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566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1年大纲版高考复习方案语文配套月考试题(八).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卷类型:B2011届高三原创月考试题八语文适用地区:大纲地区 建议使用时间:2010年12月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4页,第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仲裁 不记其数 捋袖子(lu) 度德量力(du)B融资 和衷共济 挑大梁(tio) 有教无类(jio)C观注 首当其冲 熬白菜(o) 按捺不住(n)D谍战 提要钩玄 闷葫芦(mn) 源远流长(yun)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奂生一路游街看店,遇上百货公司,就弯进去侦查有没有他想

2、买的帽子。B他们在城市社会的最边缘最底层,以最低的收入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而且最沉默最隐忍。C法律人齐聚首,不单是向这位精神导师致敬,也是坚守理想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D想想自己少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央视借助行政资源得来的公信力,如果不能保证用在服务公众的正确途径上,迟早有一天会随着“广告门”、“侵权门”之类的许多“门”而挥霍殆尽。B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典故和精妙学说仿佛一条精神的河水在课堂之上款款流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C为了避免鄱阳湖连年枯水、湿地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江西省希望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走出这一困境。D对于部分社会成员

3、之间收入差别悬殊问题,要采取正确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 , , 。工地惊醒了。 ,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山洪咆哮着势不可挡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却一脚踩进水里人们翻身下床ABCD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余秋雨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的确,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

4、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天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候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

5、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各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观众出

6、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

7、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文化本身的支点。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我记得,德国诗人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

8、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朗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选自环球时报)5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之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

9、欣赏,进而共同发展。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馆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互动性,欠缺亲和力。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

10、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7根据原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喜,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文化一统天下。C从泰戈尔、海明威、鉴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将来的文化交流中

11、,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了。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杨烈妇传李翱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

12、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在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

13、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蜂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自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

14、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序之,将告于史官。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 既:后来 B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 徇:宣布命令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死守 D故皆序之,将告于史官 序:作序言 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表明杨氏“智慧”和“忠勇”的思想品质的一组是 ( )A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 B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C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在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D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贼失势

15、,遂相与散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县令李侃面对叛军将要攻城而束手无策,其妻杨氏要他死守县城,恪尽职守,并帮他策划抗敌办法。B杨氏发动胥吏和百姓,激发他们死守县城就是保卫祖宗家园的情感,并用重赏鼓励敢于死战的士兵。C杨氏让丈夫亲赴敌营表明全城父老死守的决心,力劝叛军退兵,否则必遭失败,但贼兵却嘲笑李侃。D文中以受朝廷表彰的守将大臣对敌弃城而逃与杨氏组织民众英勇退敌进行对比,突出了杨氏仁者有勇。第卷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4分)译文:_

16、(2)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3分)译文:_(3)虽古烈女,其何加焉!(3分)译文: 12阅读下面的隋诗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人日思归 蜀道后期隋薛道衡 唐张说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人日:正月初七。(1)试对薛诗前两句中的虚词作简要赏析。 (2)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呦呦鹿呜,食野之苹。 ,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

17、骚)(2) ,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五、(22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年轻人停住脚步,回过头来打量了我一眼,有些迷蒙。 “是的。就是苇子壕。”我知道家乡人是这样称呼苇塘,重复了一句。“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就在这里!

18、”我坚定地认为。“唔。”年轻人以怪异的目光看了我一眼,继续前行。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梦话?是的,是梦话。五十多年前,那一片茂茂密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那是一片十多亩的水塘,拥拥挤挤地生满了芦苇。阔叶的,秆粗且空,是织席帷用的;窄叶的,秆细却实,编了箔子,用来盖房子,或张开晾晒棉花用。在大人们眼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做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

19、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是我们上学或放假的标志。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那些苇芽像是春天的旗帜和宣言,表明春天的到来,锐不可当。“苇子苇子,快快长。”上学去,走过塘边的小道,我们喊着。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一些早熟的花草,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

20、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粗壮的尖厉的声音;头项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

21、,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夏天,是蝉的日子。我们会在塘边的树杆上拣些蝉蜕卖给县城里的药铺,无聊时也会猫一样轻轻爬到树上捉一两只笨蝉。其余时间,蝉说蝉的,我们并不答话。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丝的。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羽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栓缰绳了

22、吧!苇子说,秋天了!项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羽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选自今晚报2009年6月13日)14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在文章开头安排“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用意。(4分)15解释下列两句话

23、在文中的含意。(6分)(1)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2)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16本文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记忆中的苇塘,作者是如何将零碎的记忆串联起来的?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17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章作简要分析。(6分)六、(15分)18下图是旧版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剧照。你认为小说中林黛玉是怎样的形象?你更喜欢新版还是旧版林黛玉的形象?剧照中的人物造型是否符合小说人物形象的要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50字。(5分)19“下课”一词近年来有了许多新的意思。根据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分别用另一个词置换

