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603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北京)2012北京卷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心灵的篝火张海迪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是无限的。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

2、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层峦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打算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而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

3、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难以超越的存在。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丝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中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

4、在多少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的希腊神话,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寓言,隐含着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

5、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取材于张海迪长篇

6、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注】 张海迪,当代作家。195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B第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愿望。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

7、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16AE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其中B项涉及表现手法的理解。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17答案 要点: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有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

8、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学生答题可能总在一点上大做文章,而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尤其容易忽略的是第四个要点,这就要求考生阅读时要抓住文章核心(主旨)、作者意图。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18答案 要点: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造的高峰。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解读,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因为“绝顶”是小说标题而此文是为这篇小说写的前言,所以应是从全文来找答案信息,再加以归纳总结。答题时应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

9、思路。文中“绝顶”首先是山之顶(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是人生之顶(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再要注意文中那句“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看作者的感慨“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或许这里的“绝顶”也是作者写作生涯的“绝顶”。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19答案 示例:在殉难的登山者和夸父身上都体现出人类强大的意志力,即使失败,他们也是英雄。因为他们为了梦想,挑

10、战极限、顽强奋战的精神已成为一种永恒,激励人类不断前行。布鲁诺挑战教会权威,为真理而死;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最后殉难罗布泊;而今我们都懂得社会风气的改变非一人一己之力能行,但依旧有人不遗余力,打假揭贪,常遭打击报复。但他们的失败就是悲剧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能看到这些人的奋斗迎来的胜利曙光,人类总会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征服绝顶。所以,我以为追求崇高、崇尚卓越者演绎的是一幕幕发人深省的人生正剧,催人奋进。解析 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感悟和阐释”。首先是审题,题干中“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有何用?给你的答题什么启示

11、或要求?其次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谈自己对“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的理解;最后,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表明看法。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沙漠玫瑰的开放龙应台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

12、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

13、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我愣住了。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

14、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以判断它的未来?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

15、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B作者擅长细致描写,在作者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惊天动地。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饱满地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将信将疑、满怀希望、喜悦万分、深刻思悟的全过程。D给一种普通的地衣起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表明了作者对生命坚韧的礼赞。E作者不惜用绝大篇幅描写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意在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感悟: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解析A项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应该历史地看待事物;B项应是沙漠玫瑰之美惊天动地;D项沙漠玫瑰之名是原来就有的,不是作者命名的。答案CE2请根据文意,概括沙漠玫瑰的几个特点。答:_答案是一蓬干

16、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很难看。形状:是一种地衣,松枝形状。颜色:开放时叶绿色,张开有玫瑰形图案。生命力:整个浸泡在水里八天就会复活,干放一两年遇水仍会复活。【目标对应题】3“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请谈谈此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答案照应开头。“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沙漠玫瑰的故事;领起下文,由记叙转入议论,应历史地看待事物,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4人说去掉第段,对文章理解也无太大影响,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明理由。答:_答案不能删去,因为:结构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总领全文,卒章显志,点明、深化中心。历史告

17、诉你,应历史地看待事物,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鉴往知来。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构思巧妙。由沙漠玫瑰的开放推及应历史地看待事物的深刻哲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朱成玉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

18、着寂寞的红。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祖母

19、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捡,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

20、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地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

21、、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

22、,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其意图主要是为了表达秋天之美和作者对秋的向往之情。 B“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捡,把中意的握在手心”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祖母对落叶的无比珍惜。 C文章第自然段写“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同时又说“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 D文章以抒情为主要手段,赞美祖母如同秋叶一般,“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同时也表达了对祖

23、母的怀念之情。 E文章第十七段把祖母喻为“落叶” ,把祖父喻为 “风”,旨在说明祖父祖母之间浓厚的情感,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解析A项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人提供背景。C项“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与文不符。E项没有深化主旨。答案BD【目标对应题】2文中两次写到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有何作用?答:_答案起到了抒情线索作用,把景、情、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行文脉络清晰。第一次承上启下,由景及人。第二次深化对祖母的怀念,情感达到高潮。3文章把祖母比作“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从全文看,祖母与落叶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请具体说明。答:_答案落叶上的脉络,如同祖母的皱纹。 祖母总是不停

