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867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7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两个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与必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时、需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草稿纸上均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回。第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 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B. 病毒能够在餐

2、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C. 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D. 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答案】B【解析】【分析】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该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活。【详解】A、戴口罩可以减少飞沫引起的病毒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新冠病毒,A正确;B、病毒只能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不能在餐桌上增殖,B错误;C、煮沸可以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杀死病原体,C正确;D、手可能接触到病毒,勤洗手可以洗去手上的病原体,降低感染风险,D正确。故选B。2. 关于下列a、b、c、d四种生物的叙述,不

3、正确的是()A. a和d不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 a和b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 a、b、c、d都能独立繁殖和代谢D. a属于原核生物,b、c属于真核生物,d属于病毒【答案】C【解析】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噬菌体属于病毒,原核生物不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A正确;B、蓝藻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水绵含有带状叶绿体,两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C、四种都属于生物,都可以生长繁殖,但是病毒不可以独立繁殖和代谢,只可以寄生在活细胞内才可以,C错误;D、a蓝藻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b、c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d噬菌体是细菌病毒,D正确。考点:原核细胞和真

4、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以及生物的特点,可结合图片记忆思考答题。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与核酸,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他复杂的细胞器,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并且含有多种细胞器。3. 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 )A. Zn,Cu,B,MnB. Zn,Cu,S,CaC. Fe,Mn,Zn,MgD. K,Mn,Cu,Mo【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细胞内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的比例,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占

5、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如Fe、Mn、B、Zn、Mo、Cu、Cl等。【详解】A、Zn、Cu、B、Mn均属于微量元素,A正确;B、S、Ca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C、Mg属于大量元素,C错误;D、K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故选A。【点睛】4. 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是人体内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但功能不同,与此无关的是A. 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B. 构成蛋白质肽链的数目C. 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空间结构D. 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盘区折叠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根本原因

6、是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的多样性。【详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盘区折叠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的多样性,ABC正确;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无蛋白质的功能无关,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对于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是解题的关键。5. 在小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淀粉和麦芽糖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示麦芽糖变化的是曲线a,检测该物质可用双缩脲试剂B. 表示麦芽糖变化的是曲线a,检测该

7、物质可用斐林试剂C. 表示淀粉变化的是曲线b,检测该物质可用双缩脲试剂D. 表示淀粉变化的是曲线a,检测该物质可用碘液【答案】B【解析】【分析】小麦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淀粉酶的活性会增强,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会继续水解,然后通过氧化分解为种子萌发供能,故a为麦芽糖,b为淀粉。【详解】A、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逐渐水解为麦芽糖,因此淀粉含量下降(b),麦芽糖含量上升(a),麦芽糖的鉴定用斐林试剂,A错误;B、表示麦芽糖变化的是曲线a,芽糖属于还原性糖,可以斐林试剂鉴定,加入斐林试剂后在水浴条件产生砖红色沉淀,B正确;C、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蛋白质,淀粉采用碘液进行检验,C错误

8、;D、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下降,对应曲线b,D错误;故选B。6. 下列生物或细胞中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ABCD生物或细胞噬菌体烟草叶肉细胞烟草花叶病毒豌豆根尖细胞碱基5种5种4种8种核苷酸5种8种8种8种五碳糖1种2种2种2种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2.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

9、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详解】A、噬菌体属于DNA病毒,只含有DNA一种核酸,所以含有4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1种五碳糖(脱氧核糖),A错误;B、烟草叶肉细胞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所以含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2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核糖)、5种碱基,B正确;C、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所以含有4种碱基、4种(核糖)核苷酸、1种五碳糖(核糖),C错误;D、豌豆根毛细胞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所以含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2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核糖)、5种碱基

10、,D错误。故选B。【点睛】7. “绵绵的春雨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树,润开了报春花。”下列各图为植物在复苏过程中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表示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要求考生知道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含量变化对细胞代谢的影响。植物在复苏过程中细胞代谢逐渐旺盛,此时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升高,结合水相对含量降低,对应B图的曲线,所以B正确,ACD错误。8. 如图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具有识别和免疫功能B.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有关C. a面为膜内侧,b面为膜外侧D. 为磷脂