24、。每处不超过个字。(分) (1)由于赛场连败,俱乐部高层做出了主帅下课的决定。(2)汽车消费快速增长,市场对车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型下课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上海世博会广东馆拟在2010年4月招聘一批解说员,请你根据下面的简历表,为陈丽写的应聘信补充正文。姓名陈丽性别女出生年月1988年6月民族汉籍贯湖南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院校广东旅游学院学历本科专业旅游管理普通话水平精通英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良好其他专长钢琴、演讲、羽毛球、国球象棋获得荣誉2008年,广东旅游学院优秀学生干部2009年,广交会优秀志愿者应聘信世博会广东馆领导:首先请允许我向您致以真

25、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应聘信。 。此致敬礼!应聘人:陈丽2010年4月2日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1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柠檬又苦又酸,无法下咽。可是把它榨成汁,加上水,加上糖,倒进蜂蜜,却变成人人爱喝、生津止渴的柠檬汁。生命给我们酸苦,我们自己制造出甘甜。只有无知的人,才会期望生命赐给我们现成好喝的柠檬汁。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 【答案】B【解析】A项,“记”应为“计”;C项,“观”应为“关”,“熬”应读“o”;D项,“闷”应读“

26、mn”。2. 【答案】A【解析】A项,“侦查”应为“侦察”。“侦查”一般和“案情”搭配,“侦察”一般和“敌情”搭配。根据“弯进去”的特定情形,应改为“侦察”。3. 【答案】A 【解析】B项,“一条”与“河水”搭配不当,改为“河流”;C项,成分残缺,“避免”后无宾语;D项,“差别”与后面的“悬殊”重复,应删除。4. 【答案】B【解析】考查衔接。按照逻辑顺序,应放在后,因为“奔出来”应当是“野马”;应放在后,因为像“野马”的应当是“山洪”,这才与前面的“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吻合。据此,排除A、D。从衔接自然的角度来看,放在后好些。排除C。和按事理,应当是,排除A、C。5. 【答案】B【解析】

27、A项,“政治偏见造成的”,分析错误;C项,原因错误,且历史上也有促进文化交流的人物;D项,强调国外因素不妥,主要是本国内因。6. 【答案】B【解析】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德国诗人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可知,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非经典著作的阅读实现的。7. 【答案】C【解析】原文最后一句话“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只能说明官员的作用不大,“官员则不再起作用”犯了绝对化的错误。8. 【答案】D【解析】序:记录。9. 【答案】B 【解析】A第二句是说军

28、事打仗是件难事,朝廷公卿大臣都难胜任,不是直接说杨氏;C第一句是说县令劝敌退兵;D第二句是说守城抗敌胜利,敌人溃逃。10. 【答案】C【解析】“亲赴敌营”错,文中是“使侃与贼言”;“却嘲笑李侃”理解不切合文意,文中“贼兵皆笑”是轻视李侃率百姓死守的决心,不相信自己攻城会失败。11. 【答案】(1)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要离职而去。(2)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更好些吗? (3)即使是古代英烈的女子,又有什么胜过她们的地方呢? 【解析】评分要求:(1)“诚”1分,判断句式1分,“虽然”1分,句意1分,共4分。(2)“与其”1分,“愈”1分,句意1分,共3分。(3)“虽”1

29、分,“加”1分,句意1分,共3分。【参考译文】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汴州,后来又打算掠夺陈州,抽调自己几千人的军队,抵达项城县城。将抢掠这里的财务,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以便在陈州会师。项城县令李侃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你是县令,叛贼来了就应当防守;力量不够的话,死在这里,是你应尽的职责。你如果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和钱财都没有,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守住县城,县城就会被叛贼攻陷;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了他们的积蓄,府库里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物,老百姓都成了他们作战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重赏来鼓励敢于死战的士兵,那一定能够

30、成功!”于是召集衙门中的下级人员和老百姓到衙门庭院里。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要离职而去,不像下属和百姓那样。下属和百姓,是本地人,祖坟在这个地方,应该相互出力死战,守住这个县城,忍心丧失自己的一切而成为叛贼的人吗?”大家都流着眼泪答应她要死守县城。于是宣布命令:“用砖瓦石块击中叛贼的,奖赏他一千钱;用刀箭兵器击中叛贼的,奖赏他一万钱。”聚集了几百人的队伍,李侃率领他们上城守御。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拿食物给他们吃,不论年龄大小,一定做到没有遗漏,没有偏多偏少。杨氏让李侃对叛军说:“项城的父老百姓,坚守正义不会屈服叛军,都会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你们得到了我们项城也不足

31、以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开,白白地遭受损失,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叛贼都笑了。有一支飞箭射中了李侃,李侃受伤回到家中。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前线防守指挥,那么还会有谁去死守呢!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更好些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一座小县城,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武器,没有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打算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有守城的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叛贼,射中了他们的主帅,主帅落马而死。他们的主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去了气势,于是一下子四散逃跑。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报上去,朝廷下诏升迁李侃担任绛州太平县(今山西临汾)县令。杨氏

