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758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9讲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考 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 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2)孟子的思想(3)荀子的思想思维升华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同时也要注意荀子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2老庄之学(1)老子的

2、思想(2)庄子的思想3法家思想(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使秦国实力强大起来。(4)韩非:吸收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及时变法。(5)影响4墨家思想(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_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方法点拨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要注

3、意归纳:(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二、汉代儒学1“焚书坑儒”批判(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2)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1)背景(2)确立: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

4、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3)影响3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办了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其中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还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易混易错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

5、容的选官制度。(3)影响: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史论要旨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和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种文化政策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文化的专制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百家争鸣”主题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地位(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3)法家:

6、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备受统治者推崇。(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主题2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史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强调德治、仁政有利于争取民心,巩固统治,与当今“以德治国”、“重视民生”、“

7、以人为本”理念有相通性。史料二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法家强调实事求是、及时改革的治国主张及发展史观成为历代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题1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8、名师点津董仲舒新儒学的“新”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主题2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史料二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9、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话的主题,思想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也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主题3评价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1)积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2)消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例1 (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

10、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理解实施“仁政”与“分田制禄”间的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例2 (2010 山东高考)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审题突破审题关键一是理解引言的意思,二是清楚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本题容易误选为儒家“仁爱”思想。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的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

11、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例3 (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并进行问题转换。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命题感悟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是体现民本、仁爱等方面

12、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影响。能力立意上注重文言文阅读和信息获取、不同流派思想的比较能力。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题点思想道德规范建设1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题点主干知识古代民本思想2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 ()

13、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题点核心概念“天人感应”说3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追求真善美,遵纪守法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一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A法

14、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题点有关儒家思想的新材料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

15、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2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3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A“因民之利而利之”B“兼相爱、交相利”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韩非子5“

16、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D庄子的“齐物”观点6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人物最反对这一主张的是()A老子 B墨子C韩非 D黄宗羲7下列关于先秦儒家学说的表述,正确的是()A尚未形成理论体系B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C与佛、道思想融为一体D是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的学说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

17、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9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10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A民本思想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C“有教无类”的思想D“天人感应”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1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

18、,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C D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材料三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材料四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苏格拉底请回答:

19、(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8分)(2)根据材料二,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儒家社会道德观。(6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

20、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

21、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答案复习讲义知识整合一、1.(1)礼(2)仁政 (3)制天命而用之2(1)道小国寡民3(4)道家(5)儒学4(2)汉代命题探究1A2B3B4A5D课时规范训练1B2C3C4C5C6B7D8C9D10B11C12D13(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治,克己复礼),以礼治国。(2)修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3)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14(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