11、分子亲水性头部,为磷脂分子亲脂性尾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因此a面为细胞膜外侧,b为细胞膜内侧;为膜蛋白,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为磷脂分子亲脂性尾部。【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免疫、润滑等功能,A正确;为膜蛋白,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面为细胞膜外侧,b为细胞膜内侧,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为磷脂分子亲脂性尾部,D正确。9. 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研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测得与之密切相关的三种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a曲线对应

12、的细胞器是核糖体B. 图中b、c属于细胞中的生物(细胞)膜系统C. 图中a、b、c都具有蛋白质加工功能D. 35S进入细胞和被细胞排出都要通过细胞膜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分泌蛋白合成分泌过程是:核糖体(无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不是细胞器),根据放射性强度中,a,b,c顺次出现高峰,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详解】AB、由分析可知,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为单层膜的细胞器,因此均属于生物膜系统,A、B正确;C、a核糖体合成蛋白质,b内质网、c高尔基体具有蛋白质加工功能,C错误;D、35S进入细胞需通过与细胞膜的载体结合进入,合成

13、蛋白质后经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D正确。故选C。10. 人的红细胞和精子的寿命都比较短,从细胞结构考虑,这一事实说明了( )A. 环境因素的影响B. 功能决定寿命的长短C. 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依存D. 核遗传决定细胞寿命【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质为细胞核提供能量和原料,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细胞只有保持结构上的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详解】人体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寿命较短,说明细胞核在维持细胞寿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精子有细胞核,但细胞质大部分丢失,精子中的细胞质极少,寿命也很短,说明细胞质对于细胞生命

14、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细胞核与细胞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即C正确。故选C。【点睛】11. 将洋葱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其细胞便发生质壁分离,不久这些细胞又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A. 细胞液的溶质透出细胞B. 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只允许水分子进入C. K和NO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液D. 水和溶质自由地进出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后,由于外界KNO3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由于细胞不断的主动吸收K+和NO进入细胞液,细胞液浓度上升,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

15、界KNO3溶液浓度时,细胞又渗透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由于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液中的水分子能进出细胞,但溶质不能自由透出细胞,A错误;B、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允许水分子进入,也允许K+和NO进入,B错误;C、K+和NO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液泡,增加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重新吸水复原,C正确;D、溶质微粒要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和能量,D错误。故选C。12. 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A.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D.

16、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在细胞之间的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详解】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细胞排成的前提是生物体识别“自己”和“非己”,这种识别作用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故选D。13. 如图表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可表示白细胞吞噬作用B. 乙可以表示抗体的分泌过程,引起细胞膜面积增大但成分未更新C. 甲运输的物质不一定是蛋白质,乙运输的一定是蛋白质D. 所有的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这两种方式运输【答案】A【解析】【分

17、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题图分析,甲为胞吞,乙为胞吐。胞吞和胞吐是膜流动性的具体体现。胞吞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膜外表面的糖被识别,消耗能量进入细胞内的方式。细胞分泌时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使大分子物质排到膜外,因此膜的成分会发生变化。即通过胞吞和胞吐过程膜的成分能够更新。【详解】A、甲为胞吞过程,白细胞中有些具有吞噬作用,故甲可表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形成的囊泡与溶酶体结合,进而囊泡内的物质被分解,A正确; B、乙是胞吐,该过程可

18、表示抗体的分泌过程,该过程中通过具膜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来实现,因此存在膜成分的更新,B错误;C、甲运输的物质不一定是蛋白质,乙运输的也不一定是蛋白质,例如神经递质的分泌,C错误;D、大分子物质例如mRNA通过核孔的运输方式与图中的过程不同,D错误。故选A。【点睛】14. 下图中,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下列图解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这样能保证

