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C.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25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A.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B.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C.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D.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面
2、模糊26有学名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27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南京条约)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
3、明清朝统治者A.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C.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D. 对西方各国给与同等待遇28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A主张民主共和 B.学习西方 C主张君主立宪 D救亡图存29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
4、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A.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C. 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 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30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据此可知,此时A. 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B. 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C. 国民党已经停止抗日 D. 国共两党停止了合作31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
5、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A.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 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C. 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D.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32“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A. 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 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C. 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D. 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33有学者指出,1955-1975年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体制的现
6、象,或者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此处“新的全球格局”当指A. 美苏争霸 B. 政治多极化 C. 区域集团化 D. 经济全球化34马丁路德曾坦率承认从理性看来,基督教的很多观点荒谬至极,但他依然坚信“理性是魔鬼的妓女”;加尔文与天主教会合作,迫害著名的解剖学家塞尔维特。上述材料表明A. 科学与宗教势同水火 B. 新教与罗马教会别无二致C. 新教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D. 宗教改革强调信仰至上35下列著作,可以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其先后顺序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 论十大关系A. B. C. D.40(25分)16世纪到
7、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国家的产品供给与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秦汉唐宋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新航路开辟,特别是18世纪后的西欧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两者都不表明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如其贸易对象。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秦晖评重新面向东方材料
8、二大航海虽推动西欧的发展,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他们唯一的支付手段是从美洲掠夺回来的白银。在一幅全球的经济体系图中,物品的向西流动和白银的向东流动,充分说明了亚洲和欧洲的优劣高低之分。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话题的观点,分析其依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
9、西欧两地在对外贸易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3)材料一、二对中国与西欧两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研究视角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历史结论的差异,试指出材料一、二的研究视角。41(12分)材料一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很坏”,结局是“彻底破产”。史运芹等人认为,“中体西用”理论存在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派要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它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关于
10、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研究综述材料二陈旭麓指出:洋务派所处的时代,多是顽固不化的世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除封闭,引入部分资本主义文化,洋务派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性强。150字左右)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宋末年,在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四路和河东路西部地区,编组少数民族的部族兵,
11、称为“番兵”。北宋初期,酆延路金明县(夸陕西安塞北)李士彬家族世代任北宋的番兵首领,抗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年)为西夏所袭杀。次年,王尧臣提出重组番兵后,番兵成为宋军的主要兵种之一。陕西四路的番兵,分为番兵与强人,番兵使用官马;而强人使用自备马,称为壮马。治平二年(1065年)时,番兵集中在酆延路,计1.4万多人;四路强人计91万多人,两者合计10万多人。各路番兵都以部族为基础编排。按部族大小,大首领为都军主,作为各级番兵长官。立功后另授刺史、诸卫将军,及诸司使、副使和承制至殿侍(大小使臣)衔。摘编自宋代军事制度(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西北番兵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
12、西北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45(15分)阅读材料: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191
13、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14年,陶行知在他
14、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随后,他去美国学习现代教育。1917年回国以后,他投身乡村普及平民教育,亲自编写教材、筹措基金、征集同志、开设学校,几年间,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的晓庄创办师范学校,“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稷棉下工夫。”这副对联表达了他的办学宗旨。“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是他一生的写照。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口号,并投入到争取
15、民主和平的斗争之中。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也评价他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根据人民网资料编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陶行知受到各界盛赞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史部分24-28CBCAC 29-33AACDB 34-35DB40(1)观点:外贸逆差不代表一国的经济落后。依据:汉唐我国强盛,外贸出现逆差;西欧开始初步工业化进程,外贸出现逆差;变化:逆差变顺差;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贸易日趋萎缩。(2)目的:中国宣扬国威(
16、或满足对异域珍宝的追求);西欧发展资本主义方式:中国朝贡贸易;西欧欺诈性、掠夺式贸易(3)材料一:中国落后于西欧。视角: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比较(或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比较)材料二:西欧落后于中国。视角:从双方贸易品的种类上比较41观点一,基本否定。从目的上看,洋务派实践“中体西用”,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因而是反动的,落后的。从结局看,不变革落后的制度而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富强,是不能成功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证明;19世纪末,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体西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观点二,基本肯定。洋务派维护“中体”,在当时顽固势力非常强大的情况
17、下,这是一种减少革新阻力的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是进步的。洋务派引进西学,兴办近代事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引进西学,冲击了传统文化,启迪人们探索世界,促进了思想解放。(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44(1)特点:由边疆少数民族组成,集中分布在陕北地区;人数众多,以少数民族部族为基础组织;以当地部落各级首领负责管理;以军功授衔鼓励作战。(2)原因:西夏的军事威胁;西北边防力量不足导致常受外敌侵略。影响:有利于增强宋朝军队实力以巩固边防;有利于西北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45(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
18、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盛赞的原因: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推动平民教育、培养教育人才成果卓著,投身民主斗争、民主教育推动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教育落后的背景下提出的;包括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改造旧的教育体系,使人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思想理论在他的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应用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具体的思想主张入手,言之成理,可逐条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