32、到现在还活着。妇人女子的品德,能奉养父母公婆而恭敬孝顺,和姊妹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能不丧失自己的贞节的,就算是贤德的了。懂得军事,明了进攻防守,勇敢刚烈的思想,这些本来都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从用兵以来,朝廷优待表扬守卫的大臣。凭借坚固的城墙深深的壕沟坚固防御工事的险要,储蓄的物资像山一样堆积,财货充足,头上戴盔,身上穿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大有其人。那些人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是个妇女,孔子说:“仁德的人一定会有勇气。”杨氏当得起这话了。评论说:凡就人的情感而言,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代的人。贤

33、德的人自古也很稀少,何况后代的人呢?等到有了贤德的人,和古人就没什么差别了。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即使是古代英烈的女子,还有什么胜过她们的地方呢?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埋没而不能流传下来,所以都记录下来,并打算报告给写史书的官员。12. 【答案】 (1)“才七日”,用“才”突出七日之时间短;“已二年”,用“已”表示二年之时间长。(1分)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在外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2)相同点: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1分)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都抒发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

34、)不同点: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地抒发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2分)(答“薛诗还使用对偶”只给1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解析】 (1)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属于炼字型。前两句的虚词为“才”、“已”两个副词。“才”限制“七日”,形容“入春”时间短;“已”限制“二年”,形容“离家”时间长,这一长一短,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两首诗歌分别将“人”与“雁”和“秋风”对比,后者还使用了拟人手法。【诗词赏析】薛诗: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开头二

35、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许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呀:诗人以平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可是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来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张诗:“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好像同时间进行一场争

36、夺战。“争”字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

37、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13. 【答案】 (1)青青子衿 沉吟至今 我有嘉宾 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2)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莲动下渔舟 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解析】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均为高中课本中的名句,涉及诗、词、赋、散文等多种古文体。14. 【答案】通过对话,开门见山地提到“苇塘”,又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记忆中苇塘的描述。起到破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4分) 【解析】考查文章的思路。对话的内容直接切题,围绕消失了的苇塘展开,起着点题和引出下文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的作用。15. 【答案】 (1)指出苇塘已不复存在,但它给了“我”快乐的童年,成为“

38、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部分。 (2)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明苇叶的生长或枯萎见证着季节的变化,而儿童正是通过苇叶的变化感知着季节的变化。(每句3分)【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记忆和梦境”指“我”的童年及童年生活。(2)“踩”用了拟人手法,表明了苇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当年的“我”正是凭借苇叶的变化感知季节变化的。16. 【答案】(1)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接春夏秋的顺序叙写苇塘的诸多记忆。(2分)(2)好处:使零散的记忆不至于混乱,众多的材料因为有了时间的线索而清晰鲜明,详略有序,各个既独立又构成一个整体,(2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凸显了主题。(2分)【解析】考查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9、文章按时间顺序,从春写到夏,又从夏写到秋,生动地描绘了苇塘带给我们的快乐。同时,作者又不平均用力,详略有致,疏密有序。这样写,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突出对淳朴、自然生活及孩子们和大人们美好心灵的赞美。17. 【答案】本文无一字言情,却处处见情。随着作者记忆中苇塘画面的逐一呈现,向我们展现了往日独有的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以一个孩童的眼光感受着这片苇塘,感受着由这片苇塘滋生出的美好的人性。读来不禁让人心旌摇动。(3分)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以及美好人性的赞美,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如今难以寻找“苇塘”式生活的失落之情。(3分)(本题考生能从情景交融、间接抒情等角度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

40、解析】考查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本文当属后者。作者融情于景、于事。作者的情感可以从两方面考虑:文章开头结尾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中间主体部分的描写不独是童年生活的淳美,还有对自然、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赞美。18. 【答案】示例:(1)小说中的林黛玉天生丽质,外秀内慧,富有诗人气质,对爱情执著忠贞。(2)我更喜欢87版林黛玉的形象。她与小说中的形象比较接近,而新版林黛玉无论是发型,还是着装,抑或是姿态、仪容,都显得比较做作,不能突出其清纯的特性。【解析】答案应当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二是表明对剧照的态度,三是谈谈理由。例如:小说中的林

41、黛玉清新脱俗,剧照中的形象过分借用戏曲的舞台造型,显得繁复、做作,不符合人物特点。19. 【答案】解聘 被淘汰(4分,每词2分)【解析】考查词语解释。考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推敲。20. 【答案】示例:我是广东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女本科毕业生,今年22岁,中共党员,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英语、粤语,拥有丰富的组织经验。如能有幸成为贵馆一名解说员,我一定尽己所能为八方宾朋热情服务。【解析】考查应用文的撰写。应聘信要突出自己的特长,态度要谦和、诚恳。评分标准:个人信息介绍1分,语言能力介绍1分,专长能力介绍2分,也可表述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若表述为“多次获得奖励”得1分,结束委婉表态语2分。21. 【解析】材料具有很强的象征暗示性。又酸又苦的柠檬经过人们的加工,就变成了美好的柠檬汁。琢璞为玉、雕石为像,无不凝聚着创造的智慧和创造的美丽。可见,美是靠我们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天赐的。考生可以就此立意为:(1)美靠创造而不仅仅是发现; (2)坐享其成那是无知的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