19、化学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详解】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保证细胞内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地进行,酶降低的活化能=没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故选C。15. 当其他条件均满足时,20个腺苷和60个磷酸最多可以组成的ATP个数和ATP分子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的个数是( )A. 20个和30个B. 20个和40个C. 40个和40个D. 40个和60个【答案】B【解析】一个ATP分子含有1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组成,所以20个腺苷和60个磷酸分子最多能组成20个ATP,共含有202=40个高能磷酸键,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16. 雨水过多时

20、,农作物会发生烂根现象,其原因主要是A. 土壤中缺乏氧气,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B. 土壤中水分充足,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烂根C. 土壤中有毒物质溶解到水中,使根遭到毒害D. 土壤因水涝温度低,使根受到低温损害【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是无氧呼吸的产物的运用,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反应式是;C6H12O62CO2+2C2H5OH+能量。【详解】雨水过多时,土壤透气性差,农作物根缺乏氧气,根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而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而导致烂根现象。雨水过多时,土壤透气性差,农作物根缺乏氧气,根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而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

21、酒精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而导致烂根现象。故选:A。17. 下图中能够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 ) abbc甲乙乙乙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2、据图分析可知,乙甲持续的时间长,为分裂间期,甲乙持续的时间短为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乙乙。同理a、c为细胞分裂间期,b、d为分裂期,a+b或者c+d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详解】根据细胞周期中间期和分裂期持

22、续的时间分析,a和c为间期,b和d为分裂期,故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乙甲为间期,甲乙为分裂期,而一个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的一段时间,即乙乙。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的判断,分裂期与分裂间期的特点,对细胞周期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细胞周期的概念可以推断,一个细胞周期一定是分裂间期+分裂期,而不能倒过来。18. 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器官,其原因是( )A. 细胞丧失了全能性B. 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C. 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D. 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

23、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意义: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详解】A、生物体内的细胞没有丧失全能性,A错误;B、生物体内,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B错误;C、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

24、、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19. 下列关于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单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B. 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C. 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就是细胞的普遍衰老D. 单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就是细胞的衰老【答案】B【解析】【详解】A、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故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A正确;B、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并非同步的,个体衰老就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B错误;C、多细胞生物中个体衰老就是细胞的普遍衰老,C正确;D、单细胞生物中个体衰老就是细胞的衰老,D正确。故选B。20. 下

25、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B. 癌症病人染色体上无抑癌基因C. 经常食用烟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D. 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答案】B【解析】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A正确;癌症病人染色体上有发生突变的抑癌基因,B错误;经常食用烟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C正确;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D正确。【考点定位】细胞癌变21. 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通常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A. 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B. 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C. 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D. 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雌蕊【答案】B【解析】【分析】人工异花

26、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详解】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通常需要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故选B。22. 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得F1,F1自交所得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 )A. 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有显性作用B. 控制高、矮茎的基因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D. 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

27、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基因分离定律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着配子遗传给后期。所以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导致的。题意分析,F1自交所得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787277,约为31,根据分离定律可知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详解】A、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这是出现31的条

28、件,不是实质,A错误;B、题中的实验结果显示控制高、矮茎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C、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外在表现,不是实质,C错误;D、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形成不同的配子,受精时不同配子随机组合,可以得到新性状的个体,D正确。故选D。【点睛】23. 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A. AABbB. AaBbC. AAbbD. AaBB【答案】A【解析】【详解

29、】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aabb产生的配子是ab,又因为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由此可见亲本基因型应为AABb。24. 如图所示,能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分裂过程的示意图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后期均会出现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详解】图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30、,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次级卵母细胞,B正确;图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后期,属于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量变化过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25.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 摩尔根

31、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 所有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缺乏实验证据,不能说明结论正确,A正确;B、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C、基因分为核基因和质基因。核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质基因不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D、摩尔根和他的学生通