24、地翻捡那些落叶,把中意的珍藏起来。 祖母的书里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 祖母习惯在落叶上写哀婉的宋词,怀念着祖父。 一个落叶的秋天,祖母如同秋叶安详离去。4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你又是如何理解的?答:_答案“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虽然短暂,也可能充满痛苦与无奈,无论幸与不幸,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优雅的姿态。不气馁,不消沉,以包容之心去对待苦难与不幸,去采撷生活中哪怕是一丝一缕的阳光和快乐。总之,要珍惜现在,热爱生活。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海光薛尔康我们决定夜行到海边去玩,并在那里观看日出,这意味着必须在黑夜穿过约莫三

25、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大滩荒无人烟,也没有路,至少没有通向大海的路在本地庄户人家的心中,大海仿佛不存在似的。他们从来不到海边去,也从来听不见他们谈论海。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带着迷蒙的光晕,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这才更有刺激呢。落寞在闭塞的乡间,我们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了。我们先沿着牛车道走。所谓牛车道,只是牛车的木轮碾出的两道深深的车辙,是夏天乡亲们进滩放牛留下的痕迹。眼下到了秋天,车辙里长满了歪歪斜斜的盐蒿子。车辙终于在放牧者遗弃的窝棚前消失了。回首朝夜深处一望,还能瞥见村庄里稀疏的灯火,路在盐蒿丛中延伸,在布满芦苇的水滩边迂回。走了好久好久,按时间计算,该已有三分之一的路程,但我们还未摆脱背后

26、那更为稀疏的灯火。天穹被翻腾起起伏的阴云挤满了,那些无法容身的云块从穹顶倒悬下来。月亮早已消逝不见,连远方的最后一点儿灯火也熄灭了,黑暗的世界没有一丁点儿光亮。失落了任何辨识大海方向的标记,我们的脚步越来越踌躇,担心到天亮时发觉自己原来是在村庄的周围转悠。大滩上没有兽类,也不闻虫鸣,但阴森森的盐蒿丛中似乎暗藏着更为凶恶吞噬人类的怪物,四周沉寂得令人心惊肉跳。我们从死寂中预感到不祥的征兆。果然,一阵凄厉的吼声从大滩深处袭来,一路的盐蒿和芦苇匍匐喧响。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揪着头发把我们撕扭了一会儿,又呼旋着远去。“我们受到好奇心的惩罚。”有人说。“我害怕,从未感到自己是这样胆怯。”又有人说。“你

27、们看,那是什么了?”我叫喊道。在黑夜的尽头,在天与地的交接处,出现了几道惨淡的白光。白光像火焰那般蔓延舞蹈,又像波涛那般忽隐忽现,它来得神秘,叫人几疑是幻觉。这是海光。大海昭示着它的存在,大海在向我们召唤呢。顷刻间,大海重新为我们带来了它的活力,我们呵呵地欢呼起来。欢呼声使大滩震荡起来,大滩原来这么空虚,只有我们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勇气和活力同时在周身膨胀起来,我们顶着风朝海光跋涉。狂暴的风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弓起身或侧着身走,甚至倒退着行走。不管怎么走,走出多大一步,我们毕竟是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了。老天像有意要考验我们的意志似的,下雨了,雨点零零落落,但很大,击在脸上产生钝痛。老天爷并

28、不明智。这会儿即便下铁,我们也只能前进。我们无处躲藏,只有向前向前,脖子里直冒汗气,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疲惫。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脚下从此不再有犹豫,无路的大滩有了一条直插大海的路。我们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海光在天边闪耀,恍若儿时爱看的映在水光壁上的反光。夜海怎么会产生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这是谜,是大千世界无数的奥秘之一。就连此时离大海多远也是谜,似乎很近,似乎又很遥远。我们还是确定离海尚远,因为跋涉了许久,感觉不到海光的逼近。仿佛被海风吹灭似的,海光时而消失,每当为此忧虑的时候,它总又忠诚地重现在前方。我们泰然了,不担心失去它,我们脚下的路在倔强地延伸终于,在一次消失之后,海光不再出现。我们茫然

