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811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 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B. 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C. 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D. 具备了古国的初始形态【答案】D【解析】【详解】良渚遗址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具有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职能,具备了古代国家的最初形态。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制定完整的礼乐制度应该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良渚文化不是中华文明历史的开端,排除。2.

2、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据此可知,司马迁A. 主张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B. 强调华夏族的统领地位C. 认识到宗法制影响力较大D. 倡导华夷同源的历史观【答案】D【解析】【详解】司马迁认为匈奴、越、秦、楚等都属于黄帝后裔,体现了华夷同源的历史观,故选D;材料只是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起源接近,没有体现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不能说明华夏族处于统领地位,排除AB;材料主旨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故选D。3. “甲骨文的美术性格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

3、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该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A. 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B. 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C. 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D. 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答案】A【解析】【详解】甲骨文有“使书写者和读者”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的缺陷”的特性,这一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甲骨文对周边民族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甲骨文对中央集权的作用,C项错误;“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的说法绝对,D项错误。4. 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

4、就任新的官职也要“告庙”,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礼。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B. 防范诸侯兼并,加强中央集权C. 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D. 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国君即位、卿大夫和诸侯任职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候需要去祖庙举行重大典礼,突出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即利用宗族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与扩大统治范围无关,A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排除;C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来加强统治,C排除。故选D。5.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

5、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 “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 “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 “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瓦解,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排除;“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不能体现“与时俱进”,D选项有悖于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项。6.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 “黄老之学”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从“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汉代从无为而治到加强集权的转变,这体现了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B项正确;“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了,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不同时期的主张适应了不同时期发展的需求,因此不能说明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排除D。7.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8. 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A. 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B. 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D. 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答案】B【解析】【详解】开元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是专职的,这一专职化有利于宰相专心政务,减少了行政环节,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故选择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

9、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排除A项;宰相专职化容易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化,排除D项。9.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两税法不按人丁为收税的标准,使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藩镇割据没

10、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两税法更简洁,排除C;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得出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10.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牢宠、圈套)中矣。”材料反映了A. 太宗称帝后的傲慢心理B. 监察制度的残酷性C. 科举制有利于专制统治D. 察举取士的虚伪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科举制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唐太宗对获得人才的喜悦心情,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而察举制和监察制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 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

11、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图 步辇图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12. 女子骑马的风俗在唐代流行。妇女骑马通常是“横乘”,

12、侧身斜坐在马鞍上;而唐代女子则是“纵乘”,像男子一样骑在马背上(如图),女着男装也开始盛行。不少的陶制品展现了骑马的妇人形象。这主要体现出唐代社会A. 游牧文明改变道德观念B. 彻底摆脱儒家伦理束缚C. 深受丝路商旅文化影响D. 崇尚自由和开放的风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展示唐代社会生活自由开放的一面。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妇女喜好骑马,且和男子一样“纵乘”,体现出崇尚自由和开放的心态,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游牧文明对道德观念变化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伦理有所削弱,但并非彻底摆脱,B项错误;唐代女子骑乘的习俗深受北方游牧文明影响,而

13、非西域商旅文化,C项错误。13.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 佛教取代儒学的地位C. 佛教思想盛行D. 道教的新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南朝四百八十寺”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众多,佛教思想盛行,故选C;宋朝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与道教无关,排除D。【点睛】14. 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

14、高B. 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 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显示北宋时期官民的着装有严格的规定,南宋时期普遍出现“衣冠更易,不体旧规”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等级观念的变化,体现在服饰变化上,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地位十分低下,A错误;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错误;理学盛行是压抑人的个性需求,不会促进人的思想解放,C错误。15. 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路线概况第一条江浙、准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

15、万石,从长江入准河,再经汴水入京第二条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第三条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第四条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A. 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B. 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C. 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D. 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宋时期运输能力大增,形成四路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系统,有利于从经济上巩固北宋集权统治的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京城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宋区域经济的均衡性,排除C项;漕运所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

16、、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并非进行粮食垄断贸易,排除D项。故选B。16. 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刑事审判权的行使。宋代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并规定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核执行,有时皇帝还派人到各地处理案件,并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其目的是A. 提高依法办事的行政效率B. 建构与维护统治秩序C. 建立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D. 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采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宋代加强控制刑事审判权,对待死刑需要复核,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出现,但是却降低了行

