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概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j,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概述】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
2、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
3、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综 述【孟子概述】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chng)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
4、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政治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
5、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与王道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政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6、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 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
7、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这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一定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孟庙亚圣殿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亚圣府孟子
8、后裔居住的地方孟府仪门孟庙康熙碑亭孟母林神道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魏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时代背景读准下列字音王好()战ho弃甲曳()兵y数()
9、罟()不入洿()池w衣()帛()鸡豚()狗彘()之畜()tnzh庠()序xin饿莩()pioycb然而不王()者wnx移其粟()于河内s申之以孝悌()t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对黄河北部到这样 考察喜欢请允许我用打比方击鼓,名动兵器拖着逃跑有的才凭借荒年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
10、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
11、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只是罢了这通“毋”,不要违背,耽误粮食尽c,密网池塘砍伐树木,名动按照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12、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栽种,名动y,穿,名动丝织品小猪猪的(畜养)喂养错过吃耽误通“毋”,不要谨慎,认真学校反复陈述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道理通“斑”背着东西顶着东西老百姓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
13、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吃食物约束同“途”,道路饿死的人开仓赈济年成区别武器归罪那么,就到,归顺“(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
14、就会到您这儿来了。”2、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1、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阅读与思考梁 惠 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结果:民不加少感到困惑3、第24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移粟、移民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15、4、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5、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写作特色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每部分末尾,依次用“
16、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以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用凭借按照把认为一词多义归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于比对在河内凶亦然填然鼓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太后曰:“然。”然填然鼓之王道
17、之始也五亩之宅申之以孝悌之义之音节助词无义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百姓这样的样子然而、但是对,是这样的一词多义归纳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又数刀毙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罟不入洿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扶苏以数谏故sh数目、数量sh几,几个sh命运c密,与“疏”相对sh计算shu屡次一词多义归纳(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通假字通“斑”通“途”通“毋”语言现象归纳2、动词活用作名词(1)请以战喻(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战争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语言现象归纳二、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
18、穿称王使.迁移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4、使动用法王无罪岁以为罪5、意动用法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标志:也。(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介词结构后置(1)或或(2)直耳(3)是也(4)是何异于3、宾语前置未之有也4、固定句式有的有的只罢了这是呀这同有什么区别?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
19、、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孟子名言选译课外积累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
20、生长的。附: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斯天下之民至焉鸡豚狗彘之畜树之以桑未之有也邻国之民不加少A /B/C/D/A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5)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7)仁者无敌。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21、人之幼。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12)民事不可缓也。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
22、,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17)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20)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