32、过一定的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D正确。 故选C。26. 人类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存在的基因传递途径是A. 祖母父亲女儿B. 祖母父亲儿子C. 外祖父母亲女儿D. 外祖母母亲儿子【答案】B【解析】【详解】A、人类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祖母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父亲基因型为XAY,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正确;B、祖母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父亲的基因型为XAY,但是父亲的XA不能传给儿子,B错误;CD、外祖父的基因型为XAY,母亲的基因型为XAX,其XA可以传给女儿,也可以传给儿子,CD正确。故选B。2

33、7. 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儿子一定是携带者B. 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母亲一定是携带者C. 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则儿子只能为显性纯合子D. 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则女儿婚后所得子女一定是患者【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该遗传系谱图可知,该遗传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正常儿子一定不会是携带者,A错误;B、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女儿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则母亲一定是携带者,B正确;C、若该遗

34、传病是白化病,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儿子只能为杂合子,C错误;D、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则女儿婚后所得子女一定有致病基因,但不一定是患者,D错误。故选B。28. 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 将S型菌加热杀死后与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仍然会出现S型菌C. 加热杀死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不会导致小鼠死亡D. 注射活的或死亡的R型菌都不会引起小鼠死亡【答案】A【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

35、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不知道该“转化因子是什么,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但是并没有证明其是DNA,A错误;B.将S型细菌杀死后与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由于发生会基因的重组,因此会出现S型细菌,B正确;C.加热杀死的S型菌蛋白被破坏失去毒性,不会导致小鼠死亡,C正确;D.注射活的或死亡的R型细菌均无毒性不会引起小鼠死亡,D正确。故选A。29. 在双链DNA分子中,有关四

36、种碱基的关系,下列等式中错误的是( )A. C/T=G/AB. A/T=G/CC. A + T = G+ CD. A + G = T + C【答案】C【解析】【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详解】在双链DNA分子中,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所以A=T,G=C。因此,C/T=G/A,A/T=G/C=1,A+G=T+C,但A+T不一定等于G+C,所以C错误,ABD正确。故

37、选C。【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30. 下列关于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随着DNA的复制,染色体和基因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B. DNA的片段即基因,所以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的基因C.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只分布在染色体上D. 基因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

38、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随着DNA的复制,DNA加倍,但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A错误;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DNA的片段不一定是基因,B错误;C、细胞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不分布在染色体上,原核细胞中的DNA也不分布在染色体上,C错误;D、基因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故选D。31. 下列哪项是DNA和RNA共同具有的( )A. 双螺旋结构B. 脱氧核糖C. 尿嘧啶D. 腺嘌呤【答案】D【解析】【分析】

39、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组成成分是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A、T、G、C),RNA的组成成分是核糖、磷酸、含氮碱基(A、U、G、C);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详解】具有双螺旋结构的是DNA,RNA不具有;脱氧核糖是DNA中特有的五碳糖,尿嘧啶是RNA中特有的碱基,腺嘌呤是DNA和RNA共同具有的碱基,D符合题意。故选D。32. 下列关于基因、环境、蛋白质与性状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 基因与性状呈线性关系,即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B. 生物有些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决定,但一个基因不会与多个性状有关C. 生物的表现型是生物的基因型

40、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D. 只要基因型不同,即使环境条件相同,表型也不会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性状由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通过合成对应的蛋白质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性状【详解】A、一种性状可能由一个基因控制,也可能由多个基因控制,A错误;B、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生物有些性状可由多个基因决定,一个基因也可能会与多个性状有关,B错误;C、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D、基因型不同,也可能对应的是相同的表现型,D错误;故选C。【点睛】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

41、的结果。33. 我国科学家精选的农作物种子通过“天宫一号”搭载上天,利用宇宙空间的特殊环境诱发变异育种,这些变异A. 是定向的B. 属于人工诱变C. 对人类都有益D. 不能遗传给后代【答案】B【解析】宇宙空间存在辐射,可以诱发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可以遗传给后代。太空育种属于人工诱变。选B。34.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基因工程的主要原理是( )A. 基因重组B. 自然突变C. 染色体变异D. 诱发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