17、政效率,排除A;控制刑事审判权不属于监察体系的内容,排除C;材料主旨和解决官员腐败无关,排除D。故选B。17.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

18、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18. 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 行省所握

19、权柄颇重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的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大,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各种庶政,但是其军事权却为“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所掌管,其财政权也为“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所掌管,并且“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由此可知元代行省的权力大但是并不专,受到节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行省权力虽大但受到节制,“大而不专”,这涉及到军事、财赋等诸多方面,并非仅强调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权力虽大但并不集中,不能得出其“权柄颇重”的结论;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

20、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9. 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塞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描述的是鹦鹉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列肆如

21、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符合题意,ACD排除。20. 儒学家们认为:人生来即平等地拥有仁义礼智之性,这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而人人皆具有学为尧舜的可能性。但又因“血气之身”而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导致“人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其伦理而陷于邪僻”,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故此他们主张A. “存天理,灭人欲”B. 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C.

22、 加强人的内心道德白省D. 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可知,儒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的私欲蒙蔽了天理,导致天理得不到伸展,于是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选A;董仲舒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心学思想主张加强人的内心道德,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理学思想,理学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重建,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联系所学理学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21.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23、: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 坊市制度被打破B. 元曲和京剧C. 风俗画和文人画D. 话本和散曲【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故选C;坊市制度被打破是商品经发展的表现,无法体现文化发展倾向,排除A;元曲和京剧、话本和散曲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排除BD。【点睛】22. 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

24、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 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B. 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C. 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D. 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内阁大学士者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内阁引导皇帝规范执政,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内阁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故C排除;引导皇帝规范执政并不等于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故D排除。23. 自宋代以来,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流传着妈祖护航的传说,到明代更加普遍;这种虔诚的海神信仰在宋代多次被帝王敕封,但是明朝敕封只有一次,清初三十五年间,朝廷未进

25、行任何敕封,该现象说明了A. 宋代开放政策推动海外贸易发达B. 民间信仰与官方态度逐渐背离C. 明清政府海禁闭关禁绝对外贸易D. 民间信仰愚味迷信政府不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到清初,民间信仰妈祖更加普遍,但是政府很少对妈祖进行敕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间和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不同,即政府反对民间海外贸易,厉行海禁政策。因此这一现象说明了民间信仰与官方态度的背离,故B正确;宋代开放政策推动海外贸易发达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海禁政策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C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民间信仰愚味迷信,故D错误。24. 文学是社会现实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

26、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魏晋时期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战乱情况下,民众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而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黑暗,因此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形象,两者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B正确;依据所学,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饱受战争苦难,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未涉及到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A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27、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未涉及到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未涉及到等级观念,故D错误。25. 明代徽州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在内容上涉及田宅、婚姻、继承和债务等各个方面,当事人包括官僚、乡绅、地主、农民、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这反映了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B. 商业发展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C. 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道德D. 商帮出现冲击了政府管理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

28、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多,民事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人们通过法律方式维护权利,人的维权意识增强,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民事诉讼案件的增多,没有体现社会流动性,B项错误;市民阶层在宋朝时期发展壮大,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瓦解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商帮信息,无法得出商帮出现的影响,D项错误。26.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

29、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27. 入关前,满族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

30、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的清朝诸帝无不强调满洲官僚贵族要“毋忘根本”,反对“学彼(汉人)伪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清朝诸帝此举旨在A. 抵制儒家伦理的渗透B.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 保持贵族的特权地位D. 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要毋忘根本反对结党揽权”等信息可知,清朝诸帝重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严防臣下出现夺权的行为,故选B;清朝诸帝反对的是“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等政治“伪习”,而非反对儒家思想,事实上,清朝入关后为笼络人心,缓和民族矛盾,对儒学是尊崇的,排除A;清朝诸帝的行为保持的是皇权的

31、特权地位,而非贵族,排除C;材料说的是要保持满族的政治传统,而非文化传统,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8. 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 )A. 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D. 增强了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雍正时期,政府要求西南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D;材料中措施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而不是阻碍,故排除A;材料没

