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教学目标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以及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实力均衡的结果;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知道夏到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理解东汉末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知道三国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2通过讲述所掌握的三国鼎立的知识,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初步具备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通过对秦汉以
2、来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性的哲学原理。3学会认识战争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破坏作用,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领会安定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统一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能结合现实政治问题深入理解民族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难点:理解三国鼎立中孕育着中国新的大一统。说明:1.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三个军阀势力相当,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国并立局面
3、形成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实力均衡的结果。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同时,北方人口南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南播,促进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随之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2魏、蜀、吴三国是各统治范围内的地区性政权,虽然仍属于政治上的分裂,但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相对安定。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渐统一的过渡阶段。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什么内容?(三国鼎立)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
4、的图片,教师指出,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2讲授三国鼎立的背景、三方势力的不断壮大、直至形成三国鼎立的过程及其原因,评价三分天下。(1)讲授三国鼎立的背景。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理解三国鼎立是东汉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凭借私人武装、武装割据。突出军阀混战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极大破坏,以便于理解三国发展经济的原因。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
5、之去,不忍听此言。王粲.七哀诗(2)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的社会情况: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政治败坏,军阀割据。通过分析材料,知道三方力量致力于经济发展是为了恢复生产,壮大自己的力量,从而在争战中取胜。“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曹操.屯田令 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厉行耕战,加紧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强兵足食,终于统一天下。汉武帝时,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抗击匈奴侵扰,曾在东起朔方,西至今居的大片地区设置屯用,调用大量戍卒屯垦,平定西域后,又在西域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省却了许多转运之劳,对平定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认为这些做法都很值
6、得借鉴,这样做可以使兵力强盛,粮食充足,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曹操正是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推行屯田这一重要战略决策。 (3)知道三方势力为壮大自己所采取的措施:发展区域经济,重视人才;曹操在政治上取得的优势在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文学书籍和影视作品,学生对这段历史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可以让学生回答各国所笼络的人才。并由教师引导,回忆前面所学内容中有关朝代对人才的重视,让学生体会到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争做优秀人才,为国出力。分析官渡之战,让学生了解此战役的意义: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官渡之战中,袁绍有精兵10万,战马万匹,而曹军不过2万,从军队数量
7、上看,袁军占有明显优势。但是此战的结果却是曹胜袁败。原因有:第一,曹操挟天子之名,号召天下,在政治上占优势。袁绍自恃豪门,打着“兼并”的旗号,政治上不得人心。第二,曹操内部稳定,将士用命,尤其曹操善于用人,能及时采纳谋士们的正确意见,如荀彧的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曹操行事果断,战术灵活。(4)了解三国建国的时间、地点、名称、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明确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对此战与官渡之战进行比较。一、战略错误:此战时机还不成熟。曹操逼得太紧,间接促成了孙刘联盟。
8、 二、军事错误:1、劳师远征。2、水土不服。3、骄兵必败。4、舍长取短(不习水战的北方军以水战方式战斗)。4、军心不一(相当一部分士兵是降来的) 三、1、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军中大闹疾病。2、冬天起东南风。 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5)分析评价三国鼎立的局面。a、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是一段比较有序稳定的状态。b、与先前的割据、混战相对比,这个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c、这是一个短暂的均衡,必将被打破,新的统一趋
9、势会随着出现。公元前三世纪由战国的分裂到秦朝的统一;公元三世纪由东汉的统一到三国的分裂,在分裂中有局部的统一。让学生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材料见资料附录3。)3讲授经济重心的转移,理解这一转移发生的原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明确:从夏到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西周定都镐京,关中地区成为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早;秦和西汉定都关中,使其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东南沿海和西南山地。(2
10、)东汉末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讲授汉末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材料见资料附录4。)(3)学习上表第点。通过详细分析曹操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明确: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的措施。(材料见资料附录5。)a、北方曹操的措施:屯田、兴修水利、革新技术;效果:恢复生产,发展经济b、蜀汉的措施: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推动蒸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聚居地。效果
11、:促进西南地区经济,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c、江南孙吴的措施:发展农业、手工业;迫使山越族耕种。效果: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4)分析课本45页小字。再次指出历史发展的趋势。4小结本课。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三国时期促进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资料附录材料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
12、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王粲.七哀诗材料二:“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晋书卷十六食货志“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霸业可成。” 三国志卷一二毛玠传“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魏书材料三: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
13、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看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范围,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161页材料四:吴对东南地区的开发,却也有显著的成就。长江中下游吴比东汉时经济文化确是发展了。这首先由于东汉末年中原及江淮间大量流民逃入荆扬二州,他们带来了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使
14、江东地区原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一些改进。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中国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278279页材料五:“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耕且守。”通典卷二屯田(魏在淮颍地区)“修广淮阳、百尺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晋书卷二六食货志(魏时因推广灌溉和耧犁播种技术)“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三国志卷十六苍慈传注引魏略“白田(旱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晋书卷一六傅玄传(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晋书卷二六食货志材料六:(吴都建康)“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晋 左
15、思 吴都赋“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三国志卷二十五 军阀割据袁 绍曹 操官渡之战统一北方(曹操)孙刘联军赤壁之战魏蜀吴三国鼎立发展区域经济北方人口南移南方的开发技术与经验南播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材料一: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食:吃)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汉书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注:汉
16、书为东汉时人所撰关于两汉的历史。宋书主要为记叙南朝时宋的历史。(1)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是什么?(2)宋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是什么?(3)宋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开发不够,生产力水平低,但江南物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 (2)江南已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江南成为繁荣富庶之地。 (3)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三国鼎立时期,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江南的区域经济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