42、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据此答题。【详解】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故选A。35. 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工诱变可以定向产生有利于人们的性状B.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C. 杂交育种难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D. 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答案】A【解析】【分析】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盲目性较大;基因工程育种可

43、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人为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可实现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详解】A. 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B. 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生殖隔离,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B正确;C.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难以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C正确;D. 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且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D正确。36. 下列优良品种的培育与遗传学原理相对应的是( )A. 三倍体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B. 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重组C 无子番

44、茄基因突变D.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优点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缺点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技术复杂,成本高技

45、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举例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抗病植株的育成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详解】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采用了多倍体育种法,且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B、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C、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C错误;D、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选A。37.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A. 环境条件的改变B. 生存斗争的存在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自然选择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

46、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环境条件的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生存斗争的存在是自然选择的具体手段,B错误;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正确;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故选B。38.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什么决定的( )A. 突变B. 可遗传的变异C. 自然选择D. 迁入和迁出【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

47、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39. 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约占(等位基因用A、a表示) 占9%,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A. 0.9、0.82B. 0.36、0.55C. 0.49、0.42D. 0.18、0.7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已知隐性性状者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9%

48、,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3,则A的基因频率为1-0.3=0.7。在理想的状态下,运用遗传平衡公式进行计算:AA%=A%A%=0.70.7=0.49;Aa%=2A%a%=20.70.3=0.42,选C。考点:本题考查哈代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计算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40. 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A. 地理隔离的结果B. 生殖隔离的结果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华南虎和东北虎它们之间存在着地理上的障碍,造成它们不能相遇,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是地理隔离的结果,

49、选A。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 如图是两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图细胞属于_细胞,判断的理由是_。(2)甲、乙两图的细胞均有的结构名称是细胞质_、_和_。(3)乙图中,与细胞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_(请填写图中标号)。【答案】 (1). 原核 (2).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 细胞壁 (4). 细胞膜 (5). 核糖体 (6). 8、10、11、12【解析】【分析】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

50、壁。植物细胞是由液泡、线粒体、叶绿体、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组成的;而动物细胞是由线粒体、细胞膜、细胞核组成的,所以二者的区别就是没有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题图分析,甲图中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其中1为细胞壁,2为细胞膜,3为拟核,4为核糖体。乙图细胞含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其中5为细胞壁,6为细胞膜,7为叶绿体,8为线粒体,9为细胞核,10为内质网,11为核糖体,12为高尔基体。【详解】(1)图甲中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图乙中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所以甲是原核生物,乙是真核生物。(2)图中所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和核糖体。(3)分泌蛋

51、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11核糖体、10内质网、12高尔基体和8线粒体。【点睛】熟知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细胞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以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前提。42. 如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代表_分子:C代表_。(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膜。(3)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可代表氧气运输过程的是图中的_(填编号);(4)细胞融合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_的特点。

52、【答案】 (1). 蛋白质 (2). 糖蛋白 (3). 选择透过性 (4). bcd (5). b (6). 流动性【解析】【分析】细胞膜由磷脂,糖蛋白,糖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的基本支架,其中部分脂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脂,部分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为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A代表载体蛋白(蛋白质)分子;C代表糖蛋白;(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是一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3)被动运输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故对应图中为bcd;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对应图中为b;(4)细胞融合的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点

53、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与其特点,要求学生熟记细胞膜的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够结合题图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43. 下图表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请回答:(1)光反应阶段是在_上进行的,暗反应阶段是在_中进行的。(2)光反应的生理意义是:光反应所产生的_和_是暗反应所必需的。(3)暗反应阶段包括_和_。【答案】 (1). 类囊体的薄膜 (2). (3). 叶绿体的基质 (4). H (5). (6). ATP (7). CO2的固定 (8). (9). C3的还原【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