32、有涉及君主专制强化,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边疆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故排除C。29. 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下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人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A. 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B. 区域之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D. 闽粤商人经济地位快速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此外苏杭商人贩人广省尚不知凡几”可知,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选项B正确;商业贸易发展受到区域位置的影响,但是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材料未涉及农副产品商品

33、化,排除C;材料不仅仅涉及到闽粤商人,也涉及到了苏杭商人到广州,排除D。30. 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起,在台湾岛、四川多山地区、广西农村、湖南贵州交界、闽粤山区等地,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发展成反抗官府的大规模起义。这反映了当时A. 人口增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B. 中央集权强化激化官民矛盾C. 土地兼并引发民众强烈不满D. 经济重心南移诱发资源争夺【答案】A【解析】【详解】台湾岛、四川多山地区、广西农村、湖南贵州交界、闽粤山区等地流入人口众多,引发了客民和土著的械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对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人口增加,因此出现了客民和土著的械

34、斗,这是人口增殖引发的社会问题,A正确;题干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排除B;题干中的乡村械斗现象不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的,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已经完成,但是题干现象出现在雍正以后,因此D不能作为该现象的原因,排除。31.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A. 闭关锁国政策B. 崇文抑武政策C. “重本抑末”政策D. 休养生息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某一政策”、“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倾向倒退、中国防守和排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A正确;崇文抑武政策是宋代的政策,B与题意

35、不符;“重本抑末”政策与材料“防守和排外的”不符,C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汉初的政策,与材料无关,D错误。32. 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 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 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 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瓷器绘画中出现了大量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有关的题材,这与理学的影响有关,反映出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政府的

36、行为,因此无法体现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价值,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影响,而不是手工艺品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排除D项。33. 学者费正清说:“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这段话A. 科学表述了鸦片战争的性质B. 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C. 肯定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D. 认为战争借口具有偶然性【答案】D【解析】【详解】费正清所言“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说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37、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必然,根据“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可知,费正清认为战争借口具有偶然性,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鸦片战争的性质,材料也没有肯定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排除AC;材料没有说明鸦片战争的结果,排除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联系所学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解答。34.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

38、赁。”据此判断该条约为A. 南京条约B. 南京条约附件C.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是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进行居住,这是南京条约附件里面规定的内容,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没有材料中内容的规定。排除ACD项。35.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人权横遭侵犯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A. 清政府有效地抵抗侵略者B. 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C. 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D. 各地民众自发组织抵抗侵略【答案】

39、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57年”、“马克思谴责英国在广州屠杀无辜居民和商人,无视人权的残暴行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B选项正确;广州城居民和商人惨遭屠杀不能用来说明清政府进行了有效的抵抗,A选项错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发生在1841年初,C选项错误;广州城居民惨遭屠杀和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36. 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这发映出魏

40、源A.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B. 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C.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形成D. 抛弃了“华夷有别”的观念【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中有世界和各国地图,这反映出魏源主动了解世界,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故选B;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魏源抛弃了“华夷有别”的观念,排除D。【点睛】37. 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A. 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B.

41、 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C. 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D. 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天朝上国思想仍然严重,试图以牺牲主权换取不打破朝贡体制。故本题答案为C项。咸丰皇帝的做法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咸丰皇帝试图修改条约,并非不认真履行条约,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古代中国很长时期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或藩属国的天朝体系。历代封建王朝均认为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

42、的“天朝上国”。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天朝上国观念逐步动摇、崩溃。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有其必然性:晚清自身的经济与政治条件的变化;在与外来文化发生接触中,出现了一个与原来文化完全不同的参照系统,人们由此发现了自身文化的弱点和不足;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造成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信仰的动摇。38.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狞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 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B. 清

43、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C. 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D. 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答案】A【解析】【详解】中英军队对诗,广东地区一些百姓居然和英军交易,说明未能意识到这是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战争,较为缺乏民族意识,A正确;山区居民的行为不能代表所有民众,因此B、C、D以偏概全,排除。39. 太平天国运动有很多缺点,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大肆封王赐爵,封建等级森严等等。但它却被列入近代民主革命的范畴,原因可能是A. 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B. 它将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政府和列强C 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D. 它颁布了资政新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需要辩证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44、。虽然ACD三项都符合太平天国运动,但无法体现“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B项体现了这一革命任务,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40.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 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B. 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C. 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D. 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衷心归顺成藩属”“西洋番弟听朕

