把每一句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 3组成语句。把筛选后的内容放到长句的主干语句中时,可以按照“表领属关系(谁的)+表示时间、处所(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表指代或数量(多少)+动词性短语(怎样的)+形容词性短语(什么样的)+表性质、类别或范围”的顺序进行。21.下面是扶贫对象李大爷的一段话,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问我明年有啥愿望?就是企盼国家能够拿出更多、更好的扶

62、贫政策,修补一下我的寒舍,让我这破旧的房子也能蓬荜生辉,这些扶贫干部都是热心肠,近乎天天都在村里夜以继日地忙活,抛家舍业的忒不容易。【答案】 (1). “企盼”改“盼望”。 (2). “寒舍”改“破房”。 (3). “蓬荜生辉”改“干净亮堂”。 (4). “近乎”改“差不多”。 (5). “夜以继日”改“黑夜白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

63、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本次材料是扶贫对象李大爷说的话。“就是企盼国家能够拿出更多、更好的扶贫政策”中,“企盼”本意是踮起脚后跟,引申为仰望、盼望的意思。踮起脚后跟盼望,殷切地希望,带有侥幸的意味。语境中表达是扶贫大爷的愿望,用“企盼”不合适,可将该词改为“盼望”。“修补一下我的寒舍”中,“寒舍”是书面语,而且是自谦之词,语境适用口语,且老人的房子的确是破旧,因此该词可改为“破房”。“让我这破旧的房子也能蓬荜生辉”中,“蓬荜生辉”是书面语,且也是自谦之词,语境应用口语,可改为“干净亮堂”。“近乎天天都在村里夜以继日地忙活”中,“近乎”是文言词,用在

64、此处,文白加杂,可改为现代汉语“差不多”。“夜以继日地忙活”中,“夜以继日”是书面语,此处应用口语,可改为“黑夜白天”。【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

65、化、口语化)等。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的表达。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要求为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让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从图书馆里的著作琳琅,到家庭书橱

66、中的墨蕴飘香,阅读场景变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没变。新时代的我倍感喜悦,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盐铁论中一言正是说明,社会发展中的我们是明智的,因为我们随时代而变。诗经与论语不再高悬于图书馆的书架间,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家中读物。一方面,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国学著作若脱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即使可贵也无价值可言,而若在家中能随时取阅,潜移默化中便会受益匪浅。就如融合了3D技术的打铁花表演一般,当民间艺术碰上高新科技,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终能大放光彩,走近家庭书橱的国学定能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这正是我们生活在改善、时代

67、在进步的鲜明体现,因为渴望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热衷于先贤哲思的程度更深。这一种“变化”,实在是太为宝贵,值得点赞。“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中“源头”二字,正是我们在变化背后不变的坚守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时代固然在变化,而经历千百年能沉淀下来的著作拥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不被时光黯淡的光芒,我们流转在变化的阅读场景中,内心坚守着对先贤的学习、欣赏与景仰,这体现了中国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传承精神,表现了乐于学习,向先贤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更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在时代发展中有着坚守精神,守得根本,方得始终。这“不变”透露出来的“坚守”,值得发扬。站在新时代潮头的我,作为新青年的我,

68、看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心生喜悦与触动。中庸有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时代还会向前发展,而变化与坚守并行的局面亦不能停留在当代。因此,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我认为青年们都应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之中。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也许阅读场景还会变,但我们对哲思的追求不能变,若青年能将此思想贯彻一生,新时代之火轮,必定能转得更快。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青年,正是行动时。于时代的变化中,坚守不变的底色。手捧论语,我愿以新青年的姿态,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大势之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

69、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追梦方向和价值体现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审题】该作文题由三则材料和一则引导语组成。材料紧扣时代的“变”与“不变”,分别从交流方式、阅读场景和逐梦方向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三个方面很有社会代表性和价值启示性,交流方式的发展折射出科技的强大,阅读场景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梦方向的

70、变化体现出国家实力的壮大。而时代之“变”蕴含着“不变”的底色。该如何坚守“不变”的底色?这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写作空间。总之,要辩证性地理解关键词“变”与“不变”,也不能空洞地谈“变”与“不变”,而应该从这三则材料出发来理解关键词。引导语帮助考生降低阅读难度,在审题上不设置障碍,“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进一步强调写作内容为“变与不变”。任务提示明确了写作主体,厘清了作文的写作范围。“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再次圈定写作内容,并强调写作主体是“新时代青年”。“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是该作文题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

71、按照其话语指向,此处的“方面”指作文材料的论述角度,“选好一个方面”也就是从交流方式、阅读场景和逐梦方向这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来写。参考立意:阅读场景变化,先贤哲思永恒;阅读形式虽异,哲思底色不变;时代在变,底色不改;逐梦方向在变,价值追求不变;变的是交流方式,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等。行文结构:先确定一个响亮的标题“变化寻梦路,不变赤子心”,从“出走还是归来?这是一个问题”分析,引出观点“在剧变的时代中,变化的只是寻梦的方式,不变的是那颗追求价值实现的热忱之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上世纪初开始的出国潮,是在百废待兴的时代下,追求个人发展更大天空的勇敢之举。于是一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寻找个人发

72、展的机会;如今的归国潮,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支援祖国建设的爱国之举;在忙碌的生活奔波中,有一种声音也始终在耳旁响起。实现一个人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个人价值推动国家发展,才能收获更大的价值实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时代变,寻梦路在变,但我们青年向上的心不变;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都能怀一份热爱,在巨变的时代,追逐个人和国家共同的梦等。【素材】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先哲前贤,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千百年,原因就在于其在纷繁万千变化之中,寻求不变之理。譬如孔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巨变,乃于思变中求理,寻求解决之道。不过,孔圣的仁

73、义之道不是无源之水,更非闭门造车、无中生有,而是传承先贤周公礼乐的哲思。先贤的不懈探求、持续的代际传承,便是中华文化流传五千年的根本原因。而先贤,也因此而得以人生不朽。即使阅读的大场景有变,我们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可改变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世间万物,变是常态,不变是真爱。阅读场景之变,不变的是对真理的热爱;“出国”“归国”之变,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变的是外在,不变的是本真内在;变的是圆缺,不变的是皎洁明月。变的是浮云,不变的是雨后青山;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热恋。然而真爱的可贵,恰恰是飞过千山跨越万水历经千变万化后的纯洁如初。人间最香是书香。无论载体媒体如何改变,书(文字)中有前人的经验智

74、慧、人类的科学真理不变,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故而有香,有味,有养分。我们对它的感情永不变。“出走”是为了“归来”。出国是求知,归国是用知;出国是学艺,归国是施展;出国是远行,归国是回家;出国是少年,归国是老翁;出国是披枝散叶开花结果,归国则是鸟倦知还叶落归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永远不变。激流之下,仍有磐石。激流在变,磐石坚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爱亲人爱真理爱祖国的新不变。【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

75、,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