29、四顾,不仅哀伤失去了一位引导者,还失去了一位老朋友,我们失去了一切这时凄厉的风声中夹杂着异样的声响。凝神聆听,这是一种有节律的低沉而雄浑的声响。是海涛。不错,是拍岸的海涛!海涛奔跑着前来迎迓我们了,想不到大海这么快这么轻易地出现在面前,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向着大海奔跑。我们筋疲力尽跑到海边礁石上坐下,等待日出。大海在黑暗中汹涌,波涛黑魆魆的,只偶尔泛出些微的亮光。那神秘的海光是怎么出现在天际的呢?它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在等待中沉思,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如“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后有照应,如“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

30、”、“下雨了”等。B本文写观日出要从黑暗中徒步穿过三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从而说明了实现目标就必须借助外物的指引(如“道路”“灯光”等),否则就到不了目的地。C作者笔下勾勒的一幅夜行图,是用眼观察、用脚寻路、用心思索的现实过程。D“车辙的消失”,“灯火的熄灭”,“狂风的逼近”,让夜行者退缩和恐惧;而“海光”的时隐时现,则使夜行者感到前路的茫然。E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柳暗花明。而等待日出时的沉思,就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解析B项 “就必须借助外物的指引,如道路灯光等”概括不全,还应有“要有坚强的意志,历经磨难挫折”。D项“退缩”有误,文中无此信息;“茫然”有误,海光出现的时候,给人以希望。答案BD2

31、文章第段“这是海光”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点题。本文的重点就是围绕“海光”而层层推进的。承上启下。由上文在艰难的夜行中,失落了任何辨识大海的标记,让我们备感踌躇、预感不祥和恐惧,过渡到下文写大海重新为我们带来了魅力,给我们增添了勇气和活力,让我们面对目标而不知疲倦地前进。3文章去看日出,可结尾处却说“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为什么?答:_答案作者经历了看海途中的艰难跋涉,最后靠海光的指引才到达海边,由此而产生了新的感悟,认识到找出神秘的海光对人生的启迪答案,要比单纯的观看日出更有人生意义。【目标对应题】4通读全文,探究本文为我们揭示了哪些道理?答:_答案人们的奋斗总是有

32、目标的,只要坚定不移,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到来。走向目标的旅程是遥远而又曲折的,既要满怀希望,又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目标的过程比最终的目标更有意义。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现实又常常在变化,所以,免不了有挫折。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的母亲河赵丽宏人们聚集在江河畔,靠水为生,以水为路。水的流淌,犹如生命繁衍和律动。水的波光,映照着人间的哀乐疾苦。江河犹如母亲,哺养了城市。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黄浦江雄浑宽阔,穿过城市,流向长江,汇入海洋,这是上海的象征。而苏州河,虽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但她和上海的关系却似乎更为密切。她曲折蜿蜒地流过来,流过

33、月光铺地的沉睡原野,流过炊烟缭绕的宁静乡村,流过兵荒马乱,流过饥馑贫困,流过晚霞和晨雾,流过渔灯和萤火,从荒凉缓缓流向繁华,从远古悠悠流到今天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在苏州河畔聚集、居住、谋生,大大小小的工厂作坊,犹如蘑菇,在河畔争先恐后滋生。苏州河就像流动的乳汁,滋润着两岸的市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苏州河是一条变幻不定的河。她清澈时,河水黄中泛青,看得见河里的水草,数得清浪中的游鱼。江南的柔美,江北的旷达,都在她沉着的涛声里交汇融和。这样的苏州河,犹如一匹绿色锦缎,飘拂缠绕着城市的胸脯。我无法忘记苏州河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我曾在苏州河里游泳,站在高高的桥头跳水,跳出了我的胆大无畏;投入无声的急流