45、诏”,说明太平天国将西方国家视为藩属国,继续坚持传统的宗藩外交,故C符合题意;传统的宗藩外交并非近代平等外交,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天平天国幻想英法代其推翻清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天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存在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1.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无财力承担的民用企业,多以官督民办的形式出现,规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但实际情况是“官夺商权难自主”。这表明A. 政府压制民用企业发展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较大阻碍C. 政府与企业关系失当D. 洋务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由官总其大纲”“官夺商权难自主”

46、可知,虽然规定政府只总其大纲,但实际上政府却对企业干预过多,说明政府与企业关系失当,故选C;材料反映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并非政府压制民用企业发展,排除A;材料说的是清政府管控下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D不符合史实,排除。42. 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 需要引进自然科学C. 应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 军官素质有待提高【答案】A【解析】【分析】【详

47、解】根据“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可知,伊东佑亨认为科举制不是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制度,意为中国制度(科举制)需要改革,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引进自然科学”,也无法体现“应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制度的缺陷,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43.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 变法的舆论动员

48、极不充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的改革,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体现,故脱离国情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排除D项。44. 清军将领聂士成被义和团称为“二毛子”,被守旧人士攻击为“专攻义民以护洋人”,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拳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并壮烈牺牲。这反

49、映出当时A. 君臣伦理与夷夏之辨的对立B. 现代意识与国粹观念的冲突C.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D. 小农思想与工业文明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拳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并壮烈牺牲”可知。聂士成抵抗八国联军体现民族危机深重,聂士成镇压义和团体现其代表统治阶级,与义和团阶级矛盾尖锐,说明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君臣伦理,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人对聂态度不能体现现代意识,以传统观念看待中外关系非国粹,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态度,故D项错误。4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

50、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A. 源于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B. 推动了卫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C. 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精神D. 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可以看出卫生意识承载了爱国精神,C正确;晚清灾疫频发在题干中未提及,排除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把卫生教育和爱国教育联系起来,不是重点侧重于推动卫生观念的普及,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整个中国传统习俗日益西方化,

51、选项表述的范围太广泛,排除D。46.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烈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A. 新式的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 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女子读天演论反映了民族危机已经冲击着女性国人们的传统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新式学堂教育发展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上海是否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女性读书早就为人们接受,选项C不符合题

52、意,排除;故本题选D。47.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 立法服从于政治B. 行政服从于司法C. 从人治走向法治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

53、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8.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A.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B. 力图挽救民族危亡C. 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的倾向D. 主张改造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B项正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

54、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无法体现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故D项错误。49.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 各地军

55、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的表述符合题意。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也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50. 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

56、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B. 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C. 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D. 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答案】D【解析】【详解】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导致“民族”、“中华民族”等词大量出现,故D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处于1924年到1927年,故A错误;红军长征在1934年到1936年,故B错误;百团大战在1940年,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1939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入手,正确区分不同

57、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1.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临时约法。该学者意在强调临时约法A. 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B. 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C. 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D. 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发端”可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承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改良运动而来,由此可以判断,学者强调的是临时

58、约法是社会转型的结果,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临时约法在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名存实亡,因此并未保证共和制的成功实践,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52.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 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 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C. 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 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59、更加深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故选D;根据材料“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可知是由民主向民主政治转变,不是辩证和科学理解民主,A错误; 材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民主意识增强,无法体现民族意识增强,因此不能说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觉醒,B错误;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53.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1 年8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该机构的成立表明A. 工人运动由

60、经济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B.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走向结合C. 中国革命受到了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D. 中国革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很明显受到了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就进行了反帝反封的政治斗争,排除A;五四运动后,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排除B;1921年中国革命尚未和马克思主义结合,排除D。54. 壮阔七十载,奋进新时代。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中,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群众

