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中国经济文明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2“今若举开采之事,聚集多人,难以稽察约束,恐为闾阎之扰累。现在劝民开垦,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何必为此徼幸贪得之计,以长喧嚣争竞之风。”(自东华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朝廷最有可能()A鼓励商业资本的积累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撤销现有相当规模的官营手工业C
2、对民营手工业实行低价收购,无偿摊派D默认雇佣和被雇佣关系生产方式的发展3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被打开B鸦片走私泛滥,抽走大量资金 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D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4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5中国古代地主大量占有良田,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问题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A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地主势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
3、忽略这一问题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6“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行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风。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此材料描述的是()A丝织业 B制瓷业 C冶铸业 D造纸业7晚清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重点应当放在纺织业和钢铁业上”。但是实施的结果,纺织业发展空前,而钢铁业一筹莫展。当时中国钢铁业没有进展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B清政府尤其是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C重工业投资多、周期长、利润少,私人不愿意投资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业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81957年7月31日,浙
4、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9图片中老人的重要谈话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民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内容不包括()A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B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C改革是解放生产力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0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A大力发展乡镇企
5、业B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在全国统一废除农业税11“人民公社”为什么会消亡?有一个顺口溜评价公社体制是“瞎指挥的班子,吃大锅饭的架子,一平二调的路子”。如果从以下诗句中选用一个能够说明人民公社消亡的理由,它应是()A“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B“实行多种所有制,政企分开放权力,按劳分配唱主角,多种方式并一体。”C“出工慢腾腾,下班一窝蜂,成天磨洋工,吹个哨子敲个钟。”D“商店关门改了行,农民背矿不收粮。矿石烧红就是钢,炼出民众好思想。”12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
6、凤阳”。这一标题包涵的深刻含义是()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昭示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A B C D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
7、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6分)(2)据材料二,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
8、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1987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
9、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材料三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访日美后讲话材料四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
10、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指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2)材料二、三从什么角度告诉了我们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6分)(3)结合材料四,简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6分)答案1A2C3C4D5A6A 7D8C9D10C11C12C13(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2)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逐步
11、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孕育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走向经济的近代化)。(3)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14(1)国外出访,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取国外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邓小平对有关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多次论述,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2)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从世界角度看,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3)必要性: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重大意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