34、中游泳,游出了我的自信沉着。我还记得河上的樯桅和桨橹,船娘摇橹的姿态仪态万方,把艰辛的生计,美化成舞蹈和歌。我还记得离我家不远的苏州河桥头的“天后宫”,一扇圆形的门洞里,隐藏着神秘,隐藏着往日的刀光剑影。据说那里曾是“小刀会”的指挥部,草莽英雄的故事,淹没了妖魔鬼怪的传说。我还记得河边的堆货场,那是孩子们的迷宫和堡垒,热闹紧张的“官兵捉强盗”,将历史风云浓缩成了孩子的漫画。少年时,我常常在苏州河畔散步。我曾经幻想自己变成了那些曾在这里名扬天下的海派画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和他们一样,踩着青草覆盖的小路,在鸟语花香中寻觅诗情画意,用流动的河水洗笔,蘸涟涟清波研墨,绘树绘花,绘自由自在的鱼鸟;

35、画山画河,画依山傍水的人物然而幻想过去,眼帘中的现实,却是浊流汹涌,河上传来小火轮的喧哗,还有弥漫在空气里的腥浊终于有了像童年时一样亲近苏州河的机会。前不久,上海举办了一个讴歌母亲河的诗会,请我当评委。组织诗会的朋友说,请你从近处看看今天的苏州河吧。昔日杂乱的堆货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游船码头。踏着木质的阶梯登上快艇,河上的风景扑面而来。先看水,水是黄色的,黄中泛绿,有透明度。远处水面忽然溅起小小的浪花,浪花中银光一闪,竟然是鱼!没有看清楚是什么鱼,但却是活蹦乱跳的水中精灵。童年在河里游泳的景象,突然又浮现在眼前,40多年前,我在苏州河里游泳,常有小鱼撞击我的身体。现在,这些水中精灵又回来了。河

36、道曲曲折折在闹市中蜿蜒穿行,两岸的风光,也使我惊奇。花圃和树林,为苏州河镶上了绿色花边。河畔那些不知何时造起来的楼房,高高低低,在绿荫中争奇斗艳,它们成了上海人向往的住宅区,因为,有一条古老而年轻的河从它们中间静静流过。生活中有一条江河多好,没有江河,土地就会变成沙漠。江河里有清澈的流水多好,江河污染了,生活也会变得浑浊。苏州河,我亲爱的母亲河,我为她正在恢复青春的容颜而欣慰。一条污浊的河流重新恢复清澈,是一个梦想、一个童话,然而这却是发生在我故乡之城的真实故事。一个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是令人神往的时代。(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写

37、的是“我的母亲河”苏州河,而作者却在第二段的开头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并且进一步说黄浦江“是上海的象征”,这显得有点喧宾夺主了。 B苏州河见证了上海从贫穷到繁华的过程,为像“我”这样的上海普通百姓带来了许多成长的乐趣,提供了许多生活的便利,所以作者说和黄浦江相比,苏州河与上海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C作者少年时期常常在苏州河畔漫步,曾幻想自己能像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一样,在苏州河畔寻觅诗情画意,纵情描绘苏州河的美景,这诗意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喜爱和赞美。 D本文主要从“我”的视角和“我”的经历来写苏州河,写了苏州河在“我”生命的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面貌,并拿苏州河的今昔进

38、行对比,主要抒发了“我”对苏州河被污染的痛心之情。E现在的苏州河,不仅有着现代化的码头,而且河水也变得清澈了,两岸栽花种树,生机盎然,楼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样的变化让作者感到既惊奇又欣喜。解析A项这样同提二者,单表其一,既显得自然全面,又做了很好的引渡,突出了写作的重点苏州河,而非“喧宾夺主”。D项“拿苏州河的今昔进行对比,主要抒发了我对苏州 河被污染的痛心之情”错误,文中虽有对苏州河遭污染的遗憾,但这不是作者的主要感情。答案AD2文章第六段突出描写了一个什么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第六段突出描写了鱼儿跳跃的细节。这样写,说明这里的水已经泛绿透明,侧面表现了治污的成果,表达了作者

39、此时极为欣喜的心情。3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一是苏州河被污染的情景,一是治理后苏州河的景象。这两方面内容构成了对比。这样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主题更加深刻。【目标对应题】4文章结尾写道:“一个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是令人神往的时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答:_答案这句话是说新时代把人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里说的人们的梦想就是把环境治理好。现在,苏州河过去那种腥浊的景象彻底改变了,这是新时代的成就,作者对新时代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时代精神决定着环境的好坏,人的环保观念与环境好坏关系密切,治理好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我们的美好梦想和迫切愿望,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