61、游行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建国伟业”,由“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星火燎原”、“艰苦奋斗”5个方阵组成。其中,“星火燎原”指A. 北伐胜利进军B. 中国共产党成立C. 抗日战争胜利D.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星火燎原”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1927-193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土地革命的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故选D;“浴血奋战”指北伐胜利进军、抗日战争胜利,排除AC;“开天辟地”指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B。【点睛】55.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

62、组织了农民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此次大会召开于A. 辛亥革命时期B. 国民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新中国成立前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可提取两点信息:第一强调的是农民革命的伟力,第二强调的是推翻军阀统治,因此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56. 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口号解读冲决俗学之网罗反旧学、倡西学的文化思想冲决君主之网罗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

63、思想冲决伦常之网罗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冲决群学、群教之网罗哲学启蒙A. 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B. 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C. 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D. 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反旧学”、“反专制、倡民权”、“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哲学启蒙”的解读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谭嗣同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C;谭嗣同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但尚未打破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排除A;谭嗣同没有主张“托古改制”,排除B;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不是从谭嗣同开始开启的,而是从林则徐魏源时期开启的,排除D。57. 20世纪初,学者刘师

64、培说:从“畜”“私”“积”的偏旁可知,“民私其财,始于农牧起兴之后”;“君”“父”二字皆从又,又“象持杖之形”,可知“国家起源,基于家族”等,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群治之进、礼俗之源”,均可“以中土文字为根据”。由此可知,刘师培意在A. 鼓吹汉字的重要作用反对白话文运动B. 借助汉字来诠释古代政治和经济特点C. 改革语言文字实现民族振兴伟大目标D. 强调文字承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刘师培认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演进和风俗变化,都能从汉字中找到依据,其意在在强调文字有承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功能,故D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他反对白话文运动和改革语言文字,故排除

65、A、C;材料中只涉及到政治演进,没有涉及政治、经济特点,故排除B。【点睛】58. 1917年,胡适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文学)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以推广新文学为宗旨B. 主张渐进、温和的社会变革C. 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66、故D符合题意,故选D;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以推广新文学为宗旨,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AC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可知,胡适主张渐进、温和的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59. 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A. 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B. 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C. 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D. 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答案】B【解析

67、】【详解】材料“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间得到传播,也说明了当时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绝对,排除;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存在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争,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60. 1930年,临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觉得革命时机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熟,认为“以农村来包围城市”的方针是一种幻想,于是制订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据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A. 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B. 已出现“右”倾投降主义苗头C. 重视农民战

68、争和城市暴动的结合D. 争取全国革命胜利愿望急切【答案】D【解析】【详解】1930年中共在实践中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认为“觉得革命时机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熟”,强调城市暴动,体现了迫切争取胜利的愿望,故选D项;城市暴动是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排除A项;李立三的计划体现了左倾冒进而不是右倾错误,排除B项;认为农村包围城市是“幻想”,体现不了“结合”,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61.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

69、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

70、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建国。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走向“精微”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答案】(1)表现: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以儒家的伦理道德(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形成哲学体系。(2)民

71、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西方思想的传播)。(3)理论成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意义: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或者: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解析】【分析】【详解】(1)表现:根据“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得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根据“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得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根据“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得出吸收佛道,形成哲学体系。(2)根据“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得出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根据

72、所学,还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3)理论成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意义:可从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分析回答。【点睛】6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大事记(部分)建元五年(前136年)设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本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各盐铁产区设立盐官、铁官,组织盐铁生产、销售元狩五年(前118年)取消郡国铸钱的

73、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材料二 清朝形势图 (1)请从材料一中任选三则史事,说明它们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政府经略边疆的举措简述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答案】(1)示例: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通过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及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经济上: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2)举措:收复台湾,在台湾设府;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

74、中俄边界;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历史意义:清朝版图得到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解析】【分析】【详解】(1)示例:根据“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本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得出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根据“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得出通过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及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根据“在各盐铁产区设立盐官、铁官,组织盐铁生产、销售”“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得出经济上: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设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得出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2)举措:结合所学,可从收复台湾,在台湾设府;抗击沙俄,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中俄边界;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等分析总结。历史意义:可从清朝版图得到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等分析总结。【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