54、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分析图示:表示光能,表示类囊体薄膜,表示H,表示ATP,表示CO2的固定,表示C3的还原,表示(CH2O),表示叶绿体基质。【详解】(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场所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对应图中的。(2)光反应的生理意义是为暗反应阶段C3还原提供H()和ATP(),H作为还原剂,ATP为其提供能量。(3)由以上分析可知:暗反应阶段包括CO2固定()和C3的还原()。【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熟悉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和发生场所。44. 下表是

55、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四组杂交实验结果(相关遗传因子用R、r表示)。据表分析作答: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后代表现型及植株数圆粒皱粒A圆粒圆粒1080B皱粒皱粒0102C圆粒圆粒12540D圆粒皱粒152141(1)根据组合_的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为_。(2)组合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了,组合_的杂交方法称为测交。(3)写出组合A中两亲本的可能遗传因子组合_。(4)写出上述组合D的遗传图解_。【答案】 (1). C (2). 圆粒 (3). B、D (4). RRRr或RRRR (5). 如图组合D为测交,其遗传图解如下:【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

56、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题表分析,根据C杂交组合,圆粒圆粒后代圆粒皱粒=31,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圆粒相对皱粒是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A杂交组合中,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或RRRR;B杂交组合中,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D杂交组合中,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详解】(1)根据组合C中,圆粒圆粒后代出现皱粒,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圆粒是显性性状。(2)由以上分析可知,组合B中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基因型均为rr;组合D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57、,属于测交。(3)组合A中,圆粒(R_)圆粒(R_)后代均为圆粒,能确定亲本之一为纯合子,故两个体的基因型为RRRr或RRRR。(4)由分析可知组合D为测交,其遗传图解为: 。【点睛】熟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并能确定显隐关系以及亲本的基因型是解答本题的前提,遗传图解的写法也是本题的考查点。45.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只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两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_期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2)乙图表示_期细胞,细胞的名称是_,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是_。【答案】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58、 (2). 次级精母细胞 (3).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4). 次级卵母细胞 (5). 卵细胞和极体【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细胞质均等分裂,故为雄性动物,此时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2)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因此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

59、中的染色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考生要能够明确并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进而判断所处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和极体46. 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假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请据图回答:(1)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属于_性遗传病(填“显”或“隐”)。(2)7是杂合子的概率为_;要保证5婚配后子代不患该病,从理论上说明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是_。(3)3与4再生一个正常女孩概率是_。【答案】 (1). 常 (2). 隐 (3). (4). AA (5). 【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3号和4号均正常,

60、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6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详解】(1)根据试题的分析,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性遗传病。(2)3与4的基因型为Aa,7的基因型为1/3AA或者2/3Aa,故7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5是患者基因型为aa,要保证5婚配后子代不患该病,从理论上说明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是AA。(3)3与4的基因型为Aa,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3/41/2=3/8。【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

61、型,再计算相关概率。47.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验证“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时,将取自某农田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进行如下实验:编号步骤AB加淀粉糊10mL10mL加土壤浸出液30mL/加蒸馏水/X在室温下放置7天后,加适量的试剂Y摇匀观察实验现象不变色变蓝色注:“/”表示不加(1)步骤A和B烧杯均加入10mL淀粉糊是为了控制实验中的_变量。(2)步骤中的“X”处应填_,B烧杯作为实验设计的_组。(3)步聚中的试剂“Y”是_。(4)根据实验现象,本实验的结论是:_。【答

62、案】 (1). 无关 (2). 30mL (3). 对照 (4). 碘液 (5).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为土壤浸出液(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为淀粉能否被分解(实验现象是否变蓝)。【详解】(1)淀粉糊体积为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故A和B烧杯均加入10mL淀粉糊;(2)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应在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故步骤中的“X”处应填30mL蒸馏水;B烧杯中无土壤微生物,作为实验设计的对照组;(3)为检测淀粉的存在与否,步聚中的试剂“Y”应是碘液,可与淀粉反应呈蓝色;(4)观察实验现象可知,有土壤浸出液(土壤微生物)的A组不变蓝色,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实验设计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并明确淀粉与碘液反应呈蓝色,据此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